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数据视域下高等教育“循数治理”解析及实现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10 08:53: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高等教育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使高校“循数治理”模式的构建成为现实,同时,数字化治理战略也是未来高校治理的主流途径。基于此,本文首先对高等教育“循数治理”的概念进行了解析,接下来提出实现“循数治理”的具体路径,通过治理理念的转变、完善数据平台建设、融合制度保障、优化人力资源和组织运作方式等,为高等教育“循数治理”的实施铺平道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循数治理;实现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吕照东.大数据视域下高等教育“循数治理”解析及实现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81):154-155.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等教育治理创造了新机遇,“循数治理”模式也在不断完善中。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深刻认识“循数治理”的概念、功能、优越性以及实施途径有着重要意义。以数据为治理依据对高校来说还是一个新兴事物,需要在管理团队、大数据技术支持、数据资源分析应用、制度保障等方面协同共进,才能真正发挥大数据“循数治理”的崭新模式,促进高校治理效率和治理水平的提高。

一 高等教育“循数治理”的内涵解析

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高等教育在发展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网络数据也会不断积累,这些数据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和多个维度,包含了教育管理、教研、科研、师资建设、组织工作等多项内容,这些数据经过发掘提炼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在大数据环境下,高等教育的“循数治理”思维显得尤其重要。首先要有“互联网+”下的平台思维,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实现高校组织部门的协同互动机制,从而形成崭新的网络生态群里;二是具备扁平思维,改变以往高校垂直化治理的传统模式,建立起高校内部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扁平化关系,消除人文的组织隔阂,从而形成多元主体的信息互动共享机制[1]。三是精准思维,网络所产生的电子数据是散乱、庞杂、无序的,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从中体现出与高等教育治理相关的精准信息,从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理决策,寻求更有效的合作伙伴。四是跨界思维,在网络环境下,高等教育治理不单纯是高校内部的事务,同时也涉及更复杂的跨界主体,高校治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融合作用更加明显。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在大数据时代已经具备了“循数治理”基础,用数据说话能够改变传统静态化的治理模式,进而实现动态化、精准化、数字化的高效治理模式,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优化升级。

\

 
二 高等教育“循数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转化数字化治理理念,强化“循数治理”思维


现高等教育“循数治理”的实施,首先需要转变大数据治理理念,高校各部门要建立数据治理意识,改变传统治理思想,在高校内部加大对“循数治理”的教育宣传,促进不同类型资源的网络共享,这样才能构建起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治理导向。二是注重数据化思维的培养,形成全员“重数据、用数据、建数据”的浓厚分为,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高效便捷的优势,在数据收集、发掘、运用、存储等方面提高实践效率,充分发挥网络数据的管理和决策作用,提高数据在高校治理中的创新应用价值。通过数据发掘治理过程中因果关系,改变以往单方决策的局限性,进而转向多中心决策模式,这样才能在高等教育治理中充分融合大数据优势,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同时,务必做好数据提取、筛选、验证等工作,这样才能有效规避网络中的无效信息和误导性数据,避免落入数据陷阱,提高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安全性[2]。

(二)加强平台建设,完善“循数治理”基础

大数据改变了公众的信息思维,尤其是在管理和决策中逐步具备了“循数治理”意识。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循数治理”模式的实现需要完备的硬件支持。高校要加大大数据平台开发力度,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平台建设,从而构建精准高效的数据处理平台。高校要构建综合性数据系统,加大数据发掘力度,拓展数据收集范围,提高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智能性,整合社会资源和外部技术资源,共同高等教育的大数据指标体系,提高数据治理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高校要加强数据的共享价值,结合国家相关政策确定数据开放条件及标准,切实推进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效率,缩短数据的相应及处理周期,实现数据资源的高效流通及共享,这样才能顺应高等教育“循数治理”的需求,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多元社会主体的协同治理作用。

(三)优化组织结构,畅通“循数治理”机制

大数据实现了虚拟数据和实践活动的深入融合,同时也影响着受众的行为模式,在“循数治理”模式下,高等教育在数据应用和管理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治理理念缺失、治理结构融合性和开放性差等。在传统高等教育治理中,信息传输层次过多,效率低下而且还有信息丢失风险,因此,在“循数治理”环境下,高校要构建起开放式、多元化的治理组织结构,建立平台化治理组织,从而形成大数据生态化治理体系。推动治理组织向扁平化结构发展,提高数据上传下达的时效性,围绕高校各部门职能和制度等,建立起多方利益的协调机制。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流质量,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大数据研究中心”,通过中心协调作用加大大数据发掘、研究和应用效率,能够为高等教育的“循数治理”提供必要的意见和建议。

(四)完善制度设计,培育“循数治理”环境

高等教育“循数治理”模式的实现,必须与完善的制度保障基础。高校要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管理,在合法合理基础上提高数据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在“循数治理”的推进和实施中,高校要有完善的领导机制,设置专门的数据管理部门,管理人员不要有良好的高等教育治理经验,同时也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大数据技术应用中有良好的实践能力,从而构建起复合型人才的领导团队。在数据安全方面要有专业团队维护,建立起严格的数据管理机制,用户使用和退出大数据系统都有严格的流程和验证标准。高校要做好数据分级授权工作,根据数据密级开放使用权限,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数据运行的安全性,为“循数治理”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环境[4]。

(五)优化决策路径,提升“循数治理”绩效

高等教育“循数治理”需要高校和社会多元主体的协调支持,治理权限从以往的行政出发点转移到信息数据出发点。在大数据环境下,高等教育的治理要改变以往以行政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尝试与市场对接,与多元社会组织对接,与政府相关部门对接,从而满足“循数治理”的推进需求。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新媒体提高了治理工作的透明度,这就需要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积极发挥“众智”作用,深度发掘网络信息价值,最终构建起智慧化治理的新模式,为高等教育“循数治理”寻求更适宜的发展载体。相关政府部门要对高等教育治理水平进行监督检测,建立专项监督平台,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

(六)整合人力资源,培养“循数治理”人才

大数据下高等教育“循数治理”模式的实现,必须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基础,高校要优化师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吸纳更多信息技术高端人才加入到“循数治理”体系内。在“循数治理”的推进中,仅仅依靠高校的内部资源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数据专家、教育管理专家、信息技术工程师等协同参与“循数治理”建设,政府要支持高校大数据资源建设,在高等教育数据库建设中引入更多专家资源,从而形成咨询和决策的“智库”。或者利用技术外包形式和数据商建立合作,从而形成更专业的高等教育“循数治理”人才团队,为高等教育的治理改革提供更丰富的人力资源[5]。

\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高校能够通过“循数治理”方式构建起多维度、多层面的教育管理体系,为高校教育改革创新、制定发展决策提供更可靠的数据依据。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需要多方协调联动,从而建立起制度、资源、技术等保障条件,驱动高校管理向数字化、智慧化、高效性方向发展,提高高校教育治理能效,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崭新的科技活力。

参考文献

[1]石贵舟,余霞.高等教育大数据的作用及其构建[J].教育探索,2016(9):65-69.
[2]李馨.高等教育大数据分析:机遇与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4):50-56.
[3]任一明,贾同.论大数据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相互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71-175.
[4]甘容辉,何高大.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70-76.
[5]张求明,罗晶.浅析“互联网+”时代下大学教育变革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47):96-9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33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