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我国一直努力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而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而高职教育正是承担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任。首先对“准警务化管理”和工匠精神涵义进行阐述,然后通过对温州三所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工匠精神认知和高职院校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一些不足。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构建“准警务化管理”模式,从学生管理创新模式上来探索工匠精神培育问题,提出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准警务化;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
本文引用格式:张玲玲.“准警务化管理”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索——以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2):27-2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培育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是培养这一类型人才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进行了各种尝试。作者所在的学院推行“准警务化管理”模式,为有效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创新思路。
一 准警务化管理与工匠精神含义
警务化管理是根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条例的规定,对警察事务所实施的正规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活动[1]。在公安院校普遍实行警务化管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有利于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准警务化管理”是建立在警务化管理模式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学生管理、培养学生个人基本素养和习惯,促进良好行为养成的一种严格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同时是兼顾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管理模式。
2016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2]。”随后,工匠精神成了社会热词,很多学者对工匠精神进行研究。王丽媛(2014)提到工匠精神是体现从业者一种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3]。许力文(2018)提到工匠精神是一种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拥有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4]。因此,我们可以把工匠精神涵义概括为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职业价值。所包含的是一种认真严谨、一丝不苟、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对工作虔诚态度的职业价值。
从内涵上看,准警务化管理与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很高契合性,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会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现状调查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存在很大不同。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掌握一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更是高职教育根本所在。但是,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课程实践也是少之又少。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本文对温州3所高职院校进行随机调查,共收到479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304,女生175。从调查结果来看,工匠精神并没有真正融入学校日常教学和学生活动中,学生对工匠精神认知程度不高,工匠精神活动开展现状也不乐观。
(一)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认知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2%学生知道工匠精神,44.8%不知道,其他同学只略知一、二。这些数据表明了学生对“工匠精神”了解较少,认知偏低。高职院校缺少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在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中并没有很好体现工匠精神。学校的导向还基本以学业为主,忽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认识到具备工匠精神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
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排在第一是工作经验和实习经验,占66.8%;其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占56.6%;第三是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占46.1%。数据说明学校人才培养缺乏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部分,缺乏有效途径和渠道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尤其是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没有建立足够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实习经验和能力。
(三)高职学校开展“工匠精神”活动情况
调查结果来看,16.5%清楚学校开展了相关工匠精神的活动,34%完全不知道学校开展了相关工匠精神的活动,大部分学生只是了解一点。看来相关工匠精神的活动并没有真正融入人心,缺乏对职业精神以及精益求精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建设。即使学校举办活动,也只有29%同学愿意参加活动,18.8%学生不愿意参加,50%左右学生考虑安排在周末才可能参加,可见学校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人心还任重道远。
(四)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工匠精神”
学生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工匠精神”:83.7%的同学选择网络和书刊,62.6%通过学校宣传,42.6%学生通过课堂教学,27.6%学生希望通过企业。在互联网飞速发展时代,很多信息可以通过新媒体宣传,学校要重视不同途径来营造浓厚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举办更加有效的工匠精神培养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重视产教深度融合,通过多种途径来帮助学生养成工匠精神。
三 准警务化管理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径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的高职院校,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优秀品格。学院提出构建“准警务化管理”模式,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融合教育管理理念,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在职业能力生成的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打破思维定式和旧有的心理状态,提出与众不同、与以往不同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措施的能力[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融合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中,融合于学校专业教育全过程中。如果要实现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学生工匠精神非常重要[6]。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主要精髓所在,创新创业要有工匠精神[7]。
学院的“准警务化管理”模式,是教育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方式,围绕“崇德尚能,知行合一”总培养目标,对学生品质目标、素质目标、习惯目标等进行统整、细化。准警务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坚持学院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坚持思想教育为主与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多年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学生创新精神、细致严谨、吃苦耐劳和团结合作等良好的个人素质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种教育管理理念与工匠精神相融合,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院校工作的要求,也是职业院校办学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精神标杆[8]。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多维度、多角度地体现工匠精神内涵元素,营造一种注重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氛围,使学生在校园的每一处都能耳濡目染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核。
学院的“准警务化管理”模式,立足安防特色,依托质量文化,吸纳公安文化,培育“安全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和以“安全主题”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打破课内和课外界限,激发学生个性、兴趣和特长,促进学生不断开拓创新思维,提高职业素养[9]。学院凝练多个教育主题,如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爱国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校教育、校园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教育,营造了浓厚的“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氛围,并发挥不可低估的力量,校园文化熏陶正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正向影响。
(三)倡导自我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高职生就业能力是指高职生通过对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有机整合而形成的一种能力,包含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10]。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内涵体现出工匠精神。当前用人单位对学生衡量的重要标准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敬业精神、人际沟通、协作意识、诚信意识等职业道德素质,考察学生不仅具有专业技能,更强调学生要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不断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二是不断培植学生职业精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还是停留在对学生技能培养上,并没有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走出过于重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文化素养培养的误区势在必行。
“准警务化管理”正是体现了一种创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它是一种严格管理和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创新管理方式。它比一般院校管理要严格,但比警校的警务化管理宽松。它通过严格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塑造学生良好品行和习惯;通过营造柔性管理氛围,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学生客观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倡导学生在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基础上,培育工匠精神。根据浙江教育评估院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满意度排在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学院培养的学生不断得到社会认可。可见,学院正在推行的“准警务化管理”促进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
(四)融合学生评价体系,提升工匠精神培育有效性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行为的塑造和自身素质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共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职院校要建立一套科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它既要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又应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却还是建立在学业考核为主的体系上,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忽略对学生做事与做人、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综合表现的评价,评价体系明显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如果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学生,迫切需要建立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等为核心,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并切实可行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准警务化管理”模式,依据“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纪律、严格考核”的原则,制定了操作性较强、可以量化的评价体系。学院制定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包括日常生活、学习、课外训练等,通过每个项目细分评价,形成学生日常行为考核分,学生日常行为考核分是作为获取准警务化管理学分的依据。根据学院《准警务化教育管理学分实施办法》的规定,准警务化管理模块作为必修学分,学生在四个学期必须要达到2个学分,才能符合毕业要求。如果准警务化教育管理学分没有达到要求,学生需要补齐学分。
四结语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必须把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学院经过几年的实践,实施“准警务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合格的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供实施的依据和实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邹同浩.基于警院大队量化评估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信息系统工程,2011(02):25-27.
[2]郑敏.“中国制造”视域下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培养策略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7(10).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4]许力文.工匠精神引领下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88-89.
[5]陈志刚.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J].职大学报,2018(1):81-84.
[6]李彩云.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过程教育模式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7(14):39-42.
[7]刘灿.创新创业要有工匠精神[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5-9-18.
[8]付松聚.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特色打造软实力[J].河南教育(高教),2014(06):10-11.
[9]戴海东,张丽娜.“准警务化管理”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发挥探索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9):30-32.
[10]王敏敏.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生就业力培养策略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8(14):73-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