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冲击。“互联网+”背景下对中职院校食品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广泛要求,面临更大挑战,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食品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文章探索以传统检验专业类课程为基础,依托互联网Tron-Class平台,开发食品检验核心课程,以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保障课堂的活力与生机。
关键词:互联网+;食品检验;核心课程
本文引用格式:王薇等.浅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食品检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83):160-162.
一 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食品检验技师专业—液相色谱分析与检测”课程是食品检验专业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课程所涉及内容为食品检验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知识和技能体系相对独立,实践性强。教学对象为食品检验技师班学生,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胜任食品检验岗位技能人才。核心课程资源建设是教育教学的重点,课程建设将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然而当前食品检验技师课程资源较为缺乏,学生只能从传统的理论课堂来学习部分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习效果受到较大影响,背离了“理论与实操知识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迎合社会发展需求,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丰富课程资源,提高教学与行业要求的契合度,让更多的专业人才掌握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把社会需求的紧要性转换成人才发展的必要性。
二 课程资源建设的原则
(一)广泛性原则。调研对象为院校及相关老师,课程力求广泛,保证此次课程资源的取样可靠,并且依据此次调研结果,可针对性对食品检验专业学制技师课程作出广泛的理论设计。
(二)合理性原则。课程资源建设依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课改及课程要求标准,合理调研、设计、制作,安排食品检验专业学制技师课程。
(三)科学性原则。课程资源建设应科学安排“食品检验专业学制技师—液相色谱分析与检测”课程的课时设计,充分保证专业内各学期课程均充实且符合教学标准。
三 课程资源建设的内容
“食品检验技师专业—液相色谱分析与检测”的教学对象为食品检验技师班学生,该课程的主要任务为培养能胜任食品检验岗位技能人才,真正实现“教、学、做,反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设完善“食品检验技师专业—液相色谱分析与检测”课程开发(包括教材及工作页的建设、微课及录课的完善、Tron-Class平台的建设及应用)、在授课过程中以“Tron-Class”互联网教学平台为依托,通过互联网教学实现课前预习、课中全体参与、课后微课及录课等巩固、课后复习及教学反馈,真正实现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目标。通过“Tron-Class”实现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优化课程结构和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实践中,为专业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四 课程资源建设的实施步骤
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应按步骤合理科学地进行,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专业水平的提升提供可能,主要步骤如图1所示:
第一,建设开发团队小组。首先建立“食品检验技师专业—液相色谱分析与检测”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开发团队小组。
第二,进行前期论证。结合现有资源,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会等形式征集专家、用人单位、教师及学生的意见,确定“食品检验技师专业—液相色谱分析与检测”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资源。就即将建设的“食品检验技师专业—液相色谱分析与检测”精品课程资源征求意见,评价建设的课程资源是否符合企业、学生和家长的愿望和需要,进一步优化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实施计划。
第三,师资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与“Tron-Class”互联网的应用关键。根据学校教师的现状和教师的个性,对作为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指导。制定现行教师培训计划和方法:培训—参与专业课程培训和系列讲座;实践—参加示范课演示和课后交流;学习—教师学习网络平台的使用方法,掌握“Tron-Class”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及课程建设的应用。
第四,课程资源建设及应用。教师经过前期的调研及培训等,与企业专家一起完成课程标准的编写、教材建设及教学资源的建设。
(一)撰写校本课程纲要。教学大纲规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全面的、适当的和明确的,包括课程的目标和学习水平。课程资料或活动是根据老师所发展的科目或科目而安排的。课程实施包括:组织方法、组织形式、上课课时、上课场地等。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涉及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分方式、成绩分析等方面。
(二)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教材编写应根据实践选择相关材料,引导团队教师进行大量的创造性劳动,编制或选择校本课程教材。学院应是对教材的出版和编排进行审计和适当的补贴,以保证校本教材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授课过程依托互联网平台。授课过程中教师课前依托“Tron-Class”互联网教学平台,提前作相应安排,进行课前预习布置及预习内容的考核,包括:课程资料或活动安排,学习模式、练习模式和考核模式等;课程实施过程中,包括组织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安排、规模及“Tron-Class”教学平台的应用等;课程评价及教学反馈,通过“Tron-Class”教学平台,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同时进行课堂反馈等,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效果。
第五,课程评价。教师评价:教师必须有教学计划、教案、评价记录等。教师要认真备课并及时总结反思等。在教学活动和竞赛中,教师应保留学生的作品、材料和成绩。学校及时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监测与评价工作,参与评估课程的指导,随时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校通过听课评课、咨询材料、调查访谈和其他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评估,并记录。学生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绪态度、价值观、参与度等,可分为“优、良、中、合格”等形式记录。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以实际操作、工作、比赛、汇报等形式进行显示,个活动成绩与个人成期末绩挂钩并记录在相关文件中。
第六,健全管理制度。为确保“食品检验技师专业—液相色谱分析与检测”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开发质量,学校将进一步拟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审议制度;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评价制度;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管理岗位职责制等。
第七,配套措施。教务处及系部应协助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并负责统筹安排、组织和指导教学计划的实施:
(1)课程建设任务应列入教师工作量,工作成绩列入业务档案。(2)学校尽可能确保为课程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设备和其他物质条件。(3)完善管理网络和运行流程,确保课程尽快形成特色。
五 课程资源建设的保障条件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是开发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思想保证
在食品检验专业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引导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用Tron-Class等互联网教学等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食品检验专业精品化课程开发建设的强大思想动力。
(二)教学模式的改变与创新是开发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条件
检验专业精品课程资源是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教学模式的改变与创新引发了Tron-Class等互联网加的开发和应用,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新型的教育模式。
六 预期效果
(一)课堂设计内容多样化
“食品检验技师专业—液相色谱分析与检测”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以“食品检验技师专业—液相色谱分析与检测”“一体化”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及工作页、微课、录课、PPT等)为依托,在授课过程中以贴近现代化的“Tron-Class”互联网教学平台为手段,通过互联网教学实现教学的多样性和授课过程的全员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实践型新型教学体系。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果
“食品检验技师专业—液相色谱分析与检测”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Tron-Class”互联网教学平台系统实现教师监督,学生有目的性的自主实施,分模块包括三个操作模式:预习模式、课堂模式和课后反馈模式,通过“Tron-Class”互联网账号及平台的监督和现代化电子资源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块,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和考核的目的。
(三)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质
运用“食品检验技师专业—液相色谱分析与检测”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学生能够通过“Tron-Class”互联网教学平台,按照引导进行预习学习;同时通过“液相色谱分析与检测”微课辅助教学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课后通过“液相色谱分析与检测”录课及随堂作业和课后反馈增强巩固学习效果;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激发了潜能和创新能力,学会了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江帆.高职“互联网+外贸”双创人才的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商论,2017(02):181-182.
[2]陈健.“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国贸专业核心课程再定位之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7(25):106-10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