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美学思维在影视动画后期制作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24 14:52: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影视动画后期制作作为影视教学中比较关键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视动画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传统的影视后期制作教学只是单纯的理论指导以及技能传播,对于美学思维的讲解与教学却涉及很少。如此一来,便使得影视作品的后期处理显得过于机械化与程式化,缺乏艺术性与实用性,给观众带来的艺术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对于相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将美学思维与影视后期制作教学进行巧妙融合,对于我国影视动画媒体教育事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关键词:美学思维;影视动画后期制作;教学;应用

本文引用格式:钱安洋,等.美学思维在影视动画后期制作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82):341-342.

影视动画作品除了完美呈现拍摄技巧、人物场景设定、剧本编写、剧情代入感以及美术风格等因素外,后期制作也是关键的基础保证措施。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后期制作教学只是教育教材的照搬照套,侧重点仅仅注重于软件学习以及技巧掌握[1]。美学思维作为一种抽象化概念,是将人脑思维与美学艺术进行完美融合的一种模式概念,具有对整体事物进行艺术性以及科学性加工的特性。现阶段,我国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一直处于不理想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教学理念过于机械化与程式化,缺乏艺术思想的指导与美学思维模式的激励。因此,将美学思维模式巧妙地融入影视后期制作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学生保持美学艺术性与创新性,将美学思维科学、有效地运用到影视后期制作当中,对于我国影动画视后期制作的发展与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为我国能够呈现出更具艺术性与美感的影视作品带来了有力的支持依据[2]。

一 美术思维教学应用的积极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能动力


近年来,我国的后期特效制作的教学发展现状一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在于应试化教学缺乏一定的深入性、趣味性以及探讨性。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进行固定化的书本讲解以及技巧传授,学生们也只是机械化的接受,课堂氛围缺乏生动性与积极性,对我国影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的影响较为不利。而将美学思维恰当、有效的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原因在于美术思维教学可以充分让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让学生们体验到美学思维运用在影视动画制作当中的独特魅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创造精神,将影视动画制作当成一种艺术性的加工,使学生能够充分领略到影视制作的艺术感以及其内在主旨,对于我国传媒事业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

 
(二)改变学生思维模式

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们的思维模式已经越来越固式化以及模式化,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呈现出排斥状态,缺乏创新与独到的思维见解。对于我国影视后期制作教学,其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处理软件的运用以及制作技能的掌握,学生的思维受应试教育固有模式的影响,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艺术感与美感。美术思维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可以很好地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灵感,进而更好地运用到影视后期制作当中。使影视作品整体的画面构思、色彩创新搭配、镜头的合理切入以及特效、影音的完美呈现更具艺术性与美感性,同时也使影视作品情感刻画能够更加深入、代入感更强以及对人们的想象力更大。总而言之,将美术思维科学、合理的运用到教学当中,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后期影视制作更具艺术感与科学严谨性具有显著效果,在我国教育教学中,指的大力推广与实施,同时也对我国影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三)改善教学质量

我国影视后期制作的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对我国影视作品的呈现也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影视后期制作主要包括视频的剪辑、特效处理、色彩搭配、画面代入感以及后期配音等几个方面,由于影视后期制作教学缺乏美学观念的思维模式作为指导,进而造成影视作品最终呈现的出的效果较为乏味、无趣,缺乏艺术感与灵动性,对于我国影视事业的进步较为不利。并且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影视制作人才的培养带来了较为严重的阻碍。因此,运用美术思维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于影视制作构思与灵感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于提高影视后期制作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建立美学思维意识以及激发想象力与创作灵感意义重大。

二 美术思维教学应用方法

(一)理论教学与美术思维相结合


对于我国影视动画后期制作教学发展而言,将理论教学与美学思维模式相结合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与科学性,对于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思维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并且能够科学、有效的运用在影视后期制作当中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为我国能够呈现出更具国际化、更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提高了有力的支持依据与应用价值。影视思维教学模式的主旨是让学生以艺术美学的眼光去看待影视后期的制作,包括画面的美感、色彩的艺术搭配、剧情的合理衔接,利用整体艺术思维去进行影视的剪辑以及处理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列举的方法让学生们体验到影视作品的美学艺术,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美学思维进行影视处理工作。例如:吴宇森导演的经典“暴力美学”电影《英雄本色》就很好地运用了美学艺术思维,其画面的美学感、色彩处理搭配以及画面的剪切与合成都很好的体现出了其艺术性与灵动性,可以说是影视后期制作中的经典案例。因此,将理论教学与美术思维科学、合理相结合,对于我国影视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成了我国影视后期制作教育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与目标。

(二)提高画面剪辑的艺术性

在影视后期制作当中较为重要的就是镜头画面剪辑,原因在于一部影视作品的呈现是由成百上千的分镜头组成的,这就决定了会有成百上千个画面被呈现。对于后期制作而言,要将这成百上千个画面进行严谨而有序的组合、剪切以及整合。从而,需要运用到整体的美学思维,其优点在于可以将这些画面进行艺术性与美学性的搭配与调整,使作品的呈现更具视觉冲击力与画面代入感,进而保证作品能够更加深入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并且兼具观赏性与教育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对于影视剪辑重要性的认知,提高其美学思维的运用,并且不断激发起想象力与艺术创造力,以此来提高学生影视后期剪辑的能力与技巧。例如:美国主要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影视作品《教父2》便很好体现了后期剪辑的美学艺术特点,通过故事穿插以及剧情交替的回忆性手法,给人们呈现出了一部具有艺术性的作品,同时也是运用美学思维进行后期剪辑的有力体现。

(三)合理运用文字及特效

对于当代影视动画作品而言,特效以及文字艺术已经越来越成为该方面技术发展所关注的重点。如何利用特效技术展现更强烈、更震撼的视觉效果是当下影视动画从业者和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美国科幻电影《奇异博士》便是运用了3D特点艺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对于电影特点的领域发展而言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将艺术特效与电影后期制作相结合的有力体现,对于电影事业的变革与创新意义非凡。其次,文字艺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在影视中合理地运用文字表述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人物的内心表达以及艺术留白。利用美学思维进行文字艺术的表述对于影视后期制作而言意义重大,换言之,美学艺术思维的文字表述可以称作是影视作品的“第二语言”。因此,在传统的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合理的运用美学思维进行影视作品的文字表达,以此来提高影视作品更具艺术性、美学性以及观赏性。同时对于我国影视后期制作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了积极影响,也是我国影视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例如:我国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电视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便是很好地运用了文字描述技巧,其美学思维的文字艺术很好地提升了节目效果,对于人物的内心独白以及节目效果把控效果显著。

(四)提高影视动画整体搭配艺术感

提高影视动画作品内容的多元素搭配,从而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效果,主要包括:影视画面、色彩搭配、后期配音以及文字特效。在影视后期制作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美学思维对影视节目后期制作进行整体的把控与处理。将画面剪辑、色彩搭配、后期配音以及文字特效进行科学、合理的艺术性以及美学性整体衔接,以此来提升影视作品的价值性与艺术美感。因此,在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提高学生美学思维下的整体搭配艺术感,对于影视后期制作的发展与进步意义重大。例如:我国国内影响力较大的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便是运用美学思维进行的影视后期制作,其整体效果也是非常显著与良好的。

\

 
三 结语

随着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影视后期制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科学、合理地将美术思维模式运用到影视后期制作教学当中,对于我国影视事业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成了我国影视教学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阎婷婷.先进文化建设框架下影视剧片名维汉互译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7(46):337-338.
[2]张逸军.影视特效在电视教学片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9):204-206.
[3]雷仲宜.美学思维在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的实际运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8):4277-42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13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