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双一流”背景下,部分地区存在“双一流”建设目标定位不合理、学科遴选过分依赖量化评估指标、学科建设着力扶持强势学科等现象,使得一些地方高校的弱势学科面临教育资源短缺、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缺少学科文化支撑等生存困境。为此,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应基于学科发展逻辑,明确弱势学科定位,关注学科长远发展,不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依托学校优势特色发展,培育学科文化,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
关键词:“双一流”;地方高校;弱势学科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韦韬等.“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弱势学科的建设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0):160-162.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Disadvantaged Discipline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Background of“Double First-class”
WEI Tao1,CHEN Hui2
(1.School of Economics,Management and Law,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Hunan,China;2.Computer School,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Hunan,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First-class”,There are a series of phenomenon such as unreasonable orientation of the“Double First-class”construction,discipline selection is over-reliant on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strongly supporting advantaged disciplines,which makes the disadvantaged disciplines of som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 shortag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the smaller development space and lack of discipline cultural to survive.Therefore,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logic in the“Double First-class”construction process,clarify the positioning of the disadvantaged disciplines,pay attention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promote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rel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cultivate the discipline culture,and actively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needs of the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Key words:double first-class;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disadvantaged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2015年10月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颁布,开启了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大门。一场“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学科为基础”的“双一流”建设成了高校和学科建设的纲领和首要任务。各省也先后推出本省的“双一流”建设方案,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带来了极大挑战,由于地方高校长期以来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不足,加之办学实力、师资水平有限,导致“双一流”建设中很多地方高校以优化学科布局、实现合理配置资源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由裁撤弱势学科,但任何一流学科的形成都离不开相邻学科和基础学科之间的相互协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教授指出:“一个学校的学科往往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它们相互支持,形成学科群乃至学科生态。割裂学科的内在联系,往往会妨碍学科发展;孤立地发展某个学科,往往会欲速而不达。”因此,我们在推动一流学科建设的同时,应该给与之相关的弱势学科留发展空间,这一点对于绝大多数学科均为非一流学科和弱势学科的地方高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双一流”政策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影响
2017年9月,国家正式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这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高校对“双一流”建设的热情。截止到2018年12月,全国共有31个省市出台了响应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政策,并印发了相关建设规划和方案文件,对相关学科建设作了具体安排。比如广东省重磅投资300亿元拟建成2所世界一流大学、8所国内一流大学和97个重点学科;湖南省每年投入15亿元支持“双一流”建设,计划至2020年,40个左右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5个左右学科进入全国前10%,争取3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5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很明显,各省市对高等教育建设经费的投入空前增加。但纵观这31省市关于“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规划,呈现出明显的特征:
第一,部分地区“双一流”建设目标定位不合理导致学科建设周期短、压力大。如江苏和湖南计划在不到五年的时间(2020年前)里建设全国20%的一流学科;上海、广东和四川分别要在2020年前争取发展100多个一流学科;即使这些地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本身较强,有一定学科基础,但是在如此短时间内建成这么多一流学科还是稍显仓促。若某些省市达不到预期目标,可能会减少学校的经费投入,最终可能导致部分高校采取调整、裁减弱势学科来提高建设的时效性。
第二,学科遴选过分依赖量化评估指标。当前世界上大多知名高校都普遍采用ESI指标来衡量其学科实力,近年来国内高校也愈加重视ESI指标,并把进入ESI全球前1%或1‰的学科数量作为发展目标之一[2]。但是,若在学科评估中过分倚重ESI指标值,很明显有利于理工科等专业,而不利于人文社科专业,因为理工科专业成果更适合用ESI指标衡量,最终导致大多数人文社科专业在学科评估中处于弱势。所以很多高校在功利主义的驱动下,只关注理工科专业的建设,这可能对人文社科专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导致这些专业长期缺少足够的科研经费和资源支持,从而严重影响人文社科专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弱势学科。
第三,学科建设着力扶持强势学科。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不断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目前预计我国需要拿出约400亿元的“双一流”建设经费。高校能否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占据有利地位,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资源和财政支持,且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地方政府和高校只能选择集中资源全力支持少数的几个学科。因此,许多高校选择重点建设优势学科,投入大量的建设经费,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壮大师资力量。但是,在一所大学中,许多弱势学科是基础性的,对整个学校乃至社会的发展却极其重要,因为一流学科的成长需要建立在相邻学科和基础学科的基础之上,正如建设一流的工科需依托高水平的理科来支撑一样,优势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学科的支撑。然而在现阶段各个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规划中却少有体现,最终可能造成学科之间“强越强,弱越弱”这一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 地方高校弱势学科发展面临的困境
在“双一流”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6撤销了175所高校的576个学位点,2017年又撤销了129所高校的340个学位点,包含专业学位62个,一级硕士点78个,二级硕士点183个,一级博士点7个和二级博士点10个。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广西大学和兰州大学分别撤销14、13和12个学位点,福建师范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各撤销10个学位点。这两次对学位点的大量裁撤,充分表明在很多高校,弱势学科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压制。针对这一现象,国家明确指出,学科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优化学科建设结构和布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调动各方积极参与的长效建设机制,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可见,一流学科建设,并不仅仅是学科的撤销和调整问题,而是整个学科生态体系的均衡化与发展性问题,这也是双一流的制度设计和理念价值所在。即使如此,地方高校弱势学科在面临前述压力下,其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困境。
(一)地方高校弱势学科教育资源短缺
高校学科建设的资源依赖性极高,学科发展的快慢与资源投入的多少紧密相关。由于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大学在分配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更大的投入产出效率,首先会将资源投向在现行评价体系中表现优异的核心学科建设,以期更快达成其建设目标。在这种政策话语主导下,必然导致投入弱势学科建设的经费甚少,并且发展成一种常态。然而,若长期存在这种资源的集中化制度安排,高校在短期内确实可能实现若干显性指标的突破,建立几个有限的绩效表现优异的优势学科,但却很难建立优势学科群。最终将优势学科引入势单力薄的境地,在同类高校中难以获得持续优势,并导致学科陷入生态困境。
(二)地方高校弱势学科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包含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前者是学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是学科实现社会功能的前提,后者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证,也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且后者处于更基础的地位[3]。但受现行评价体系和标准的影响,很多地方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使得一些在科研上相对落后,但承担主要本科人才培养任务的弱势学科受到严重挤压,不得不面临日益边缘化、甚至面临被无情裁撤的命运。此外,很多弱势学科发展起步迟、资源投入少、学科方向分散也导致了其鲜有高精尖的学术产出,使弱势学科话语权逐渐丧失,进而导致其更加难以获得硬件设施配备、人才引进保障和教学科研经费投入,形成恶性循环,其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今后想凭自身努力改变自身的劣势地位愈加困难,进一步加重了弱势学科的身份固化现象。
(三)地方高校弱势学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如果说资源投入不足,发展路径过分依赖科研、发展空间被挤压是制约弱势学科发展的外部因素,那么,由于缺少学科积累,缺少文化养分的滋养,弱势学科在学科培育意识、学科凝聚力和学术团队建设等方面远远落后于优势学科,其成为了制约弱势学科发展重要的内部因素[4]。学科自身文化构成了学科建设的基石,不断促使学科向纵深发展。尤其是学科在遇到发展困境时能否保持一种发展的定力,能准确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而现实中却常常出现一些地方高校因为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导致弱势学科无法形成自己的学科文化,只能选择走资源依赖性或依附性发展之路。结果就是弱势学科为了争取尽量多的资源,不顾自身实际,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扩大招生规模,忽视对现有专业的内涵提升,只关注量的发展忽视质的提高,进一步制约了弱势学科的内生发展。
三 地方高校弱势学科的建设路径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进行学科调整和撤销是学科资源的重整和再分配,有利于高校突出自身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促进学科资源整合和学科系统规划发展,不再一味追捧大而全的综合式发展模式。但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在裁撤与调整弱势学科时应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若盲目撤销弱势学科,会破坏整体学科生态、造成师资力量流失和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等问题。因此,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如何让弱势学科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并基于学科发展逻辑,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弱势学科定位,关注学科长远发展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成长轨迹和周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强势学科与弱势学科可能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地方高校在决定学科的存废和学院的撤并上不能操之过急,应该明确弱势学科在学科生态体系中的定位,为其制定合适的目标,充分发掘该学科的特色,不断培养弱势学科的竞争力。此外,“双一流”学科不是静止不变的,名单是可以动态调整的,且需要进行长期发展,应该尊重学科内在发展规律,关注弱势学科长远发展,给学科发展争取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依托学校优势特色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即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同时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人文社会科学内不同学科的融会贯通、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知识结构。可见,在21世纪,培养人才仅靠一个学科或几个强势学科很难长远,而学科间的适度开放交流,使文理交叉、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发展已成为难以阻挡的趋势。因此,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中应积极打破学科壁垒,逐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为弱势学科创造新的发展空间。此外,地方高校的弱势学科大多缺乏特色和创新,为了全方位促进这些弱势学科的特色发展,可以选择依托学校已有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吸取优势学科的学科建设经验,带动弱势学科形成自身的学术风格和特色发展领域,最终实现优势带动弱势、弱势促进优势的良性学科生态。
(三)培育学科文化,服务地方社会经济
任何一门一流学科的建成都离不开长期的历史沉淀和不断的创新发展,从而形成本学科独特的学科文化,激励着学科学术人做出一流的业绩。而对于弱势学科来说,其在发展过程中更易遇到困难和逆境,导致学科师资缺乏学术自信,很难保持学术发展的定力。因此,弱势学科的发展更需要强大的学科文化支撑,需要强烈的信念坚持把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到一流。此外,社会服务也是高等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职能,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弱势学科可以专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以缓解当前人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理论、技术、管理和政策难题。[5]同时,利用本学科的人才与智力资源,建立专业服务型智库,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当然,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弱势学科还需要时刻关注国家行业发展动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和“互联网+”等倡议提供的机遇,积极寻找、突破以往学科的新知识点,打造出适应新时代的“新文科”与“新工科”。
参考文献
[1]刘奕涛.“双一流”建设要为“弱势学科”发展留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6-14(006).
[2]王洋,何晓芳“.一流学科”建设的误区及新路向[J].教学研究,2017,40(06):1-4.
[3]潘懋元.建设一流本科全面统筹推进[J].中国大学教学,2016(06):4-5.
[4]周统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如何协调发展弱势学科——基于学科生态建设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8(10):4-8.
[5]谭光兴,王祖霖.处境与策略:“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8):53-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