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着眼于文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论文产出现状及影响因素,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编问卷对S大学教育学2015-2017级全体硕士生开展调查,结果显示:文科硕士研究生发文刊物的类型单一,科研论文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不容乐观;在影响科研论文产出的客观因素中,学术氛围、教育实习及科研实践影响较大;在主观因素中,理论水平、问题意识及研究方法影响较大。本文基于调查的结果,试图从专业素养、学术氛围及培养管理三方面提升文科类硕士生的科研产出。
关键词:教育学;研究生;科研产出;影响因素
本文引用格式:杨金灿.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论文产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S大学教育学2015-2017级硕士生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79):326-330.
一 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提升研究生科学研究水平,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1]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全面提高培养质量成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向。
研究生的科研产出是指在其所从事科研项目或课题研究的范围内,作出的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并经过评审或鉴定认可的创造性研究成果。主要分为理论成果和应用成果,前者包括基础理论研究项目、著作、学术论文等,后者包括专利等。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科研能力的衡量指标之一,科研产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科研能力以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由于本文研究对象为文科硕士研究生,其科研产出主要为学术论文。当前很多高校也都要求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前要在公开出版的刊物甚至核心期刊上发表至少一篇与本专业相关的论文,将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硕士学位挂钩。
由于硕士研究生刚步入学术研究漫漫之路,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累积都相对欠缺,其中存在着诸多不足。本研究将问题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文产出情况如何?科研论文产出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问题?有哪些因素影响着研究生的科研论文产出?
二 数据来源
对于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学术论文的重要性、论文撰写的结构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本文将研究对象限定于S大学教育学2015-2017级全体硕士生,着眼于科研论文产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本研究的问卷主要采用封闭式问卷。在对已有成果的搜集阅读、归纳分析和吸收借鉴的基础之上,筛选出问卷中需考察的几个维度进行了初次调查,再结合初次调查的情况,参考导师、硕士生的建议以及学科特点,形成了最终的问卷《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共五题,分别为性别、年级、专业基础、工作经历、学院及导师论文表的要求,旨在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共39题,围绕发表数量与发表期刊,论文发表的意愿与动机、论文选题来源、个人投入、论文发表的影响因素等多个维度进行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为了提高问卷发放与回收的效率,主要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来进行问卷的发放,向S大学教育学目前在读的2015-2017级全体硕士生46人发放问卷,回收46份,回收率100%。
三 科研产出状况
(一)样本基本信息
受到文科类学科特殊性的影响,在本次调查中女生所占比例76.09%,明显高于男生,性别分布不完全均等,可能导致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结果产生一些偏差,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如图1所示,在“是否跨专业”上,有58.7%的学生是跨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原专业来自于会计、计算机、工商管理等跨学科大类的学生,跨专业读研的学生由于学科适应性或基础知识积累的限制,可能也会对其科研论文产出的调查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也正好呈现出S大学教育学专业的显著特征,以便于在提升该专业科研论文产出的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其中还有41.3%的学生在攻读硕士学位前已经参加过工作,且绝大多数人认为工作经历对自己目前的学业是有帮助的,基于这一点,个人经历对研究生日常学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学术论文发表数量
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其产出的主要形式就是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在一般情况下发表论文的数量就成为一项主要的评价指标。[2]如图2所示,从发表论文的数量来看,自入学以来已发表1篇论文的占39.13%,发表2篇的占23.91%,发表3篇的占2.17%,发表4篇及以上的占6.52%,但因有45.65%的被调查者为研究生一年级,调查时间处于研一学年结束时期,而大多数学生发文时间集中在研二期间,所以未发表论文的比例占28.26%。但总体上人均发表论文数量少,不足一篇,仅为0.72篇。
问卷结果显示,论文单篇总字数在3000-4000字的占15.15%,在4000-5000字的占36.36%,在5000-6000字的占42.42%,在5000-6000字的占9.09%,7000字以上的占12.12%。相比于其他理工科论文来说,文科硕士研究生在科研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更倾向于理论上的推理演绎,因此,大多数已发表的论文的字数在4000-6000字左右,合计为78.78%。
(三)发表期刊类型
期刊分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所有的期刊中提取突显少数优秀的重点期刊,在调查中分为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两类,核心期刊的影响力、收录因子、权威一般都是比普通期刊要高,因此,可以从发表期刊的类型上间接呈现学术论文的质量。从发表的刊物来看,78.79%的人发表在国内普通期刊上,18.18%的人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外文期刊占比为0%。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被调查者们所发论文的期刊以普通期刊为主,高影响力期刊占比较少,类型单一化。
研论文的选题来源”的调查,绝大多数研究生的科研学在一定级别的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不仅表明作者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理论深度上达到了学术刊物的基本要求。[3]硕士阶段处于学术研究的初期,知识储备与学术积累都相对薄弱,接触科研实践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对所研究领域前沿动态的了解,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自身所能开拓的选择研究课题空间狭小。[4]同时又受到发文规定中的时间限制,对所研究的问题缺乏实践研究和深入思考,导致学术论文在不够成熟的情况下产出。
四 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有学者通过大规模的调查发现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关注六个方面的因素:导师、能力发展、研究氛围、基础设施、论文评审、对自身任务的明确程度。[5]还有学者提出文献资料的资源、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实验室水平和条件、科研经费、导师的指导能力、学科水平及学术环境等因素都对科研论文的产出有一定影响。[6]结合研究对象的学科背景,本次调查中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将科研论文产出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客观因素,二是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中包括学术氛围、教育实习、科研实践、课程设置、导师指导,主观因素中包括理论水平、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写作软实力、研究兴趣、学术规范,在问卷调查中以多选题的形式呈现。
(一)客观因素
在影响科研论文产出的客观因素中,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34.78%的研究生认为是缺乏学术交流的氛围,32.61%的研究生认为是缺乏教育实习机会,23.91%的研究生认为是科研实践太少,17.39%的研究生认为是相关的研究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已有的大多数成果中,导师指导不足与研究生的科研产出有着直接关联,但在本调查中,仅有6.52%的硕士研究生认为是缺乏导师指导,问卷中关于“科研论文相关规范的了解来源”、“科习都依赖于导师的指导,与导师的联系也较为密切。因此,在本次调查中,大家更多的是认为学术氛围、教育实习及科研实践对于科研论文的产出影响较大。
(二)主观因素
在调查影响科研论文产出的主观因素中,如图5所示,63.04%的硕士研究生认为是理论水平不足,54.35%的硕士研究生认为是问题意识缺乏,47.83%的研究生认为是研究方法知识不够,41.3%的研究生认为是写作与沟通等软实力的缺乏,32.61%的硕士研究生认为是研究兴趣不高,23.91%的研究生认为是学术规范不明。前述调查结果中也提到,研究对象中有过半的学生是跨专业读研,自身的理论水平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科研论文产出。并且有学生表示,虽然已开设了相关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但大家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较大困惑,学习途径主要依靠自学,这一因素也在影响着他们的科研论文的产出。同时,由于缺少科研实践,论文写作的实际锻炼也随之减少,再加之个人投入不足,一半的研究生都存在写作与沟通的能力不足。
五 总结与讨论
本文基于实证调查的结果,对文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论文产出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与讨论。
(一)专业素养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单篇总字数一般都在四千至六千字左右,所发表的期刊级别以普通期刊为主,高水平的核心期刊占比较少,且在调查中科研论文产出的动机呈现外在动机偏高,内在动机不足的特点,主要以“完成院校导师论文要求”动机为主,人均发文量不足一篇,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研究生所发表的论文总体质量不高。在影响科研论文产出的主观因素中,大多数都是由于研究生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如理论水平不足、问题意识缺乏等,这些因素都是需要从研究生自身提升入手得以解决,这也说明文科类的硕士研究生科研论文的产出更多的是需要自身的努力与付出,其次才是外部条件的支撑。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根据。[7]因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培养学术兴趣。研究生在日常学习中应自主发掘学术兴趣点,找寻研究方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索,挖掘新的课题研究点,同时可采取课题组间的相互学习或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拓宽学术交流的渠道,加速信息流通;其次要辨证看待自身跨专业背景或工作优势,利用已有经验丰富现有认知,大胆尝试并积极与导师、同学交流沟通。
第二,端正学术态度。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灵活性大大增强,这就更依赖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8]正确的学术观念和积极向上的学术态度在其中起着调节作用,保证科研产出的绿色健康发展,同时还要调动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的求知欲和科研热情。
第三,夯实学术基础。丰厚的理论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是问题意识形成必要条件,这是保证科学研究顺利进行的精神资源和理论基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依靠的是漫长的积累和锻炼,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学生应脚踏实地,夯实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文科类学科在科研产出的过程中更需要理论基础的支撑。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慢慢树立起学术自信。
(二)学术氛围
长期的耳濡目染,不断的言传身教,是学术研究中问题意识产生的条件。然而在影响科研论文产出的客观因素中,不少研究生认为是缺乏学术交流的氛围,并且认为目前学院的学术交流氛围较少能促进科研论文的产出。对于科研论文的相关规范的了解多源自于导师指导,课题研究的来源也以导师推荐为主,可见大多数被调查对象都比较依赖于导师的指导,缺乏多元化、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氛围。
第一,学院不仅可以通过邀请教育学界的研究者们来讲座,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开拓研究生的知识视野,间接获得学术研究的成果,从中得到启发。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教育教学岗位上专家们的学术报告活动,使校内研究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到校外教育实践动态及学者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中,研究生们可以从某观点或某一案例得到启发,如夜航的明灯指引学术研究的方向。
第二,学校研究生会可以组织开展学生间不同形式的学术论坛,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如邀请在科研过程中有所成果的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交流学习心得,采用“讲”“学”互动的方式,介绍他们的科研经验。这些不同形式的学术活动是课程学习和科研产出间的桥梁,其作用是不可被替代的,对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而言,在重视科研实践的同时,还应更加发挥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作用,凸显人文价值、理念的形塑作用。[9]
(三)培养管理
在调查中,针对影响科研论文产出的客观因素,32.61%的研究生认为是缺乏教育实习机会,23.91%的研究生认为是科研实践太少,相反,较少学生认为是课程设置因素,且绝大多数人认为读研前的工作经历对自己目前的学业是有帮助的,可见,该学院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学院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促使理论和实践的平衡:
第一,在培养管理的过程中,既要设置合理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又要将实践环节与教学环节紧密联系。在课程设置上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院可根据教学内容开设一些与之适应的综合实践课程供学生选择,或在长假期间由课题组带队进行调研活动。通过实践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带动科研论文的产出。
第二,在培养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基础之上,逐步开展正规的科研训练,有针对性的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一方面要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分配,使得学生的科研过程更为严谨;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学术道德修养的管理力度,学术诚信是基础,学术自律成本能,学术规范要铭记。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2]张春霆.学术评价的评价[J].中国科学基金,2010,24(06):328-332..
[3]方仪.减压、松绑与固本、提高——对硬性规定研究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2):74-76..
[4]魏灿欣.我国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5]黄兆丽.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D].华南理工大学,2014.
[6]王道红.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7]王强.近十五年高校研究生学术失范研究述评[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2):78-80.
[8]魏灿欣.我国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9]高耀,杨佳乐,沈文钦.学术型硕士生的科研参与、科研产出及其差异——基于2017年全国研究生离校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03):36-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