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实践 ——以《高尔夫规则与礼仪》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22 11:35: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对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概念、建设意义进行了简述,然后以《高尔夫规则与礼仪》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实践为例,深入剖析高校教师进行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路径和具体方法,为高校教师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思路。

关键词:高校;立体化课程资源;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张国华等.高校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实践——以《高尔夫规则与礼仪》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3):184-185.

教学资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高校课程的教学资源应该是文字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网站、实践平台等的多元有机结合体,具有开放性、实践性、互动性、灵活性等特点的立体化教学资源。

一立体化教学资源概述

立体化教学资源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以现代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媒体素材为基础,按预定目标对教学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性整合,适用于多种教学对象,是覆盖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资源体系。

立体化教学资源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强调教学资源的多媒体、多形态的同时,还注重整个教学过程的各种教学资源与评价体系的有机结合。教学资源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它应与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一起,构成一个三维的教学空间。立体化教学资源不仅表现在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方面,还应能体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学习评价的最优化。

实现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可以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为学习者选择多种学习方式提供了支持,学习者可以控制学习进度、选择学习内容、评价学习结果、诊断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可以获得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既为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学习活动提供了可能,也为进一步调整教学过程以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的学习习惯提供了支持。

二《高尔夫规则与礼仪》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实践

在高尔夫专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尔夫规则与礼仪》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势在必行。

(一)课程地位重要,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很有必要

1.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尔夫规则与礼仪》是高尔夫球运动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高尔夫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既是他们打好高尔夫球、掌握高尔夫专项技能的前提,也是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该课程对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毕业后从事和胜任高尔夫相关岗位工作影响深远。因此,《高尔夫规则与礼仪》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效对整个高尔夫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至关重要。

2.课程立体化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1)专业建设目标要求课程必须进行立体化资源建设


高尔夫专业在国内高校开设的时间还比较短,师资、教材及校内外实训条件还比较缺乏。高尔夫专业应在专业调研基础上,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广泛听取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意见,对接高尔夫产业需求,以校企协同育人为主线,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作支撑,需要积极推进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资源建设,需要切实有效的提升每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只有通过不断优化课程教研教改成效,才能最终形成专业的优势与特色。推进《高尔夫规则与礼仪》等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是有效提升学院高尔夫专业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

 
(2)《高尔夫规则与礼仪》的课程特点要求必须进行立体化资源建设

在诸多体育项目中高尔夫球运动规则相对复杂,高尔夫运动本身对打球者也有很高的自律要求,因此特别强调和注重礼仪。高尔夫球的运动特点使其规则与礼仪密不可分。

运动项目的规则学习尤其强调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高尔夫球也不例外。但高尔夫球运动动辄占地上千亩的运动场地使得绝大部分开设高尔夫专业的院校都不具备在校内进行《高尔夫规则与礼仪》课程现场教学的条件。长期以来,各院校一直存在《高尔夫规则与礼仪》课程硬件条件差、教学资源短缺、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欠佳的“老大难”问题。

如何提高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实现精品共享课程的全面开放,编写融案例教学及现场教学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教材,提供案例虚拟动画展示及模拟实训平台、开拓合作密切的校外实训基地等立体化教学资源就势在必行。

(二)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与方法

1.课程主讲教师主导立体化资源建设


教师要想真正上好一门课,首先应该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知晓自己主讲的课程在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高尔夫规则与礼仪》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主讲教师理应作为高尔夫专业的教学与管理骨干,对高尔夫专业的情况非常熟悉,对高尔夫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认识到位。唯其如此,课程主讲教师才能不断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更好的推进课程的立体化资源建设。

2.以课题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及立体化资源建设

为提高《高尔夫规则与礼仪》课程教学及资源建设质量,课程负责人应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大胆实施课程改革,积极将课题研究与课程教学实践与立体化资源建设相结合,既能将课题研究结论指导课程教学及资源建设实践,也可利用课程教学及资源建设实践验证课题研究成果。

3.以申报和建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契机,加强网络课程建设

《高尔夫规则与礼仪》是高尔夫专业的核心课程,应积极申报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省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经过不断努力,将课程建成为资源较为完善的开放课程,使课程网站实现课程教学资源在各院校、合作企业间的共享,满足学生、企业员工、社会人员自主学习的需要。

4.深化校企合作,完成校本教材编写及双师队伍建设

参照企业要求确定专业课程标准,借助企业岗位需求实践编写课程案例、制作动画、完善课程资源,协同合作企业一道编撰能有效指导课程教学实践的校本教材。借助校企双方力量,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努力建立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评价体系,完善课程教学规范与标准。

5.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依托,逐步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进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被高度重视。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向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和企业一线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三 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课程资源丰富,建设路径可行


《高尔夫规则与礼仪》课程立体化资源建设实践紧密结合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展开,课题研究项目、精品资源课程网站及仿真实训平台、校企合作编写的校本教材、校外实训基地等系列建设成果能极大的拓展和丰富课程资源,使课程教学质量更有保障。

2.应用价值明显

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为实现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操作范例,特别是对高职专业的课程立体化资源建设的深入探索,切实有效的推动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持续、健康及稳定的发展。此外,针对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对策与建议,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3.预期推广及受益面

《高尔夫规则与礼仪》课程建设结合学院高尔夫专业实际,不仅能为高尔夫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提供范例、夯实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也能提升专业及高校的办学水平,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还可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反思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的基础,它不仅能加速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也能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提高。《高尔夫规则与礼仪》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实践表明,立体化教学资源不仅有利于形成激发学生自主式、个性化、交互式、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新理念,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信息处理能力。但是,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心任务是建设立体化的教学内容和新型的教学模式,课程负责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要在教学中创设自主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构建者。此外,团结协作是开展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前提,因为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广泛,需通过精心策划、多方配合方能有效推进。

\

 
参考文献

[1]刘立群,池洁.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其模型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4):571-573.
[2]刘贵富,田贵才.信息环境下高校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138-140.
[3]张岩,李艾秋.教学质量监控框架构建的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2):251-253.
[4]张岩,李爱秋.教学运行的信息管理与监控系统的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1):81-83.
[5]翟蓉,冯甦中.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39-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07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