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以西藏农牧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针对以往的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从学生实习表现情况、培养结果、学生问卷调查等方面评价教学效果,发现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提高了实践能力,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实训;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李尹秀等.西藏高校植物组织培养教学实习的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75):53-55.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尤其是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是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近年来,有关“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的相关报道越来越多,大多采用修改实验内容[2,3]、更改教学方法[1]、利用实验考核[4]等不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以期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意识、解决问题能力,项目教学法[5]、实训技术[6,7]、科研带动教学[8]、产教结合[9]等方法得以运用。目前,西藏地区缺乏相关产业及校外实习基地,高校教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学生基础较差、层次差别较大,实验课程不易定位过高,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实验操作技能,导致学生在该课程实验方面缺乏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本文旨在改革教学实习,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为今后西藏本地藏药材资源开发和利用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
一 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以西藏农牧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14级为对照组,2016级学生为实验组,其中对照组33人,实验组37人,两个班级均为藏汉混合班,年龄、性别、生源地及民族均为随机分配,以自然班为单位。
(二)实习场地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室,内设有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及培养箱等仪器设备。
(三)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以往教学方式,实验组通过藏汉混搭分11个组,查找文献后设计实验方案(要求具有连续性,各个环节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实验内容,完成植物组织培养操作技术的全过程,即培养基母液的配制、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培养材料的消毒和接种、愈伤组织的转接及分化培养等一系列连续性的实验环节),经指导教师修改后学生进行实验准备,分组分时间段开展实验内容,期间教师仅做指导工作,采取每组责任制管理模式,对结果进行数据统计、拍照及讨论分析,撰写实习报告。
(四)问卷调查
实习结束后采用金数据APP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及访问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二 教学评价
(一)学生实习表现情况
1.对照组教学实习情况
传统教学中指导老师指定实验材料,教师设定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制备无菌苗、以胚轴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等),做好实验准备,包括无菌物品灭菌、培养基配制及高压灭菌、消毒剂的配制、超净工作台内所需物品的摆放等,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完成实习后撰写实习报告。该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及提高,实习结束后学生对整个实验仍然不是很熟悉,比如:26%学生对仪器使用未能熟练掌握,少数学生分不清楚什么是仪器、什么是器皿,大多学生不清楚实验准备需要哪些物品,甚至仍不清楚这些物品有何用处,大多学生对培养基的配制及激素浓度换算未能完全掌握,无菌操作仍有点欠缺;该方法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导性,无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总觉得和实验课程差别不大,重视度也不够;实习时间安排在课余时间,少数学生不愿花费时间参与实习,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实习的开展,影响到实习效果;超净工作台数量较少,人数较多,容易集中在某个时间段,少数人操作,多数人在等,容易为了赶时间“走过场、应付了事”,少数学生在指导教师不严格监督的条件下不参与到实习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及协作精神,部分学生对实习重视度不够,做实验草草了事,极易导致培养物的污染或诱导失败,挫败感增强,更不利于后期实验的开展,大多组做到部分实验后因缺乏材料而影响进度。此外,实习课程与课程学习均在同一学期,只有理论学习及实验课程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无菌操作基础才能开展教学实习,由于培养物生长需要一定时间,实习时间也比较仓促,实习效果不是很理想。
2.实验组教学实习情况
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植物材料(如大豆、绿豆、青稞、苜蓿、胡萝卜、番茄等种子),通过认真查找文献设计整体实验方案,该阶段能很好地锻炼学生查找文献及写作能力,进一步整体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知识体系。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该过程需要每个组员对实验比较熟悉。通过实习进一步掌握仪器使用、母液及培养基的配制、无菌操作等基础实验,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对自己设定的实习内容很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不需要做动员,积极性就很高,学生分工明确,协作性较好,更具有责任意识,比如:2个组学生培养出的无菌苗出现全部污染现象;1个组学生消毒后种子不萌发,学生及时找指导老师询问实验失败的原因,方案进一步做调整后,另找时间来补做实验。学生为了避免污染每一步都能严格要求自己的无菌操作技术,不需要指导教师投入更多精力要求或监督学生的实验过程。此外,实习期间,分组分时间进行高效合理地展开实习工作,学生到实验室就能有条不紊地做实验,做完就可离开,也不会产生烦躁情绪。在整个实习中学生的实验结果较为理想,能达到预期成果,每一步学生看到自己做出的培养物欣喜若狂,增加了成就感,更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
(二)培养结果的情况
对照组学生采用紫花苜蓿种子培养出无菌苗,利用无菌苗诱导愈伤及再分化,结果获得了无菌苗,80%出现污染;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但小部分出现污染,未分化出不定器官根或芽。实验组学生采用多种种子培育出无菌苗,其中3个组初次培育失败,出现污染或未萌发,学生自发重做,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长势较好,且诱导出不定器官,即根和不定芽。
(三)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情况
通过学生的调查问卷及访谈的方式了解到教学效果(见表1),发现实验组的学生对实习结果较为满意,反馈较好的学生比对照组高出43.3%,仅有个别学生不愿参与到教学中,实验组学生对实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均较好,83.7%学生表示学到很多东西,进一步掌握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实践操作,收获较多,对自己的培养结果较为满意。62.2%实验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实验设计,通过实验设计能系统掌握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理论知识,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验组中较多的学生认为通过实习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及感情,尤其是藏汉同学之间,同学间的协作情况也较好。
三 讨论
通过教学实习的改革,实验班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在实验中逐渐形成了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普通提高了,更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这种教学方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实践操作要求很高,主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很强实验操作技能的专业人士[10]。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蔬菜、果树、花卉、作物等方面早已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相关产业应运而生,因而,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更加突出其职业性。赵强等研究者[6]认为该课程的实验实训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今后的教学实习可依托生产性单位或企业,强调教学与组培生产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培生产技术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确确实实具备本领走出去。
参考文献
[1]尚宏芹.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773-8774.
[2]孙军利,赵宝龙,鲁晓燕,等.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方案改革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3(14):26-29.
[3]韩立敏,化文平,王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的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9(04):123-125+129.
[4]宋虎卫.《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程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改革探求[J].教育现代化,2015(13):100-102.
[5]韩亚超,尹恩,宋朝伟,等.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以高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6(8):338-339+341.
[6]赵强,王旭英,刘静,等.实训主导型《植物组织培养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济宁学院学报,2015,36(02):85-88.
[7]杨雪,刘春雷,王丁,等.植物组织培养及实验(实训)教学的几点心得[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1):65-67.
[8]张伟,李小方,孙越.以提高科研能力为目标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2):57-60.
[9]陈泽雄,刘奕清.产业化背景下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4):83-85.
[10]许红梅,孙皎.项目教学法在《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综合实训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究,2012(08):142-1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