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世界文明史》是大学通识课中的一门,其课程目的在于传播历史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家国主义教育。笔者尝试以《世界文明史》课堂教学的一些实际案例为切入点,从对中华文明传承的反思、加强中国文化的自信、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这三方面,讨论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在《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中有机、自然、巧妙、贴切地把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等思想政治内容的“盐”融入于《世界文明史》的“水”中。
关键词:世界文明史;课程思政;爱国主义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崔修竹.《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9,6(81):215-216.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高等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如何在新时代探索出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色,能培养出优秀中国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研究,便是高校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
一 将《世界文明史》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
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兴起上世纪90年代。为纠正过于偏科的专业设置,达到以人文补充科学,以科学影响人文的目的。如今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将通识教育放入学校学科发展较为重要的设置之中,目标是形成文理兼收的合力,以高层次师资为支撑,以学分设置为保障,培养贯通文理、跨越中西的复合型人才[1]。
《世界文明史》作为通识课中的一门,目的在于普及与世界历史相关的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以一个学期为时限,以时间作为线索,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为学生讲授世界历史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做对比,让学生明确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定位,从而更加了解自己祖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世界文明史》这门课程立德育人和价值引领的功能与课程思政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自然、巧妙、贴切地把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等思想政治内容的“盐”融入于《世界文明史》的“水”中。
二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设计的尝试
历史学科涉及面广,内容庞杂。仅陈列史实难免变成流水账,只注重记忆和背诵更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长期以往,会造成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厌烦。所以,在《世界文明史》课堂教育中,应注重知识性的同时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当学生对历史的厚重感和趣味性有所感知时,就能更好的将爱国主义以及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正确价值观传达给学生。笔者尝试以《世界文明史》课堂教学的一些实际案例为切入点,讨论应如何在《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2]。
(一)中华文明传承的反思
在四大文明古国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我会讲到梁启超在1900年所做的长诗《二十世纪太平洋歌》。在这首诗中“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对比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渊源不难发现,中国历史确实是时间最短的。然而此时,我会告诉学生们,我们中华文明真正值得骄傲并非时间的长短,而是我们中华文明是四国中唯一没有断绝过的文明。古巴比伦如今已经消失;现在的埃及是个阿拉伯国家;印度共和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唯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每讲至此,这种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总会油然而生,传递到每个同学心里。
然而,在此时我会向同学们抛出问题:中华文明是否真的没有断绝?同学们的回答往往见仁见智,不过有一点是大家都可以达到认同的:无论中华文明是否断绝,至少现在的我和传统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很深的断层[3]。
不得不承认的是,一百多年强势的欧风美雨之下,如今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严重流失。从表面上的衣食住行,到深层次的制度文化,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如今的中国处处充斥着外来文化和舶来品。而对于我们民族和祖先的过往,我们已经不甚了解了,曾经的民族英雄历史人物,我们也已经不甚知晓[4]。
清朝人龚自珍在《定庵续集》中说:“宇之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就是人类的记忆,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记忆如果断绝,则国将不国。历史课的功用,就是传授过往的历史,让每个学生心中都形成这么一根纽带。虽然时过境迁,但如今的我们仍应有一颗中国心。所谓中国心,便是对于我们祖先的历史有所了解,并怀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培养这种情怀,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加强中国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指的是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
在讲到《世界文明史》课程中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内容时,我会问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正在复兴的大国,那么作为大国的标志是什么?有一点不应被忽略,真正的强国,不光是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硬件条件之外,还应该有一种能力作为标志:对外输出文化的能力。这是有一种精神层面的软实力,是一种能使全球跟随并争相模仿的能力,是一个国家能称为成功国家的必备气质。
想向外输出文化,首先本国人民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心。青年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更需要对中国的文化有自信。北宋儒学大家张载说过著名的四句话,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于学生们而言,每个人无论学什么专业,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将有可能断绝的学问继续传承下去,就是学生们的责任。
(三)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无需刻意用一些口号去强调,或者生硬堆积,它完全可以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爱国也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大事,它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5]。
我经常在课堂上问同学们,什么是爱国?除了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以外,是否有其他的形式去爱国?物质文明极易消逝,而唯有精神文明则会千古流传,中华文明在中华儿女心中代代薪火相传。所以爱国,其实就是认同并且热爱这个国家的文化。“璀璨辉煌的中华文明,在历经无数磨难后仍然傲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这离不开每一个中华儿女对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下去,这就是爱国。
很可惜的是,如今的学生历史知识普遍还是相对匮乏。曾经的国之良将或者民族英雄,那些本应该激荡在后人心中的名字,如今却渐渐被后人遗忘。所以,课程的讲授者需要在陈述史实的时候,挖掘历史人物的爱国事迹,将人物生平和命运穿插进历史事件之中,这样的历史课更有温度更贴近人心,让学生们了解历史的事件同时也体会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将有些已经渐渐被遗忘的民族英雄重新记起,将他们变成自己的偶像和榜样。虽然英雄们的行为或许不能模仿,但英雄事迹仍能发挥价值取向的引领作用。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才会事半功倍。
三教师专业素养的自我提升
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育德育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使其完成认识到认同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过程。形成现实与传统、个体与群体、民族与国家的正确认识,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博大厚重的国家与民族使命,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优秀的爱国主义者。
《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去学习和审视世界历史,对于世界历史的研究最终还是要作用于我们中国自身。同时,自己需要对于文化有一个甄别的过程,也就是经常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继承的是能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繁荣的优秀文化传统,而对那些陈旧腐朽的文化保持应有的清醒的认识,并进行批判和改造,更无须对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进行过多阐释和介绍。”
四结语
要告诉年轻一代的学生们,作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都应有一颗圣贤心。由此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思政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任重道远,身为高校教师,还要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提升,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参考文献
[1]庄黎丽.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家国情怀的渗透[J].中学课程资源,2019(1):71-72.
[2]方胜,罗芳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实践与反思[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9):2.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4.
[4]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2.
[5]张恒艳.专题研讨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3(25):109-110+1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