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微信矩阵建设路径的初步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24 13:53: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正成为各大高校十分重视的传播阵地。文章从微信矩阵建设的角度,分析了高校微信矩阵建设的必要性和所面临的问题,从方向引领、队伍建设、机制构建三个方面初步探究了高校微信矩阵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微信矩阵;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夏日炜.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微信矩阵建设路径的初步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82):164-165.

微信公众号在传播的过程中兼具社交与信息传播的双重属性,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微信公众号单独存在推广能力有限,因此便出现了微信矩阵。作为新生事物,微信传播矩阵在学界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陈倩倩认为微信矩阵是借助微信,联合多个相关主题的微信公众号,通过横向统筹,纵向垂直管理的方式进行对应主题展示,从而实现与用户良性互动的新媒体平台[1]。总之,微信矩阵的建设将实现各公众号的联合推广,扩大了公众号的影响力。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均有各自的微信公众号,高校内各机关部门、院系以及附属单位为了提供办公、服务、工作效率也都具备有各单位特色的公众号,因此,高校微信矩阵建设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本文旨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探讨高校微信矩阵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 高校微信矩阵建设的必要性

(一)落实推进立德树人的需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和精神之钙。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2018年微信数据公布显示60%的微信用户是年轻人(15-29岁),调查显示多数的大学生群体对手机过度依赖,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深刻。因此,加强和巩固网络宣传思想阵地,通过创新将宣传思想工作与网络信息技术有效融合,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战线的共识。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模式下的正面宣传遭遇发展瓶颈,改进宣传理念、平台、形式、方法、手段、技术等迫在眉睫。高校推进媒体融合就是要让宣传主力军迁移到主阵地上,学生在哪里,宣传思想工作就做到哪里。高校微信矩阵的建设就是要加强顶层设计,重塑优化微信公众号联动机制,一体策划、精准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不断适应差异化、分众化传播趋势,构建微信公众号舆论引导新格局,让微信传播矩阵在高校推进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二)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的需要

新媒体的产生让校园媒体更加丰富多样,拓宽了传播渠道,也让校园媒体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校园文化要形成影响力,就不能局限,需要的是传播。新媒体则可打破校园文化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海量的信息,让校园文化能够借助网络迅速传播到整个校园,甚至突破校园范围吸引社会的关注。开放、自由是新媒体的基本特点,在新媒体推动下高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各种文化、价值观在这里交流碰撞,打破了传统文化建设的单一性,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微信矩阵的建设可将各微信公众号作为端口,经过统一管理和有效整合的微信矩阵能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纵向立体式的宣传,能吸引更多的关注,促进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

\

 
(三)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需要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应该为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保障。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此背景下,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和严峻,结构性失业问题将越来越突出。从人才需求来看,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学生的职业软实力,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是就业竞争的主力。[2]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工作将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 高校微信矩阵建设面临的问题

微信矩阵建设有利于受众随时浏览所需信息,以“Z大学”官微为例,各部门、院系、附院、群团组织总计50多个微信公众号,高校如何运营好微信公众号以及整合各微信公众号建设微信矩阵,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队伍建设机制有待建立

当前,高校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主要为老师带领学生团队的方式开展,微信推文的设计、撰写、图片处理、编辑排版等工作主体是学生,老师则负责指导、审核和把关,微信公众号运营队伍建设主要面临如下问题:一、负责微信运营的老师多数没有新闻传媒专业背景,公众号的运营主要以学生骨干为主,学生流动性大,导致公众号运营的技术和理念较为滞后。二、高校内各机关部门、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很少会设定专岗的老师负责,公众号的运营可能只是老师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例如二级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多为学生辅导员在直接负责运营,微信运营的人力投入实际较为匮乏。

(二)科学考核办法有待完善

当前,通常会根据WCI指数来评估微信公众号的整体传播力和影响力,然而高校对微信公众号的考核不能单看WCI指数。例如高校内各部门、学院微信运营资源存在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以Z大学为例,新闻与传媒学院的官方公众号,学生运营公众号正好可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巩固专业知识;信息工程学院的官方公众号,学生可以熟练地使用新媒体软件和编程技术,运用在推送编辑上等。然而,对于其他部分学院可能就缺少这样的运营资源和优势,例如农学专业的学生。微信运营资源的分布不均还可体现在如学院学生人数差异、学生综合素养和学院文化环境差异等。因此,学校对各微信公众号的考核办法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科学的考核办法会激发运营队伍的积极性。

(三)微信运营生态有待营造

科学的考核办法是硬环境,那么微信运营生态即是软环境。高校各机关部门、院系都有微信公众号,但多数都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学校与院系之间、部门和院系之间在微信运营方面缺乏互动和交流,学校内与微信公众号运营有关的课程资源和培训资源较少,或者是针对性不强。如此,一方面优质传播资源无法及时有效的整合,另一方面微信公众号运营缺乏活力与氛围,导致微信运营整体质量偏低。而微信矩阵的建设非常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微信运营生态,微信运营生态的营造就是要打破这种“各自为站”的状态。

三 探索高校微信矩阵的建设路径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明确工作导向


立德树人指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3]新媒体的发展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即是机遇也是挑战。新媒体的传播具有开放性、个体性、即时性等特点,而立德树人教育具有主体主导性、目标统一性、过程系统性等特点。此外,新媒体的传播内容经常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各公众号运营人员的自身认知能力有所差异,导致对发布内容的意识形态把我不准确。[4]高校要加强对各微信公众号的监管,要落实各微信公众号的主要负责人,明确微信公众的原则和导向,将微信矩阵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二)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加强资源投入

微信矩阵的建设需要一个业务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工作团队。一、从学校层面上看,要确保微信公众号运营质量的高度。笔者认为高校宣传部门可以专门建立学校新媒体工作室,从文案撰写、微信编辑到技术处理能定岗招聘有新闻传媒、计算机等专业背景的人才负责公众号运营工作。二、各学院微信公众号要在学生组织中要设立如新媒体运营中心,要在全面范围选拔优秀学生宣报骨干组建工作团队,对于新媒体工作的学生要在评奖评优、综合评价、奖励机制上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关心。三、微信公众号运营考核办法要将公众号运营成效和微信负责老师的薪酬奖励、综合评价紧密结合,宣传主管部门要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各部门、学院则要抓落实。

(三)以机制构建为核心,聚焦运营成效

高校内各微信公众号之间既相互独立,同时也具有协同和共融性,如何有效整合各微信公众号形成微信矩阵,需要一个有效的建设机制。纵向来看,学校需对各部门、学院的微信公众号进行考核,要加强对各二级微信公众号的管理。一、学校可应用微信矩阵管理平台,对公众号进行统一管理,提升整体微信矩阵的信息化能力,加强对营运人员的媒体素养、技能、业务等进行培训,从源头上入手,实现新媒体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二、学校主要负责部门可组织开展如微信编辑大赛、微信公众号运营交流论坛等活动,为公众号运营人员搭建交流平台。三、面向公众号运营人员,制定科学可行的奖励表彰办法,让微信公众高运营师生在工作中更加有获得感、认同感和幸福感。从横向来看,部门、学院公众号运营团队之间要加强互动与交流。一方面学院之间的新媒体运营人员可举办联谊活动,互相学习和借鉴工作宝贵经验。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微信推送既要有新闻性,也要有故事性、创新性和话题性,微信推送的优质素材往往需要部门与学院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进行有效的素材整合。科学的机制建设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如此才能真正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微信矩阵传播效应。

\

 
参考文献

[1]彭兰.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杨红娜,曹禹,孙飞飞.新时代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8(11):32-36.
[3]习璐.“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6.
[4]刘炳建.利用微信管理平台重塑微信矩阵管理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125-1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1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