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从语调曲线标注研究高职学生语调和重音分布问题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09 09:55: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成熟,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国家对精通英语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长,而对于以英语为第一外语的我国学习者而言,语调的把握作为一项技能,是话语交际中在表达说话意图方面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如果对语调重音的判断存在失误,那么在和本族语为英语的人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就很有可能会产生误解,从总体上减弱了话语的可理解性。所以,成功有效的语言交际需要有对语调的良好把握做支撑。

关键词:重音;语调;高职学生

本文引用格式:孙萌.从语调曲线标注研究高职学生语调和重音分布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9,6(78):278-282.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和原声的相应标准进行对比,用直观的图像对一些高职英语学习者朗读口语中语调的调型和句子中重音的位置进行可视化分析,指出问题,引起英语教学者的关注。

(二)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研究对象是以汉语普通话作为母语、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本文通过把受试者的语料用具体直观的图像呈现的方式对他们的英语语调进行分析研究,检测他们句子调核重音的掌握情况,把一些抽象的概念指标量化,用具体的数据表示出来,和标准英式英语进行对比,从中发现汉语对英语语调的习得所施加的负迁移作用,本文对英语教学者在英语语音教学中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而对于其他在相关领域和研究对象范围里的教师来说,此实验数据可供参考。

\

 
二 研究内容与实验方案

(一)研究对象


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为6名年龄在19-21岁、说普通话并且具备一定英语知识与技能基础的高职在校生,受试中男生3人,女生3人。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定量研究方法,描述实验对象朗读口语中重音设置特征,对比视听觉感知和反复模仿前后英语学习者重音落点的变化。

(三)实验方案

本实验应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采集实验对象的语音。对句子中的语调进行曲线生成,并对重音进行标注。

实验前的准备,先让受试听原声朗读,然后进行反复模仿练习,时间是15分钟,练习结束后,每名实验对象对原声中的定量英语素材进行朗读。

素材方面,本人选用《致用英语综合教程2》中第二单元的Reading A和第四单元的Reading A中节选的句子,这写句子均由英国本族语使用者用RP(Received Pronunciation)进行朗读。

三 实验过程与分析

准备相同的阅读材料(表1)发给6名受试,首先让受试对文本内容进行初步了解,时间是2分钟,然后让受试通过听原声进行模仿练习,时间是10分钟,

最后进行语音采集。材料的预计朗读时间在1分钟。把采集到的语音材料用PRAAT软件打开,然后生成语调曲线图。

通过音高曲线图(图1),我们可以看到,在第四个句子中的语调群一共有两个,第一个语调群为“The pool was home to a lot of rather fat and self-important fish”,而第二个语调群为“and one tiny little golden fish”,上面频谱示意图中蓝色部分之间的白色部分为停顿,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句子中“and”并列了两种鱼,所以在这里需要做一个停顿,而从音高上看,因为此原声为女性,所以原声的音调范围介于90Hz到410Hz之间,音调富于变化,在一些重要信息上的音高趋于峰值,如“pool”“home”“lot”“self-important fish”“one”等。此原声在“pool”这一句子的主题上赋予了最高的音调,即此句话的调核。

从图2可以看到,A女性受试在音调的把握上是有意识的,也就是说,她能够判断出朗读的节奏和重要的信息,从而把音高和调核赋予这些重要的信息上,但是总体上来讲,音调趋于水平,变化较小,且和原声的最低频(200Hz)相比,此学生的最低频率保持在280Hz以上,即整体音调偏高。

从图3可知,B女性受试在断句方面要比前者好,但是其语调又趋于平缓而且总体音高偏高。

从图4可以看出此男性受试整体音高偏低,而且语调基本没有起伏。分析下图原声5的句子可知,在并列句的连接处有停顿,原声在“much”这里用了升降调,突出“聪明得多”,而后面在“than you”的部分又出现了升降调,表达比对象“你”聪明,而后面分别在“I”,“king”和“all”这里用了升降调,目的是为了突出“我是鱼中之王”这一观点。原声很好地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由图6可知对于受试者C来说,第5句话和之前第4句话情况相同,尽管在关键词和重要信息上赋予了重音和较高的音调,且朗读的节奏把握的不错,但是同样地,其低频仍然过高,音调趋于水平,变化小,说明此受试者并没有注意其他信息在意思表达上所起到的作用。而此受试在“for”之前有一些停顿,说明她在读的时候有意识断句。

此受试的音调偏高且没有起伏(图7)。

由图8可知在朗读时,E受试注意了语调和断句的把握,但可以看出,她把调核重音放在了“king”上,而在前面的“you”上也出现了音调的高点,而之前的“much”上也有小小的音调起伏,并列句断句也很到位,这说明此受试在朗读的时候考虑到了意思的表达,但是整体上看,其语调的低位还是很高,且语调变化较小。趋于平缓。

从图9可知,另一名F女性受试的语调则相对比较平淡,只是在极个别的地方有起伏,但是反观她的音调的低频则要比B受试者低,在230Hz。但是她在停顿上却没有E受试者做得好,也就是在“for”的位置上没有任何停顿,说明她没有断句的意识。从图10,图11我们看出,原声在这句话上的音调变化是非常丰富的。

在这篇文章中(图12),作者对于弹奏钢琴的小男孩凌乱的头发加以评论,原声朗读者把调核重音放在了“comb his hair”上,并发出了“Why didn’t”这样的疑问。

此受试(图13)在“his mother”和“least”上用了调核重音,而整体语调很平。

\
\
\
\

 
四 实验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下问题。

1.主要信息模糊。从实验对象朗读材料所得到的语音资料分析可知。
2.句子重音不突出,强读和弱读的界限不清晰,趋于中和化[1]。
3.调型趋于平缓,总体音高偏高,不能运用不同的调型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和情感,不能根据语境、课文内容和作者意图判断句子的重要信息。
4.本族语者通常在提及已知信息的时候会用低升调来表示,而在表达新信息的时候通常会用到降调。而且要遵循新信息优先重读原则[2]。实验对象只趋向于在一般疑问句上使用升调,而其他句型一律用降调,且所升调听起来过于死板,通过实验发现,英语本族语者在使用一般疑问句时语调的结尾呈降升调。
5.语调群的划分不准确导致在调核位置和停顿断句的失误。
6.在长句子中不会运用不同的调型,语调起伏变得更加小。
7.根据Crystal[3]的调核位置约束理论,调核在一个语调群中最可能落在调群最后一个实义项上,这样的调核通常被称为无标记调核,而实验对象过多把调核放在已知信息、附加疑问句代词上,也就是过度使用有标记调核,对无标记调核的使用频度很低[4]。造成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母语的负迁移作用,英语带有母语的节奏特点。

在句子重音和语调这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本实验也验证了许多英语音系学的理论和前人所指出的问题。

五结语

以上结论说明,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对语调和句子重音的渗透是比较少的,留给学生的只能是机械模仿,普遍认为在英语语音教学中普遍遗漏和忽略了节奏这个概念。他提出了练习说话的节奏的技巧:一边走路一边说话,或者一边打拍子一边说话,这体现了人与语言节奏自然同步的观点。还有就是可以经常听一些西方的流行音乐,体会他们音乐中的节奏感。

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讲英语的时候往往在重读音节和轻读音节的时长上相差不多,而本族语者在重读音节和轻读音节上的时长相差很大,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时长矫正来解决。

参考文献

[1]许曦明.英语重音动态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陈虎.自然语言的重音分布及其语义解释-西方研究综述.现代外语,2003(1):94-103.
[3]Crystal,D.1969.Prosodic System and Intonation in English.Cambrige: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4]Verdugo,M D R Non-native inter-language intonation systems:A study based on a computerized corpus of Spanish learners of English 20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326.html
本文标签: 重音 ,语调 ,高职学生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