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及时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心理健康;原因分析;解决措施
本文引用格式:刘佳音.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83):228-230.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学生目前正处于一个“高压”社会,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来自学校、社会、家庭以及自身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同时大学生在校园里面会遇到各种不可测的变数,比如评优、升学就业、各种竞争等引发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上升,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高校、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与此同时,他们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正处在血气方刚的青年时期,而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生理迅速发展成熟而心理尚未发展成熟,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极易导致冲突和矛盾。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在现在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考试失败而丧失信心;有人因失恋产生轻生的念头;有人因家庭变故而变得玩世不恭;有人因宿舍矛盾而逃避现实。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慌、强迫、抑郁、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开学初会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
二 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1.学校方面
大学的学习环境及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许多大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踏进大学校门,所面对的是一个非常新奇而又陌生的环境。
首先,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败感,以及伴之而生的紧张不安的焦虑感。由于在大学阶段学习习惯和作息时间大部分由自己掌握,更强调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的直接指导与所学内容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就增强了学习上的困难,会让大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从而会带来压力。
其次,学校生活环境的改变也很大,尤其很多学生远离家乡和亲人,要自己独立生活,面对一切生活琐事,据调查,80%的学生以前在家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这时他们迫切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指导[2]。
另外,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在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下能进入重点大学学习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部分学生在中学时往往是班里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习惯了老师的宠爱,同学的羡慕,以及在家庭和社会中受到优待的地位。但进入大学以后,他们感觉好像一切都变了,各方面的人才聚在一起,大部分同学失去原来的拔尖地位,而成为“一般”的学生,这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从而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2.社会方面
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社会舆论和价值观导向上,各种负面的信息充斥在各个新闻平台,使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还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容易偏激思考社会问题,导致学生心灵扭曲,情绪不稳定等。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和扩招,直接加大了就业的竞争力,造成就业难的局面。
尤其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面临就业和考研的双重压力,如果选择考研,那么考研失败将会面临“二战”的压力;如果选择就业,将会面临着择业的困难和失业的威胁等,这些因素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打击或者挫败感,从而产生焦虑心理、自卑、沮丧等其他负面情绪和精神压力。
社会人际关系交往方面的困扰。大学生对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要远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的多。面对来自各地,风格、特征各异的新同学,好多学生不知如何建立协调、友好的人际关系。对新的环境及人际关系的适应还包括对自身地位变化的适应。
还有与异性之间交往的困扰,反映在大学生与异性交往的经验比较少,而对异性交往的理想成分很多,许多学生尽管希望与异性交往,但又不知如何进行,主要是怕自己在交往中说话不得体,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与异性交往的过高期望所造成的。
其他一些因素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同学之间的口角、争执、各种各样的误解和摩擦以及与接触外界社会的不良反应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平衡产生影响。
3.家庭方面
家庭经济环境的影响。目前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来自城市地区,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是从小被宠到大,事事唯我独尊,缺乏同情心,初入大学,无法适应群居环境,与同学关系紧张,从而引发心理问题。还有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这种学生往往内向、敏感、自卑,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也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家庭结构的影响。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家庭离婚率也在日益攀升,从而导致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比例上升。这种来自特殊的家庭结构的学生容易遭受来自正常家庭结构的歧视和偏见,往往更容易产生冷漠、孤僻、敏感、偏激等不良心理影响。
父母的文化程度和教育方式以及双方的感情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研究表明,文化程度高的父母相比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相对开明,从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也较少。父母的感情基础好,孩子会感受到爱与温暖,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更自信,情商会比较高。反之,如果长期生活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感受不到爱与温暖,性格会变得比较孤僻、敏感、多疑,从而容易引起交际关系障碍、神经性障碍,抑郁心境、强迫症等[3]。
(二)主观原因
1.负面的生活经历(打击、惊吓、受处分、责骂、侮辱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但是,一个人也可以从各种生活经历的磨练中提高经受挫折的能力,学会更好的适应环境,从而得到成长。因此,面对各种不尽人意的生活经历,我们应该把它当做人生的一笔财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2.“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主要体现在友情、爱情方面。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如果在开心的时候有人分享,难过的同时也有同学一起分担,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学业进步、以及情感的分享,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反之,对于存在交际困难的学生,遇到问题没人倾诉只能憋在心里,久而久之会封锁自己,陷入焦虑和苦闷,从而引起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问题。调查显示,恋爱中的矛盾问题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从而迸发爱情的火花。大学时期的恋爱是纯真的,但同时也是缺乏成熟的恋爱条件的。一方面,大学生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生活费尚且依靠父母;另一方面,双方对未来的茫然和不确定性,尤其在毕业季大学生的分手频率更高,从而导致由失恋引发的各种情感困惑和心理问题。
3.大学生按性格进行分类大致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性格的学生比较阳光开朗,善于言谈、与人交往,人际交往圈子比较广泛,从而表现的更加自信;而内向型的学生往往比较孤僻、敏感,独来独往,生活圈子较小,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从而容易导致情感压制或者抑郁等心理问题。
4.对所学专业的兴趣爱好程度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专业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和对专业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相比,前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后者。兴趣是力求知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一个人对某事物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相反,对于所学专业没有兴趣的学生,在学业上没有乐趣可言,只有痛苦、烦恼、迷茫和彷徨,如果不及时调整这样的负面情绪,那么这种学生将会和痛苦和烦恼为伴,久而久之,心理问题也会随之而来[4]。
三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客观层面
1.学校层面:学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阵地,建设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成长。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或者请心理专家做专题讲座,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相关知识,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并勇于面对。
(2)建设心理咨询机构,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全校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为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工作、情感、人际交往、择业中出现的困扰与不适,提供认真、全面、综合的辅导,解决心理障碍。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引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3)开设积极向上、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心理图片展”“心理征文比赛”“特色心理主题班会”“心理测试”“趣味游戏活动”“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贴近大学生活实际的活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选择逃避的态度,更缺乏对一般心理知识的了解。通过这些活动,增进同学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大学生关注自我心灵,培养阳光心态,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营造大学生关注自我,关注心理健康的文化氛围,鼓励同学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5]。
2.社会层面:社会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大环境,培育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提倡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养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树立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要求社会要对大学生的能力、学识给予认可,对大学生的热情、创造力给予支持,要求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给予扶持,广开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家庭层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和谐的家庭氛围更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孩子既是长辈,也是朋友,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才能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作为父母,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空多陪陪孩子,要多跟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当出现矛盾和分歧时,切忌简单、粗暴,要静下心来听听孩子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主观层面
1.首先提高自学能力,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良好的学习措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其次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将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最后要确定适当的目标,建立正确而适度的学习标准,过高的要求会使自己丧失前进的动力,屡次失败会打击自己的信心和激情。建立适当的目标,让自己取得一定的成功,使自己从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建立良好的情绪。
2.学会进行自我调节。当进入新的环境后,我们应保持乐观的心态,及时排解内心的焦虑、烦躁、郁闷或其他不好的情绪。一旦出现焦虑、烦躁、情绪不安等症状,要学会向朋友、同学倾诉,或者转移关注点。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一种自己感觉比较舒适的方式,或坐或卧,慢慢地通过调节呼吸或放松使心情平静,善于到生活中去发现乐趣,和同学去操场散步,聆听鸟儿的歌唱,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为生活增添活力,让你新的生活充满惬意和浪漫。积极乐观的情绪使我们充满信心,精神充沛,能够良好地适应周围新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不良情绪产生。
3.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新陈代谢,有助于各生理机能的最佳发挥,是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信心的有效途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它的基本原则是:不吸烟、少饮酒、平衡膳食、注意锻炼等。此外,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简单的体育锻炼方式,如打球、慢跑、做操。它可以帮助你提高毅力,造就你更加坚忍的性格,让你不会惧怕日后的风吹雨打,这样也会让你拥有更完善的人格与性格。也可以找一种陶冶心情的放松形式,如听音乐、画画、练字。只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意外收获的不仅是身心放松,而且还会有成就感[6]。
大学生是民族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要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和谐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7]
参考文献
[1]宋飞,张俊岭,梁树清.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浅谈高校心理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8-10.
[2]杨伟.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心理及其成因浅析[J].考试周刊,2010(09):99.
[3]张金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及教育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4]吴本荣,曾巧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5]张兰荣,杨静.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及教育措施[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78-90.
[6]王英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7]徐晶,赵梦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5):151-1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