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努力培养优质创新人才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24 10:34: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国家与政府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教育以来,湖南工业大学利用学校特色与优势,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机构与制度、课程建设与教法改革、实践与基地平台、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模式,大力推动“双创”教育,持续凝炼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品牌。

关键词:双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胡俊红,等.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培养优质创新人才[J].教育现代化,2019,6(82):10-13.

创新是社会发展之源,也是大学办学之本。湖南工业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国家与政府倡导“双创”教育以来,积极贯彻与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湖南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从顶层设计、管理机构、课程建设、教法改革、实践实训、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具有一定的示范性与推广价值。具体建设与改革成效如下。

一 科学规划,目标明确,人才培养顶“创”立“新”

(一)办学宗旨立足创新,校训校风突显创新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湖南工业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创新观念放在首位,60余年的发展与壮大也正是创新办学下的结果。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在2016年大学更名之时(2016年由株洲工学院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在塑造大学文化之际,提出了“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和“明德、精业、求实、创新”的校风。校训中“和而不同”意味着在“和”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思维,可以有独立的思考和思想,不人云亦云,墨守成规,只有这样才能有创新和创造,才能培养更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和大师。校风中也明确把“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要求与目标,强调与时俱进,追求新高,与学校创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大学的现代办学理念一致。

\

 
(二)“十三五”规划体现“双创”,实施方案落实“双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大学,应紧紧围绕国家“双创”发展的要求。在2015年,经过调研论证、科学规划,制定了《湖南工业大学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中明确指出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设思路是: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实施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别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了教学改革之中,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要全校师生广泛参与,并将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予以实施。根据“十三五”规划对“双创”教育的要求,学校制定了《湖南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方案中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组织机构、主要措施、保障体系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与落实措施,有效保证创新创业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双创”,课程体系突出“双创”

人才培养的成效离不开培养方案的合理规划与科学制定。考虑市场与社会所需,学校2019年组织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原则,强调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能力要求、课程体系等方面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需要,要求各专业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增设《创业基础》、《创新创业》和《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等创新创业类必修和选修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活动”和“第二课堂”模块,构建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

二 健全机构,齐抓共管,制度规范倡“新”立“标”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创新创业学院,探索“双创”教育工作机制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习近平)同样,大学办学水平的高低,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创新。为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齐抓共管,高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温辉为办公室主任。学校成立具有管理和教学双重职能的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全校创新创业工作。

(二)制定教学管理文件与规定,召开“双创”教育研讨与专题工作会

为了规范相关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双创”教育的管理制度,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给予学分认定。还制定了《湖南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奖学金评选办法(试行)》等文件,设立了创新创业奖学金,对于创新创业成果突出者,可以提前毕业,在评优评先方面优先考虑。对已有的一些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与落实是在创新创业学院的指导下进行。近几年来,学校先后组织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新创业大赛赛、素质拓展提升教育、创新论坛、职业生涯与创业规划等“双创”教育研讨活动,并召开了以“学科竞赛”为主题的“双创”教育专题工作会。

(三)安排“双创”资金资助,保证“双创”教育有序有效运行

为了保证“双创”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从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根据“双创”教学工作的内容,学校财务处增设了“双创”班、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奖励、创业基金及创新创业实验室等专项费用,激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学,资助学生大胆创新、自主创业。

三 开放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推“新”出“效”

(一)以“双创班”开设为依托,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在省内较早试点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培养模式,落实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从2016年开始,学校尝试以项目、兴趣爱好为导向,打破专业、年级限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成立了创新创业类素质提升班。“双创”班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创业管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品质。学校为这些“双创”班配备了专职班主任,并建立了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管理。

(二)以学分学籍管理为引导,不断完善“双创”课程管理

课程设置与教学是教学目标实现与达成的关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开设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基础》之外,开设了《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企业创业管理》《风险投资学》《网络营销》《企业家精神与创业》等创新创业类全校性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在创新课程学分管理中,制订了《湖南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活动模块与第二课堂模块学分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了相应的学习认证与学分认定制度。

(三)以在线开放课程为龙头,大力倡导自主研究性学习方法

近年来,以在线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契机,加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在网络课程建设方面,学生在尔雅、泛雅等网络平台可以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相关课程,其学习的学分也纳入学籍管理中。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学校也致力于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先后开设了《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企业创业管理》《企业家精神与创业》等创新创业课程,在尔雅和泛雅平台,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的“双创”课程有《创新、发明与专利实务》《创新中国》《创业创新领导力》《创业精神与实践》等,每年选课人数为3万人次以上,教学反响非常好。

\

 
(四)以教材建设为契机,努力建立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库

在“双创”教学中,相关课程的开设要求老师选用高水平的国家规划教材。同时,不断总结任课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组织编写了《就业指导》《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等与创业创业教育相关的教材。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案例库,并编订成册,建立了相关网站,学生可以利用手机浏览,极大方便了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

(五)以考试改革为抓手,进一步健全教学绩效考核机制

“双创”课程的教育教学,更多侧重的是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与培养。“双创”课程教学绩效的考核方式中,鼓励各学院根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进程,适当调整学生考核机制,重点考察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对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考察。在“双创”教学考核中,积极探索“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修订了《湖南工业大学课程考核管理规定》,推行“非标准化”考试,侧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核。

(六)以“双创”教育为目标,积极探索教学培养机制与教学方法改革

学校着重探索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外部协同创新机制,突破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壁垒,努力构建协同创新、跨学科专业培养的培养机制。跨学科交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成才需要。学校跨学科专业培养机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完善学科专业预警,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二是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湖南工业大学素质提升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三是打通一级学科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四依托基地,创造条件,实践实训夯“实”布“新”

(一)资源共享,逐步形成了从创新工作室、示范性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创新基地(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到创业孵化园的校内创新与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以实践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优化师资队伍和创新管理机制为重点,落实经费与政策保障措施,努力形成一批改革创新成效显著、示范辐射性强的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并以此为引领和示范,全面加强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搭建专业创业实验室、学院创新基地(中心)、学校创业孵化园三级联动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逐步实现“导师+项目+团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机制。

(二)政产学研结合,大力打造从东莞包装学院、校企合作基地、校外创新创业基地到企事业单位的校外“双创”教学平台

为了促进“双创”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社会转化率,学校不断加强与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公司)联系,构建了大学生广泛参与的校外“双创”教学平台,加强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了促进“双创”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社会转化率,不断加强与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公司)联系,构建了大学生广泛参与的校外“双创”教学平台。学校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在项目建设和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以真岗实职为平台、现场实训为手段、能力培养为导向、创新素质提升为目标,逐步形成以“方案双定、岗位双选、过程双导、质量双评、管理双联”为特色的新型实践教学组织实施模式。

(三)以赛代练、以赛促训,创新创业竞赛成绩斐然

在“双创”教学组织与培训中,重视大学生的学科竞赛,近年来,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等13项由政府部门主办的赛事,学生参与的人数达6900人/年。近五年来,学校学生双创竞赛获国家级奖励千余项、其中一等奖200多项,获省级奖励近2000项、其中一等奖400余项。

(四)积极组织、科学实训,创新计划与团队建设卓有成效

除了创新学院在跨专业、跨学院组建“双创班”外,还要求各个学院在学工办的指导下,成立各类“双创”团体,定期开展多形式的创新活动。在这些团队大带领下,近年来,学校先后组织了“学生大讲堂”“百草论坛”“创业大讲堂”“创业计划大赛”等多个校内品牌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大学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落地转化。

五 内引外聘,打造团队,师资队伍“新”人辈出

(一)引聘结合,建立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


“双创”教育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学团队的建设。学校创新创业学院组建后,配备了专、兼职教师队伍。根据学校的部署,从校内抽调了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组建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创新创业学院还从在社会和企事业单位上聘请了一大批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业人员和优秀校友担任创业导师,主要是定期开展一些学术讲座或专题研究。在校内聘请法律、营销、财务、管理及相关专家教授共同组成了一支一百余人的专家导师服务团队,为有潜质、有兴趣的在校大学生和创业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绩效考核,制定师资培训的激励机制

进一步完善学校岗位考核定级、学校绩效量化考核政策文件,增加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建设方面的相关条款作为教师职称定级的选项条件,制定了《湖南工业大学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训五年计划》,将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列入师资培训年度计划。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和研讨会,支持专业教师、创业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完善《湖南工业大学选派专任教师赴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暂行办法》,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作为实践锻炼的重要任务和重要考核内容。

(三)精心培育,涌现一批“双创”教育届典型“新”人

由于学校在“双创”教育方面的激励措施,不少教学一线老师全身投入“双创”教学中。在多年坚持与不懈努力下,部分老师已经卓有成效。较为典型的有田飞、满君丰、钟云飞、刘宗明等老师带领自己的学生团队,获得了不少创新与创业方面的成绩。例如机械学院的田飞老师为首的团队带领学生近年来获得包括“芙蓉杯”金奖、团中央“挑战杯”银奖、铜奖等在内的60多个奖项;申报和获得专利近100项;与诺基亚、吉利汽车、湖南美术出版社等企业达成共计上百万元的产学研合作协议。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成绩,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人民广播电台、广州日报、湖南卫视以及美国、法国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与广泛关注。

六 突出特色,革新模式,双创教育成效显著

创新创业活动需要平台和载体,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为此,学校着力打造了“四类平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一)项目训练平台

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平台,以项目训练为抓手,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对优质项目予以重点辅导和培育,推荐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或遴选进入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专业孵化机构。以创新创业项目为带动,学校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二)竞赛演练平台

学校制度化、届次化、常态化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形成了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团队大赛、“创之初”体验大赛等一批特色创新创业赛事。对校级比赛中涌现出的优质项目,推荐参加全国、全省各级创新创业竞赛,并取得良好成绩。同时,学校还特别注重围绕专业教育开展学科竞赛,每个学院都确定了2项以上与专业结合紧密的学科竞赛,以学科竞赛为平台,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近几年来,学校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千余项;获省级奖励近二千项。

(三)实景锻炼平台

学校下设的东莞包装学院实践教育基地经过10多年的探索与建设,已发展成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专业教师培养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学生就业服务基地,建设成果丰硕,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钻进企业办大学”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称为实践教学改革的“东莞模式”,并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具体的建设成效包括:一是立足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平台支撑、活动引导、导师带动、项目培育等手段,建成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示范窗口;二是立足合作人才培养,不断深化政学产研深度合作,基地已具备较好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对行业、企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三是立足共同发展目标,建设了基地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和兄弟院校一起共谋发展、共同进步,为湖南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四是通过建设,基地的专业覆盖度、改革辐射度、创新影响度,在湖南省内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四)创业孵化平台

学校于2011年启动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已建成拥有孵化场地3500平方米、孵化单间60余个、孵化服务配套设施齐全的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同时与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株洲高科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为入孵项目提供专业化孵化服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先后入孵项目200余个,现有在孵化项目近100个,带动就业1500多人,提供兼职岗位上万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先后成功培育出了毛时代文化创意主题馆、亲色时代手绘坊、湖南匠心文化传播机构、株洲大创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优秀创业项目。

参考文献

[1]胡俊红.围绕创新创业核心探索人才培养体系[J].湖南包装,2018,33(01):104-108.
[2]张蓓.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08):40-41.
[3]任泽中.构建“纵横有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60-62.
[4]解明利,金淼,汪飞雪.以产出为导向的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06):30-35.
[5]刘铸,张庆祝.关于新时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6(21):16-18.
[6]沈杰,孙晓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5):45-46+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11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