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针对三农问题,党和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这一重要战略部署,其中尤其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建设问题。但是调查显示,自2001年全国实行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以来,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往往需要统筹教育规划、平衡城乡教育发展,这在过去是较难实现的。而在当今全面推动“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的背景下,将互联网引入农村义务教育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基于对农村学校撤并现状的调查,分析农村学校撤并后遗留问题的巨大影响,并探究利用互联网解决遗留问题,实现农村义务教育振兴的可能性。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学校撤并;农村义务教育;互联网+
本文引用格式:陈春羲,等.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振兴的思考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82):352-354.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想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就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而如今,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和高质量的教育。然而,农村学校在撤并后遗留的教育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振兴的实施,农村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农村学校的撤并是从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开始的,启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学龄人口的下降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全国农村地区的学生数量不断减少,在中国的农村,出现了“撤点并校”的现象。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报告,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农村小学减少22.94万所,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6成;农村初中减少1.06万所,减幅超过1/4。平均每一天,我国农村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一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
一 农村学校撤并的影响
虽然国家一直强调在“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但是农村学校撤并的规模却远超了实际的需要。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的过度撤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入学权利,出现了“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等诸多问题。根据北京歌路营教育咨询中心2016年发布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报告》显示,农村小学生平均单程上学距离为5.4公里,初中生则为17.5公里。家庭因学生寄宿而增加的费用每学期高达600到700元。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健康状况也十分堪忧,其身高在各个年龄段均比走读生低3到5厘米。
撤点并校的影响远非如此,它不仅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农村家庭、乡村文化建设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撤并学校以后,学生除了选择寄宿,还有一部分选择陪读。大量农村学生的家长不得不进城陪读。孩子走了,家长走了,土地荒了,老人也荒了。农村的撤点并校间接导致了农村人口的流失,极大地影响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疏离了地方文化,乡土文化教育也随之流失,无法传承,乡村文明日渐凋敝,甚至“断根”。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带来的问题达到极点。
直到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方才叫停了这一政策,并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求对已撤并学校和教学点重新规划,予以恢复,采取更多措施办好村小和教学点,解决撤并带来的突出问题。由此看来,农村学校,尤其是百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不仅不能撤并,而且必须要办好。
然而,自叫停政策以来,现状虽然有所缓解,但问题依然严峻。据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统计,从2012年国务院叫停“撤点并校”后,农村学校仍然在减少,2012年到2016年的四年间,农村小学从15.5万所减至10.64万所,减少31.35%;农村初中从1.94万所减至1.62万所,减少16.49%。尽管撤并速度的确得到放缓,但是对于撤并后遗留问题的解决收效甚微,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其中师资问题最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振兴。虽然中央已经出台了“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但是各地情况不一,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再者,由于思想观念没有与时俱进,众多地区仍在大力推进农村学校的撤并工作。这也必然导致了留守失学儿童的继续增加,据保守估计,截止今年,失学儿童已达到5000万左右,占应受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27.78%。
二 解决措施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指出“积极发现小规模学校特征优势的学术努力和实践努力尚不充分。在此情况下,国家促进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政策无法全面落地”。为了解决农村学校撤并后的遗留问题,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振兴,必须在学术努力和实践努力上下足功夫。
(一)在学术努力上,深化教师管理和教师教育改革
导致诸多农村学校沦为撤并牺牲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这不仅仅包括师德师风建设,还突出表现在教师素养上。在乡村教师管理上,一方面,要紧抓乡村教师的待遇改善。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乡村教师的统一管理,做到精准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尤其是对偏远地区,更要重点关注。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深入推进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引进优秀教师和高校毕业生,通过线上的一体化管理,保障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先进性。
在教师教育上,应该提高准入门槛,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纳入考核机制。互联网教育作为未来教育的总体趋势,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教育部已经在大力推动“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全面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并且出台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考试,应当把多媒体运用技术纳入考试项目,考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才能获得教师资格。在高校,更应该把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教师教育的培养重点。
(二)在实践努力上,重中之重就是要规划好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转变教育资金投入的方向
尽管《义务教育法》中“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许多地区政府在农村教育资金投入的方向上存在严重错误,农村学生“就近入学”的权利根本无法保障。从2012年国家叫停“撤点并校政策”以来,仍有地区继续加大农村学校撤并的资金投入,而忽视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大规模的并校之后,已经带来了超出预计的恶性影响,当下政府应该转变资金的投入方向,不能再继续盲目地投资“撤点并校”上,而应该将教育经费用在教育设施和科技的投入上。事实上,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工作要点中,已经明确提出“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学校联网攻坚行动,力争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7%以上。但是从目前形势来看,互联网+教育、教育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等还没有完全进入教育财政的范围内。因此,实现这一要求,必须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做好工作。
其实,在教育现代化的维度上,小班小校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而现在乡村义务教育存在这种小规模学校,符合现代化教育的前提,我们何不转变方向,把投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上呢?在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下,政府、企业或者是公益,应该更多地把资金投入到教育现代化上,营建更好的校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互联网教学,引进现代化教学模式……改变原有的低质量、落后的教学,这才是治本之策。
(三)在提高教学设施的基础上,进行线上教学的探索
利用“互联网+”的教学形式,开展更加丰富的微课教学。微课的形式对农村教学非常适切。微课因其短小,知识点集中,特别适用于传输,还可以重复学习,利用教室设备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室内的LED背役一体机,基本能进行网络资源浏览与教学,此外,能够培养学生能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是天生学习者,人具有学习的天性、学习潜能、发展潜力。尤其是在农村学校,不能将已有的多媒体设备沦为摆设。作为正在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在校大学生,如果能够在微课平台展现自己,既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更能将教育之火传递到更远的地方,传给更多的孩子们。只有充分利用资源,引进高素质人才,才能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才能振兴乡村教育。
(四)在留守失学儿童的问题上,利用互联网,制定留守儿童与辍学儿童保障机制
在十多年大规模农村学校撤并之后,留守儿童和辍学儿童数量不断增长。政府急需制定完善农村学校布局规划和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标准,来控制留守儿童和辍学儿童数量。健全高发区的重点监测制度,通过互联网平台精准管控,实施学生资助数据库与各部门数据库有效对接,最终实现脱离留守和重新入学。
(五)拓展“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创新“互联网
+教育”的形式,将乡村文化融入互联网教育之中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而“一方文化”才能养育“一方教育”。农村教育应当体现乡村所独有的“乡愁”。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注意到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城乡有别,农村教育就应当立足乡村独特的地域特点,振兴乡村文化,因地制宜的开展乡村教育。借助互联网教育开发一系列乡土网络课程,在课程中融入农村地区的优良传统、民俗风情等等,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走进乡村,适应乡村,产生情感上的自豪感、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教育得到文化的滋养,才能够经久不衰。
互联网是农村义务教育振兴的高地,必须被牢牢地占领。我们需要充分把握未来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过“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建设,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村义务教育中,辐射到农村社区治理、乡村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从而解决撤点并校后的遗留问题,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振兴。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发布[N].中国民族报,2019-02-19(003).
[2]邬志辉.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N].中国教师报,2017-12-27(011).
[3]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2-22.
[4]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报告[R].北京歌路营教育咨询中心,2016-05-06.
[5]为什么农村小规模学校不能撤并,且必须办好?[R].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8-01-24.
[6]李宜江.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压力及其转化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5(52):312-313.
[7]杨启锋.农村教育要“走在乡间的小路上”[J].江西教育,2018(31):13.
[8]曹长德,汪洋.“村小去留”:乡村教育之困与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06):20-26.
[9]尚亚丽.“互联网+”时代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与路径分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10):124-126.
[10]魏丽丽.“互联网+”时代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