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打造“五度”金课,助力教学改革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09 10:15: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背景下,抓住课程这一核心要素,对“水课”进行“淘金去水”,是高职院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实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概念界定、意义阐述、建设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从机制保障、资源保障、经费保障等方面多管齐下打造出有高度、有跨度、有梯度、有制度、有温度的“五度金课”。

关键词:“五度”金课;重要性;思考

本文引用格式:卢猛.打造“五度”金课,助力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79):287-288.

2018年8月,在《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一文中明确地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1]“金课”的概念第一次被写入教育部的正式文件。

一“五度”金课概念界定

何为“金课”?“金课”是相对于“水课”而言的,“水课”被认为是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课。“水课”是学生学习挑战度偏低的课。[2],也有学者认为,所谓的“水课”主要被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内容比较充实,但老师自身疲于教学,对备课和上课环节不充分,敷衍了事的课程;另一大类是课堂教学管理上相对松散、对课程学习标准放宽要求,容易让学生顺利拿到学分但是对于就业不利的大学课程。[3]

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提出:“两性一度”是检验“金课”的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反之,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课则定义为“水课”。[4]陈宝生部长提出:“金课”是“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课。在对“金课”概念解读和理解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五度”金课的概念,即有高度、有跨度、有梯度、有制度、有温度。

二 打造金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打造“金课”是推动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国外比较流行的慕课、知名大学的公开课,国内发展比较快的大学视频公开课、精品课、共享型在线开放课程等,无不在形式和内容上改变着传统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有效教学的需求,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学习,重建学生的教育主体性,而课程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对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行和落地至关重要,因此,打造“五度”金课,对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突破口。

\

 
(二)打造“金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18年6月21日,陈宝生同志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上提出,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提升大学课堂挑战性时明确指出,适当地提高学业的挑战度、增强课程学习的难度、拓宽课程内容的深度,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加课程选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内外在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2]潘懋元先生在《高等教育学》一书中写道:“在各国的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从来都是改革的主战场。课程居于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脏。”[5]可见课堂教学是教育的生命线,而课程更是课堂教学的硬核,“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不仅是实现有效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打造“金课”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2018年1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其中明确提出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这意味着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借助这一政策东风,加快实现高职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毫无疑问,课程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近几年,关于“水课”的讨论不断,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方式枯燥刻板,教学模式一成不变,一些课程更是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放低要求、考核环节放水让学生通过等的问题,这都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低、毕业生的质量逐年下降,大大阻碍了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因此,打造“金课”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三 打造“五度”金课的几点思考

(一)机制保障


1.制订《“金课行动”实施方案》,成立实施领导小组和领导工作小组,组织做好“金课”申报工作,鼓励相关课程跨专业、跨学院或跨学科联合申报,同时可与校外企业等单位共同申报。

2.完善“金课”遴选及多主体考核机制,出台《“金课”遴选、培育实施方案》《落实打造金课严格教学管理实施意见》等管理办法,通过“研、学、评、赛、建”多管齐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优化督导听课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二)资源保障

1.加强未来课堂建设。建设基于“资源中心、大数据中心、物联网控制中心、人工智能评估中心”的未来课堂,为“五度”金课的建设提供硬件和技术支持。

2.强化教研支撑。利用学院重点专业、实验室资源等优势,通过定期开展学术活动研讨会,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会等形式,促进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科研项目来带动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的无缝交流,提升教师的学术能力,并逐步将科研项目中所研究的创新成果引入到课堂中来、课程设计中来,最终实现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3.深化教材改革。对接最新国际、国内职业能力标准,校企合作研究制定新一轮教材建设规划;加强教材选用管理,设计教材遴选审批流程,发挥好课程团队负责人在教材选用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好专业带头人在教材选用中的审核作用,发挥好学校教材选用委员会在教材选用中的审定作用;加强校本特色教材开发,开发专业拓展类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专业类校本特色课程建设、与重大教改项目相关的课程等;在课程的形态上,重点建设新型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立体化教材等。

4.深化教法改革,实现有效教学。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本质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中突出对人才的技能培养,教学方法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授法向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法转移,教学过程也从传统的由师到生的单向教学行为转向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双向、甚至多向教与学行动,真正实现基于“主动互动”“积极探索”“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传授”及“教学相长”;以线上微课堂为支撑,翻转课堂为载体,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企业生产实际案例库建设,推进案例教学,解决教学与生产相互脱节的问题;制定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开发计划,加强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解决现场实训无法做到或者成本过高等问题。遵循“教、学、做、用”四位一体的原则,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大力支持教师在课堂教案设计和教学模式、方法上进行创新,同时把现代信息化技术融入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打造互容、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真正提高课堂实效,最终实现“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质量高起来”。

5.实施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加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以“研、学、评、赛、建”促进教学能力提升,确立能力本位教学理念,以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为重点,不断提高职教能力。定期选派课程团队带头人到知名高校或跨国企业进修学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和行业影响力。

(三)经费保障

1.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资金投入上加大对金课建设的倾斜力度,完善金课建设的软硬件配套设施。

2.加强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五度”金课建设专项经费预算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建设经费分为学校统筹和课程团队使用两部分。学校统筹部分主要用于课程管理和保障,主要包括:平台建设、团队培育、评估评价、项目申报等;课程团队使用部分包括文献资料购置、学术交流活动等。

机制保障、资源保障、经费保障三管齐下,对课程“淘金去水”,扭转当前普遍存在的“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尴尬局面,在课程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打造有高度、有跨度、有梯度、有制度、有温度的“五度”金课,真正把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堂课上。通过“五度”金课打造计划为契机进行课程革命,以课程革命带动课堂革命,助力教学改革,促进有效教学的全面实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高职教育向内涵式发展。

\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8-10-17].
[2]郑春.以评促建视角下打造新时代民办高校“金课”课堂[J].中外企业家,2018(14):172-173.
[3]潘赛.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10(06):82-84.
[4]吴岩.“金课”和“水课”有什么不同?打造“金课”需要学生重视[N].光明日报,2018-12-05.
[5]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8.
[6]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24-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32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