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课程体系是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最主要教学载体,构建多主体协同创新的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大众化人才培养背景下,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存在多主体深度融合、一体化设计与实践主导性的不足。基于上述现状分析与课程体系主体角色定位分析,提出了多主体协同创新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建设的实施举措。
关键词:课程体系;协同创新;多主体;地方高校
本文引用格式:陈哲夫等.基于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3):221-224.
一多主体协同创新视角下课程体系的内涵剖析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承载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最主要教学载体,直接关系到创新培养目标的实现。由于课程建设的复杂、动态、可调节性,从课程整体目标出发,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的合作,组织实施各教学环节,构建一个协同育人的核心课程群,实现课程建设所预期的教学效果,协同创新是共同完成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必然选择。基于协同创新的课程体系建设,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应用型大学的创新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协同创新视角下课程体系的内涵,宏观上满足社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根据地方特色、产业需求与合作单位协同创新校本课程,实现课程体系内容的丰富与共享。统筹规划课程体系,共同研究区域发展、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具备的应用型能力,确定好阶段目标和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人才培养。微观上合理地组织课程体系内各要素,不断寻求课程体系要素间的最佳组合方式与最恰当的衔接协调,实现课程体系优化。
二 地方高校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审视
(一)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宽泛,缺少多主体深度融合
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缺少针对性、目的性。课程体系仍以学科型为主,双师型教师偏少,学生实训和企业锻炼的课时也不够,围绕课程使用的教材还是传统的学科型教材,与应用型技术大学的教育属性格格不入,不关注学生实践的经历和体验,对课程的行为性目标和情意性目标缺乏应有的关照。在人才培养计划和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缺少与企业的共同研讨的环节,与地方对接不够,协同特色不明显,使得学校缺少了专业面向岗位具体工作过程分析,课程忽视了工作的整体性,缺少职业特色。同时,创新教育与专业教学融通结合不够紧密,尚未做到在专业教学中体现创新教育,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未能与时俱进,没有达到创新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一体化设计
由于目前地方应用型专业存在课程计划安排各异、课程实施标准差异等问题,单门课程强调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造成一些知识重复讲述,而课程之间知识点缺乏前后衔接和有效整合,导致课程体系中内容有重叠,造成了知识体系中知识点冗余和衔接关系脱节,课程设置系统性不完善,课程系统化与实践性缺乏一体化设计,难以形成完整的系统知识体系。同时,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不合理,过分强调理论课学习,实践课仅仅是理论课程的验证与延伸,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不够融合、缺乏特色课程设置、课程安排缺乏整体性、实践课程相对太少等。
(三)课程体系内容更新滞后,缺乏实践主导性
课程内容强调系统的理论知识结构,实践过程仅仅用于验证理论及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课程内容脱离社会需求,滞后于行业发展,不能体现行业企业急需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碎片化,缺乏实践主导性,没有体现实践与创新的思想。忽视学科及相邻学科存在的知识框架和逻辑体系。
三 多主体协同创新课程体系的框架构建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对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需求提炼课程核心内容,根据核心内容确定能力模块,根据专项能力核心模块设置核心课程,主体的互补性,课程建设的科学性。课程体系的构建有课程体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内容、课程体系实施及课程体系评价五大步骤(见图1)。
1.课程体系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出发点,决定课程的基本方向,引导着教育的过程及其结果的总的方向,对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起导向性作用。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技术能力、应用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协同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进行专业调研,增强人才培养的专业适用性和行业针对性,重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对应,加强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层次性与创新性。同时,课程体系蕴涵着课程实施主体的价值追求[10],课程目标必须按照人才培养规格,让学生通过获得的理论体系,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知识创造性应用到具体的实践问题中[11],通过实践体验,切身感悟,生成实践智慧[12],把知识、智慧、情感乃至生命奉献给自己的事业[11]。
2.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课程结构,包括课程科目、课时比例、课程开展顺序。课程体系结构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彰显区域特色,以专业标准为基础,坚持学术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渗透,融教、学、练作为一体[2],要求课程体系要具备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实施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重新设计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针对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三个层次,把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模块。使专业课程充分地体现技术性、实践性,保证基础课的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结构、课程类型、学分比重及教学组织,保证课程结构的科学性。
3.课程体系内容
课程内容应强化基本素质、通用技能及基础理论的培养,以学习隐性知识为主,显性知识为辅。根据课程目标、教学理念与多主体协同合作程度,通过众多的教学素材中遴选优化课程内容,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紧跟学科前沿,不断更新,重点突出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强化技能操作训练,不断适应实践与就业的需要[13],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需求的高度结合,从而确保课程内容在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需求上的核心作用。同时加大实践调和内容,同时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现场的融通,建立起与实践现场的有机联系,统筹部署,全面安排,形成全程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4.课程体系实施
课程实施上摆脱“教室中心”“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当前教学实际,强调应用,突出创新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环节能够自主创新,实施教学改革,积极搜索新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审核机制,以强化课程准入为切入点,明确课程的基本理念、地位、功能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进一步理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条件。
5.课程体系评价
实施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地方政府的多主体课程评价体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设置课程是否满足区域发展需要及个体要求的一个判断,从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以知识要求、素质要求、能力要求作为评价内容,分析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根据课程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与课程实施进行课程的遴选[14],通过评价发现课程目标还存在需要进一步修正的地方,使课程体系适宜于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主体角色定位分析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构建步骤,课程体系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构成,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2011计划”实施中,地方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四大主体,协同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与校企合作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见图2)。
1.高校教师在课程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学习任务、学生情况采取多效并举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学习方案、完成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工具、自主操作和实施、设计检查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方案、组织自查、互查和改进,使学生真正习得将来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潜能。同时,教师还要承担课程开发的工作。
2.企业行业在课程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课程体系强调实践能力培养要注重职业性,将研发过程形成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形成企业主导的实践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教学方法等符合企业的工作过程、岗位要求和就业特点,呈现出实用性、综合性,毕业生就业不需要培训,“一步到位”,实现无缝对接的“零距离就业”。
3.科研机构在课程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及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科研机构是区域创新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主要围绕区域发展有在要求,进行科学研究,同时也承担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工作。科研机构通过寻找科研与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将自己的科研实践与所讲授内容有机结合,将前沿知识引入教学,将科研成果固化更新为课程教学内容[15],丰富了课程体系,同时,科研机构的基地与实验室为地方高校的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
4.地方政府在课程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地方政府从宏观到中观层面的决策、管理、协调和引导,从课程体系、教材开发、评价方式等方面出台导向政策,提供决策咨询,组织推进课程设置的管理指导、课程和教材开发,通过政策制定和执行监督,营造能够促进多主体协同合作的外部环境,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推动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从微观层面,突出课程改革的研究和指导,着力于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在产学研过程中提供直接服务。
(三)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结构是专业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按专业设置基础课程模块和方向课程群模块,并根据技术变化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依据课程功能的广度和深度,动态修改、增加或减少部分课程群模块[5],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具体见图3。
模块化课程体系,使教学计划结构化,教育管理科学化,学生选课自主化,能力培养系列化。知识结构课程模块涉及六个方面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课程模块、自然科学知识课程模块、方法论知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模块、专业实践知识课程模块和专业综合知识课程模块集成为知识结构课程子系统。其中基本要求是重视基础训练有严格的教学规范和学分制约,课程教学方法灵活生动,课程内容精炼反映学科前沿。素质结构课程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激发。素质结构课程子系统有思想道德素质课程模块、人文素质课程模块和创新素质课程模块。能力结构课程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基础,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应用知识、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以及跨学科知识和素质拓展的获得。将基本能力课程模块、专业能力课程模块和潜在能力课程模块集成为能力结构课程子系统。通过专业能力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里的专业能力课程侧重于专业实习实训,从而要求建立长效的实习基地和实训中心。
四多主体协同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举措
(一)充分发挥协同主体的作用,做到全方位参与
地方高校与政府、企业开展课程共建,多主体实施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形成多主体的育人环境与独特的育人课程体系。教师、主管领导、实习基地或企业负责人等实施主体,通过多种实施途径对学生进行培养,达到预先设计的实施效果。让高校教师在课程体系建构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确保教改的质量。通过整合学校和企业各自拥有的资源,相互配合,互为补充。课程体系内容设置与多种功能、多种培养目标相适应,走动态发展之路。
(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凸显应用转型特色
地方高校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在保证学科知识体系主线下,改革部分学科专业课程,删除技术过时内容,使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当前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改革方向接轨,体现和凝练自身办学特色。同时,强调能力为本位,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依据不同知识类型的特点和技术岗位不同能力的要求程度,把能力的培养放在课程体系的首要位置,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按时完善课程实施途径,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在协同创新背景下,加大创新与改革,抓准学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的特色,协同开展理论课教学、技能课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注重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既体现了教学的核心地位,又保证了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协同修订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设置各专业课的课程安排、学时和实习,指导着高校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16]。
参考文献
[1]赵萍.教学型高校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0:11-12.
[2]张燕,王建华,葛秀萍.“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以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63-68
[3]王桂林,宋秀红.高校课程建设与课程评估的理论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3):90.
[4]赵亚鹏,应葳,朱占峰,等.协同创新视角下应用型大学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27(1):110-113.
[5]卞建勇,涂用军.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260-262.
[6]郑广成.高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协同创新课程体系研究[J].软件,2015,36(8):63-66.
[7]王家云,王瑛.学科教学论课程建设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3,(6):55-58.
[8]檀祝平.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3,(24):80-83.
[9]杨思帆,梅仪新.“卓越教师计划”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目标[J].教学研究,2013,36(5):97-100.
[10]王传金.论小学教师职前教育中的课程目标问题[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13-116.
[11]黄正夫.应然与实然: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价值的困惑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1):11-16.
[12]徐泽虹.西部地区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探索暨教育科学课程建设[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6):129-132.
[13]于超.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44.
[14]廖哲勋.课程学[M].南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1版:84.
[15]袁夫彩,赵希文.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148-151.
[16]柳坤文,石蔚彬.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09,(1):22-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