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三网一体”环境下远程教育学习者媒介素养特点及成因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03 13:58: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代远程教育赋予学习者多元化的背景,当前远程学习者的媒介素养存在一定的缺陷,现代传媒网络时代下的远程学习者,应提升学习者的媒介素养,在远程教育中对学习者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三网一体”环境下远程教育学习者媒介素养的特点及成因。

关键词:“三网一体”;远程教育;学习者媒介素养

本文引用格式:唐甜甜.“三网一体”环境下远程教育学习者媒介素养特点及成因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80):149-150.

“三网一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西部地区如何在“三网一体”环境下发展教育,如何发展边远地区的远程教育是西部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研究重点。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媒介素养,对弥补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促进三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三网一体”环境的背景

三网融合是广播电视网,互利网与电信网融合,“三网一体”化建设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繁荣发展近二十年,我国已认识到“三网一体”的综合信息网已成为信息发展的方向。实现“三网一体”反映了当代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在加快推进电信网与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一体”化建设,为远程教育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1]。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三网一体”对人们是生活方式带来很大的改变,西部地区符合借助“三网一体”建设的东方,充分利用高科技技术优势,发展边远地区远程教育是西部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对有关西部地区远程教育学习者媒介素养的研究处于空白阶段,加强对西部地区远程教育在“三网一体”环境下的发展,深入研究学习者的媒介素养,对西部地区远程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 远程学习者媒介素养的研究

(一)媒介素养概述


媒介素养的概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已成为一种多含义,多层面的概念。世界各国对媒介素养概念的理解不同,媒介素养是人们应掌握的体验媒介的能力,分析媒介讯息的能力。是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评估能力及回应能力,是个体在现代社会必须学习具备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成为具有批判能力的媒介消费者,作具有主体意识的能动传播主体。合理利用媒介促进社会发展。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人们了解自己的需求,利用媒介帮助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60年代后,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观发生了转变。70-80年代后,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很多国家陆续发展出许多教学模式。目前,澳大利亚,英、法,德等国家已将媒介素养设为全国地区中小学正规教育内容,目前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尚未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2]。

\

 
(二)远程教育学习者媒介素养特点

1.学习者对媒介及媒介素养缺乏认识


我国媒介素养研究处于理论研究层面,未将其推广普及成为大众素养。学习者目前的媒介素养处于自发状态,学习者对媒介及媒介素养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缺失。远程教育并未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学习者非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通常是借助日常接触的媒介经验获得媒介素养,凭借经验能够快速获取信息,但无法对信息作出准确评价,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2.学习者对媒介易产生依赖性

远程教育学习者对媒介的参与度较高,但学习者在媒介种类中使用最高的是网络,网络包含的信息量较大,更具有吸引力。远程学习者利用媒介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易受媒介形式的控制。网络媒介使用偏差容易让学习者依赖一种媒介,很多学习者因网络影响了学习。部分学习者经常上网导致形成网瘾,不合理的媒介使用直接影响了学习者媒介素养的发展。

3.部分学习者对媒介信息获取、分析、利用能力较差

远程教育以学习者为主体,学习环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等特征。可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特点为拥有不同特征的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环境,突破传统教育的限制。但远程教育学习者对象来源广泛,其接受教育水平不同,媒介素养各有差异。远程教育学习者群体集中于青年群体,其媒介素养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媒介意识,具备一定的辨识能力,但存在媒介使用偏差,欠缺深度分辨剖析。

人们在使用媒介获取信息时需对其进行深入处理,根据自己所需挑选有用的信息。远程教育中,学习者通过媒介进行学习,学习者对媒介信息的分辨了解能力,会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效果。而现实中远程教育学习者对媒介信息的分辨运用能力不够强,大部分学习者对信息具有一定的辨识程度,但有不少学习者不能分辨不良信息。

4.媒介利用率不均衡,媒介使用存在一定难度

媒介利用率不均衡,学习者侧重利用其娱乐及新闻传播功能。虽然学习者对媒介的接触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学习者比较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模式,在广播电视媒介的利用上,学习者更注重其娱乐功能。

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是学习者充分利用媒介了解社会及自我发展的有效措施。而部分远程学习者对新兴电子媒体掌握及使用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运用到远程学习上更是困难,不利于远程教育顺利开展。

三 学习者媒介素养成因

21世纪的信息时代中,媒介经历着迅猛的发展。在高速发展的网络媒体为媒介带来了勃勃生机。远程教育进入了以网络媒介为依托的网络教育,多种媒介相互交错中,各种信息无所不有,其包含内容的丰富性吸引更多的人从媒介中了解世界。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如何更有效的获取信息,评价信息是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远程教育学习者媒介素养的构成是由媒介认知能力,媒介批判能力与创造能力组成。网络时代的到来与网络媒介广泛使用,为人类生活带来各方面的巨大变革,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网络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人类能够有效利用网络,具备高质量的媒介素养尤为重要。认知能力是媒介素养的构成基础要素,远程教育学习者有必要具备网络媒介认知能力,应大致具备网媒介的信息与媒介社会认知的能力。

现实中远程学习者媒介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包括媒介素养研究的滞后性,远程资源匮乏及学习工具的局限性等。我国对媒介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停留于介绍引进国外已有经验阶段,比较,调研及创造性不足。研究者大多未建立本土化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新媒体研究发展速度滞后于媒介发展。

(一)社会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较少

媒介素养引入我国的时间较晚,没去主要在新闻传播学者关注研究媒介素养教育,各级政府部门缺少对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传播导向,经费投入等。媒介素养教育是学界一直强调的问题,目前远程教育学校没有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

专家学者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较多,学者比较在校生媒介素养的研究,师资力量欠缺成为阻碍媒介素养教育实施发展的主要原因,媒介素养教师的培养应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但实际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关注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二)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少

媒介素养教育是许多学者讨论的问题,国内外学者赞同对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分类,但关于媒介素养的具体内容无人问津,高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大部分为公共课,对于开设媒介素养教育专业的高校数量很少。有关媒介素养教育涉及的教材问题,如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等没有学者研究。

远程学习者网络利用率很高,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中,各种网络文化,病毒传播,网络沉溺等冲击学习者的思想,改变其心理状态,对生活于网络时代的远程学习者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设施条件不足

广大偏远的山区可能无法配置互联网设备,但数字网络比较普及,西部地区远程教育学习者对光电网络媒介素养较好。如何发挥西部地区学习者对光电网络媒介素养的优势,是提高学习者媒介素养的关键。

在调查中发现远程教育资源匮乏,学生科利用的学习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媒介技术的适用及媒介观念交流上存在很大的局限。很多资料为教材内容变电子化,学习者可利用的学习沟通平台有一定的局限性。学习者与及师生间缺乏合作交流,在媒介观念交流及媒介技使用上存在局限。

远程教育机构中的学科教师大部分为传统型教师,对以媒介为主要传播途径的远程教育环境不很适用。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政府与多个非正式团体联合,能够有效推动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深入普及[3]。我国目前参与媒介素养教育机构的数量很少,数量,规模有限。

\

 
四 结语

我国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尚处于理论层面,远程学习者的地域分散等存在较大的梯度特点,“三网一体”环境下加强对远程学习者媒介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远程学习者的媒介素养特点,分析远程学习者媒介素养欠缺的原因,提出的三个层面策略存在很大的不足,对远程学习者媒介素养提升策略的研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周素娜.智慧教育视域下教师新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提升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8(05):61-65.
[2]刘晓.满足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心理需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5(02):18-23.
[3]杨娟.基于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D].陕西师范大学,20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23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