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根据目前所见的相关研究资料,结合对浙江省二十所地方高职院校的调查研究,对地方高职院校国际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研究,勾画了迄今为止地方高职院校国际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的概貌,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职院校;国际教育;服务;“一带一路”
本文引用格式:厉力.地方高职院校国际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2):150-151.
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专门化、技术化教育,在直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开展文化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高职院校的国际化,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升地方城市国际化服务工程的一大项目,作为扩大开放的一项基础内容,作为基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使“民心相通”推动力,其教育的目的、路径和内容在新时代有着与以往不同的视域和界定。[1]
一 研究和调查现状
高职院校的国际教育研究,有按照国际教育标准,探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结构,如董学步(2005),杨勇、董显辉(2013),合震、李玉珠(2014)等。普女女(2012)做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研究,界定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介绍发展历程,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借鉴国外的高职国际教育经验,为我国的高职教育国际化提供参考,如曾璐璐(2013)借鉴澳大利亚经验,韩玉、石伟平(2015)参考日本的经验,廖海鹰、宋国敏(2013)对云南省高职院校的国际教育合作问题,侯松(2014)对广东省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行过地区性的研究。对高职院校的国际教育研究多数集中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如王剑超、肖贻杰、(2008),曾涛(2010),黄华(2010),张海宁(2013),李和铮(2014),周长恩(2015)等等都做过研究。玄成贵(2009)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王新(2011)对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冯峰、郑瑾、张春满(2013)进行过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状态观测点体系构建及设计;徐国莉(2013)就高职院校建立国际教育专业;单敏(2013)就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等进行过高职国际教育具体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评估测试等方面的探讨。[5]
据研究的内容和评价的体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几项重要内容: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对外交流与合作。
根据我们对浙江省地方高职院校的调查研究,发现各所高职院校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校际互访往来较多。主要集中在东盟、东欧及非洲国家。许多学校还与当地的大学有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互派学习访问,在专业上展开合作办学。60%以上的受访地方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的临时访问,交流频繁,国际化特征明显。[2]
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几个地方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走出了自己特色,建立海外专门学校,建立海外培训中心是两条比较成功的路子。例如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东欧和东盟国家建立了“海外鲁班学校”;[3]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中国首个在柬埔寨设立的职教中心——浙经院-柬创院国际教育中心,专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非洲卢旺达建立了汉语学习中心和技术发展中心用来促进中非的文化技术交流,推广“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模式”在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发展。[4]该校还在卢旺达穆桑泽学院建立了留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并捐赠了实训设备。该校还在泰国Shinawatra大学建立了金职院Shinawatra华夏国际教育中心,两所学校可以在学生学历培养,互修专业和交流项目上提供更多的机会,充分为建设“一带一路”服务。
在师资建设方面,各地方院校主要以赴外交流培训为主,在“一带一路”建设国家的师资培训较少,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师资培训和提升较多,但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国家以师资输出为主。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各校根据专业和海外合作办学实际,开展以项目为主的合作交流。在留学生教育上,较少数的高职院校开设了专门的教育学院,专门面向国际学生进行授课,其课程体系设置也偏向于语言课程,专业的课程还是以面向中国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为基础,基本上没有专门为留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 对策
在前人的研究和此次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地方高职院校的特点、国际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容框架和应有之义,提出以下的建设性对策。
(一)在组织结构管理方面
支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组织体制与设施还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有较多的大学校都设有外事办,国际交流合作处负责国际交流和教育,港澳台事务;也有不少的学校由校长办公室,院办或者发展合作处承担了相关工作;部分地方性质或者行业性较强的学校并没有没有体现国际交流和教育的工作,国际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基本上无从谈起。各校支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财政资助及经费不一,项目来源和多寡差距较大。考虑到每所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不同,在组织机构管理上设立专门处理国际交流合作的外事办公室还是必须的。办公室的机构大小,功能设置可以有所区别,但将其统一在校长办公室或者院办之下显然有些过于粗放,不利于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更不利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二)在人才培养方面
这方面我们做得比较有特色,也有比较频繁的互动接触交流,值得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有较多的学校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之间学生的流动做得比较好,往来也密切,而且有长期的项目,定点的学校。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应用型学科合作研讨,主要以我们的学校输出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主,参加国际会议和论坛为辅。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交流访问项目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也基本按需开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联合培养、合作办学,海外教育项目颇具专业特色;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互派实习或者说技术输出培训也屡见不鲜。[6]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之间人才等方面的流入流出从人才培养上来看是在不断进行,但具体范围和数字比较难以统计,需要进行专门性的研究。
(三)师资建设方面
我们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之间教学人员的流动以优质教学资源、教学技术输出为主,国外来国内培训项目为辅;与“一带一路”国家接轨的师资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在当地建立专门学校、交流中心派遣驻外教师,培养当地师资来实现国内外师资对接,以便适应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师资培养,实现有利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相关教师的成长环境建设等。
(四)课程教学方面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欠缺,可能与各学校国际学生较少,专业化迹象不显著直接相关。目前面向“一带一路”建设服务的学科建设以国内学校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为突破点,向“一带一路”建设国家输出。面向“一带一路”建设服务的课程体系构建并没有开展,仅有部分面向“一带一路”建设服务的课程建设,如有些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部分院校开设“一带一路”沿线的小语种专业,小语种课程、双语课程等。
(五)交流合作方面
几所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地域的有利条件,做得比较有特色。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值得我们去做,如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合作伙伴与网络联盟;开展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对外服务项目;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海外基地;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校友会等等。以上这些内容都可以继续做深做大,地方高职院校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宏,费建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四位一体、三证融合”的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职业教育,2018,2(06):21-25.
[2]张妍.“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路径选择[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8,12(03):54-58.
[3]孙超.“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探究[J].开封大学学报,2018,32(02):48-50.
[4]李宇明,施春宏.汉语国际教育“当地化”的若干思考[J].中国语文,2017(02):245-252+256.
[5]胡范铸,陈佳璇,张虹倩.目标设定、路径选择、队伍建设: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的重新认识[J].世界汉语教学,2018,32(01):3-11.
[6]车晓庚,张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实习情况交叉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3(19):200-2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