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PBL-团队模拟-床旁互动式综合教学法在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05 13:31: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PBL-团队模拟-床旁互动式综合教学法在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100名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于我科的实习同学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与“PBL教学法+团队模拟教学法+床旁互动式教学法”的研究组。采取带教前后对两组进行试卷考核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并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结果通过分析两组学生的理论测试成绩与技能操作的熟练度,研究组成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PBL教学法+团队模拟教学法+床旁互动式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团体协作精神,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加了急诊科带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PBL-团队模拟-床旁互动式;急诊医学;实习带教

本文引用格式:李倩,等.PBL-团队模拟-床旁互动式综合教学法在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7):241-244.

PBl-Team Simulated-Bedside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Using in Emergency Medicine Teaching

LI Qian,ZHANG Min,XU Hao,HUANG Da-peng

(Emergency Medicine,Yi Ji Shan Hospital,Wan Nan Medical College,Wuhu,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Pbl-Team Simulated-bedside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using in Emergency Medicine Teaching.Methods 100 students of Wannan Medical College in clinical practice in our depar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one is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the other is the research group with“Pbl+team simulated+bedside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Using the the examination of papers and questionnaires to assess,and SPSS19.0 software processing data.Results by analyzing the theory test scores and skill proficiency of two groups,the research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Pbl+team simulated+bedside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can not only increase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enhance team spirit,but also better develop students’ medical thinking and ability to solve clinical problems,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teaching effect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teaching.

Key words:Pbl-Team Simulated-bedside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Emergency Medicine;Practice teaching

急诊医学是一门以现代临床医学为基础,以快速接诊、快速诊断、快速治疗为特点新兴临床综合学科。它使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探讨机体与急危重症的关系并科学管理患者入院后的相关情况。[1]它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效率、最少的临床资料来挽救患者生命,所以被称为救死扶伤的艺术。[2]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保持着临床学科的一些共性,也蕴含着自身的独特之处。作为一条完整的医疗生态链条,它已发展为包含院前急救、院内救护、重症监护(ICU)、灾害医学等多种内容。急诊科不仅承担着急救医疗的重要任务,还承载着急诊医学学科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任务。由于其综合性强,跨多个专业和学科,又要求具有良好的团队配合能力与应变能力导致培养一名专业的急诊医生往往需要多年的临床轮转[3]。所以培养人才任重而道远。目前急诊医学的带教模式主要是上大课模式,即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教学法。为了建立理想的急诊医学临床实习带教模式,培养较强自学能力、主动参与性强的合格急诊医学后备人才,现我科创新性的提出PBL教学法+团队模拟教学法+床旁互动式教学法,并将之引入到实习带教中。

一研究对象

以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3、2014级于我科轮转的实习同学共计100人(男58名,女42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与“PBL教学法+团队模拟教学法+床旁互动式教学法”的研究组各50人,入选对象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应变能力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均由急诊医学教学经验丰富且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担任导师。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组

1.理论教学方面


首先让学生自主接触病人,了解临床诊治过程,并由学生选择临床真实病例,将所学病例报告老师。带教老师通过遴选病例并提出问题,分别让两组学生按所发教材进行学习,然后老师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以发言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对治疗的看法。随后教师提供该患者的检查结果,安排学生先小组内讨论,再小组间讨论,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最后教师点评学生意见的不足并再次带学生复习疾病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来查漏补缺。

2.技能操作方面

时间2周,以团队模拟方法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根据临床情况设置一定的情景,让组员一起学习交流,思考并解决问题,提高实习生实践操作基本技能: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插胃管及洗胃、急诊现场转移等。学生在模拟逼真的环境下训练临床技能不仅可以尽快熟悉急诊医学常规操作过程,而且可以避免实习中对病人造成不必要的创伤。同时通过放教学录像进行标准示范,统一手法,规范动作。让学生对每一个动作手法都有所领悟。

\

 
(二)对照组

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教师通过传统教授方式进行理论讲授,如带学生看病人,带领学生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查阅病历,讲解病例特点、提出诊断及治疗方案;临床技能操作也由带教老师采取播放教学视频、现场操作过程中进行步骤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

(三)评价指标

1.成绩考核方法


由本科室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带教老师组成专家考核小组对实习医师进行毕业考核,参照我校制定的实习医师基本功考核内容和标准将评分标准和各项指标量化。完成教学后,由带教老师通过提问及测试对两组学生进行考察。考核采用百分制,根据其询问病史、患者查体、病历书写、技能操作、小组讨论、理论考试等情况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分。同时带教老师客观书写考核意见,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之处,让其改正并在今后进行弥补。

2.调查问卷

实习结束后学生填写有关教学法的不记名问卷调查表。对调查项目以“优秀、良好、一般、较差”4级单项评分制。问卷的评价项目包括激发学习兴趣、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协作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本次试验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构成比[n%]描述,采用x2检验。采用饼图和柱状图描述计数资料。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五)结果

1.至2016年12月,我们采用该教学模式完成了该批学生的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验证了该教学模式在急诊医学教学中切实可行,可以更好地实现急诊教学目的。两组同学基本资料特征及成绩比较如下表1所示。


\
 



2.两组实习生对不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的总体评定结果很明显,研究组教学法获得“优秀”评价的人数过半,对照组研究教学法普遍的评价为“一般”与“良好”,详见图1、图2。

3.两组实习生对其各教学法明细项目的评价结果分布从柱状分布图中可以看出,研究组教学法较对照组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协作能力、操作能力的提高都得到明显认可,详见图3、图4。

\

 
三讨论

急诊医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离不开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工作,而且急诊医学的三快特点(快速接诊、快速诊断、快速治疗)也要求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多学科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要使学生能应付突发事件并具备团队配合的意识。[4]

我国目前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多采用上大课的教学方法,即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教学法,主要是老师依据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阐述后,再带学生见习病例。这种教学法教给虽可系统的教授知识,但学生的思考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也丧失了主动去动手的机会,这就导致其遇事易慌乱,对急诊的救治产生不利影响。[5]

Barrows[6]等创新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基于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并辅以教师引导的小组教学法,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可获得多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内学者证明PBL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强化学生临床思维的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的协作性与荣誉感[7]。但是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了综合系统性差、参与者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差等弊端,而且目前这种教育仍处于临床摸索阶段,所以实施效果也参次不齐[8,9]。团队模拟教学是通过团队教学的形式提高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为将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Crawshaw发现团队模拟教学不仅可以继发参与教学师生的创新灵感,还可以是教学充满艺术性[10]。但事实证明团队方式的训练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简单重复的操作并不能明显提高团队合作技巧,要确保团队合作技巧的提高还必须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反馈。传统床旁教学中,多采用学生汇报病史,教师剖析疾病发展过程并提出诊疗办法,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不利于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法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PBL教学法、团队模拟教法及床旁互动模式中又过分强调“学生”为中心,为了平衡两者优势我们创造性地引入PBL教学法+团队模拟教学法+床旁互动式教学法,这是一种以病患为基础,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启发核心,以培养学生的急诊处置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相较于过去的方法有几大优势:注重培养思维的相互联系。作为一名急诊科医师,快速准确地作出诊断对治疗及其重要;而我们的教学方法更易使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力思考病情。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了达到能熟练地操作机器、规范检查手法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进行临床模拟操作。通过如此教学训练后,因为具有接近临床的模拟环境,所以学生可以反复训练从而达到熟练操作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程度[11]。将该模式发挥运用到考查中,可从根本上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技能水平以及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

综上所述,PBL教学法+团队模拟教学法+床旁互动式教学法在急诊医学教学中值得推广,在我们的教学试验中我们发现它可以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完美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急诊处理能力。该模式把急诊医学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促进了急诊医学健康有序发展,可以作为急诊医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何超,王虑,王胜云,等.床旁互动式教学法在急诊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1):155-157.
[2]沈洪,于学忠.世纪初中国急诊的探讨(续二)[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5):2591.
[3]唐子人,李春盛.急诊医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病案,2013,14(11):65-67.
[4]田朝伟,李敏,叶显智,等.高端模拟人结合团队模拟教学在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的运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6,21(6):270-271
[5]谢启超,陈正堂.以问题为基础联合案例教学法在肿瘤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ll,24(7):92.93.
[6]B arro w s HS.Pro blrm-based l earning i n me dicine and beyond:A Brief overview[J].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ing,1996.68(1):3-11.
[7]周忠信,陈庆,林义雄,等.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与现实意义[J].医学教育,2007,28(8):72-74.
[8]胡炯宇,陈兵.循证医学与PBL教学结合在内分泌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6,45(12):5028-5029.
[9]肖智博,吕富荣,吕发金,等.PDCA模式结合PBL教学法在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7,46(1):133-134.
[10]Crawshaw A.’Team teach’:a novel approach to ward round teaching[J].Med Educ,2010,44(5):499.
[11]郑宏宇,李涛,李毅云,等.以PBL为基础的模拟化教学模式在急诊医学教学中运用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103-1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28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