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我国的传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对运动员的培训教育“偏科”严重,使运动员在培训选拔的过程中竞争环境激烈。运动员在淘汰或者退役后,无法选择合适的生存出路,导致我国竞技人才培养中的恶习循环,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使我国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入良性的发展状态,是目前我国体育竞技中的重要课题。较好的解决方案是将体育训练和职业培训进行有机的整合,使运动员在体育训练的同时保持同年龄段的素质文化教育,使运动员在选择其他生存出路时有更多选择和机会,使我国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制度走入科学合理的培训道路。
关键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院校化管理;分析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朱建国.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培养模式的特征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2):30-3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不断发展,对于退役或者选拔淘汰下来的运动员的生存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建成完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制度,是我国体育事业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体育院校中进行体育培训和素质教育的同时进行比较合理的运动员培养方案,解决我国运动员在面临转岗时的突出问题。在我国举国体制下进行的运动员选拔机制存在着很多教育培训不均衡的问题,培养时间长、选拔淘汰率高以及转业困难都是现代社会环境下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将体育竞技人才培养制度纳入特色化的专科学院学习计划中,既有助于学生的体育培训,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当前环境下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 国内外体育人才培养制度分析
如何培养体育竞技人才是全世界政府国家关注的问题,在外国国家中有一些比较成熟的体育人才培养制度可以进行研究分析。在对一些国家的体育人才培养制度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学校在体育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人才是学校在组织学生训练时进行挑选的,并且是学校为学生进行训练的主要场所。再有就是体育俱乐部和学校进行衔接,对一些有天赋的学生进行培养。从对运动员的培养中可以看出,国外在运动员的培训和文化学习之间努力找出平衡,使学生在运动员和学生身份之间共同发展和培养。同时在对国外的体育培训模式研究中也发现了和国内同样出现的问题。运动员在培训的过程中需要集中精力,忽视了在文化课方面的学习,造成运动员在择业时的困难[1]。外国的教育理念是在教学和体育培训之间找到平衡。但是处在青春期的运动员在长时间的训练之余,对训练以外的事情知之甚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很难确定实际的目标。专注于训练任务使运动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和磨练自身其他职业技能。在对运动员的心理分析中发现,运动员对于除自身的运动事业外的事情缺乏了解,对退役后择业问题缺乏信心。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基本确立了专业体育技术学院和普通学校建立函授的教学体系,或者普通学校通过特别招生进行体育人才选拔,再有就是职业体育技术学院通过自身的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素质文化教育。在上述这些模式中同样存在着对学员教育不均衡的问题,使学生在退役后存在诸多择业困难。对此,如何把握学生在训练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平衡是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的关键。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训练和培养是运动员进行综合发展的核心所在[2]。
二 树立正确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理念
将体育人才培养的理念理解成一个人才的职业培训发展过程,体育培训和素质教育要脚踏实地的同步进行。将对体育人才培养的过程分阶段展开,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分阶段培养。将体育人才培养计划分为初级职业教育阶段和高级职业教育阶段,实行一定的控制手段对学员的发展方向进行规范,摆脱以往的培训时间长、淘汰率高的问题,使学员在体育培训中有充分的选择权。在新的职业培养中应该至少遵从两个基本理念。第一,将素质教育、体育培训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在学员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其进行有侧重性的培养,在基础阶段以基础的素质教育和体能锻炼为先,在往后的不同过程中充分侧重不同的培养重点,使学员在进行体育培训的过程中完成对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习[3]。第二,在对学员的培训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本的教育思想,无论在体育培训还是素质教育中都应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员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中进行全面的综合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之间能够进行积极的调控和把握。在素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是对学生的授课知识进行认真的讲解,杜绝因课程进度造成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够。同时对学生进行更多基础知识的讲解,使大多数学员能够听懂理解,树立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员自信的建立,使学员在学习中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老师在教学和训练中应该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天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身的优势,主动在学习和训练中锻炼自身的能力,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完善的学员综合能力考评标准,在学员的日常行为、培训学习、学业考试中进行综合性的素质评分,准确的描述学生的发展情况。
(二)基本培养目标
在教学培训的目标中分为两个阶段:初级职业培训阶段和高级职业培训阶段,针对不同的教学程度有特定的培养目标。在初级职业培训目标中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基础教育,在其中穿插符合学生自身身体条件特点的体育训练配合一定的体能训练。在初级教育中,对学生的文化课培养是重要目标,使学员具备现代教育应有的素质素养综合发展能力[4]。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普及一定的体育运动常识,使学员在以后的高级职业教育中做好准备。在高级职业培训中,培训的既定目标为培养面向全社会的综合体育锻炼指导人才。在强化学生文化课的同时对学生的体育培训进行专业化的教学和锻炼,使学生满足在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具备丰富的体育锻炼专业知识,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三)制定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职业化发展目标相符的课程教育体系
在职业教育的初级阶段制定的教材应该符合国家素质教育标准的同时,适当增加体育竞技方面的理论知识课程。在高级职业教育阶段应该进行三加二模式的授课模式,即三年高中知识教育和两年的职业课程教育,使学校在教育中对教材的使用分清主次关系,使学员全面发展自身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能力。在教材的使用中不仅要考虑学生作为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使学生在专业化的素质教育中完成对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四)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
体育特长生因为在选择学校和学籍时遭遇困难不得不在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之间放弃其中一个。在新的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模式下,可以使体育竞技后备人才拥有双学籍,解除学员在学籍选择中的困难,同时可以使学员更加自由的选择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在初级职业教育的学校中,允许初二及以下学习阶段学生进行转学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原学校和职业学校中拥有双学籍的身份,排除学生选择发展方向上的困难问题,同时在职业培训和普通素质教育之间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在发现自己不适合职业学校的学习培训方式后,可以回到所属的原学校进行学习,打消学生在体育培训上发展的顾虑。在高级的职业培训阶段,学生同样会接受三年的素质文化课程教育,可以保持双学籍的身份,可以参加三年学习完成后的高中升学考试,使学生在职业培训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学生在完成三加二的体育职业培训后,同样具备专业的体育训练知识和技能,也可以很好的在社会中立足。
(五)体育职业培训中学分的考核办法
学员在入读高级体育职业培训学校后,面对的是自身的体育特长不断被发觉开发,并开始寻找各自擅长的方向进行专项训练。在这其中难免会有体育训练成绩不够突出而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就读或者进行高中升学考试。在这个过程中对学分的管理显得格外重要。对于选择离开职业体育培训的学生,学校会将学生在学校已经获取的高中学业学分并入到学生的新学校中,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高中学业参加高中考试。这就是对职业体育院校实行的学分互认制度,同样在职业学校完成高中三年课程学习并且决定进一步发展的学生,职业学校会继承学生的高中学业学分,使学生完成高中职业学习的学业。
(六)对学生考核评测标准的确立
在职业体育学校的考试制度和标准中适当进行改革,满足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培训需要[6]。在考核中加入关于训练的专业知识和比赛中应该注意的行为方式进行考核,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化水平。对不同的考核项目可以采取灵活计分的考试原则,使学生在考核中准确的表现出应有的水平。建立量化的考试评分标准,将素质教育、职业素养、体育培训学生学习的三个方面按照一定的评分比例进行评测,以期全面客观的反应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综合回评。
三 结语
上述所阐述的体育竞技后备生人才培养方式,有效的解决了我国长久以来体育事业人才培养的难题。将素质教育和体育培训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学生在体育培训中没有了退役淘汰的疑虑,增加训练的效果和水平。同时学生在培训过程中发现自身的特长,为学生的学习和专业留有余地,避免了体育培训时间长、淘汰率高的问题。在学生进行的高级职业培训阶段,学生相应的提升了自身的体育专业素养和训练水平,也能在社会发展中增加自身的就业机会。在我国的经济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中,还存在着尚未解决的很多问题。在新的职业培训方式制度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将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并修正完善,使我国体育事业在新的培训制度下,长期的发挥作用和效果,为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培养新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向茂娟.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几种不同培养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7(19):129-130.
[2]黄太斌.关于新余市“体、教、社”三级联动模式的应用研究——基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视域[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2(2):103-104.
[3]魏星.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12):148-1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