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时代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01 14:44: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双师型”教师是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是培养国家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环节中的关键。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不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对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李晓霞.新时代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1):127-128.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为职业教育新一轮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指明了方向。方案中强调职业教育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必须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随着这一国家政策的落地,民办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了更好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职人才,也是促进自身保持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国家经济的转型。民办高职院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响应贯彻国家政策,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措施形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二 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理解停留在字面,存在误区


关于“双师型”的常见概念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指取得了“双证书”的教师。既有教师资格证,又具有从事本专业的行业资格(职称)证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即是“双师型”教师;另一种是指具有“双能力”的教师。既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即是“双师型”教师;再一种是将前两种结合起来,即教师即要有“双证书”,又能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双能力”,才能视为“双师型”教师。而民办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多是指“双证”获取者。当出现把“双师型”教师简单定义为取得“双证”者的导向,结果是教师仅注重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评选除教师系列外的其他专业技术职称证,忽视内涵建设,忽略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能力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欠缺。

(二)“双师型”教师的准入标准不明确,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缺口大

民办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工作人才。高校毕业生是专业教师来源主渠道,他们基本是从学校走向学校,自身缺乏工作历练和专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欠缺,在民办高职院校从教期间获取了双证,成为了“双证”型教师。另有极少数专业教师是从企业引进的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但缺乏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人才的培养。如此,民办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远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水准,数量的质量的缺口均偏大[2]。

\

 
(三)没有构建完整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无法促进教师成长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培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更离不开全面系统的培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国家宏观层面提出已久,但相配套的培训制度却未跟上。而民办高职院校缘于自身的特点,更是没有构建完整的培训体系。仅有的培训亦偏向理论式培训,教师真正实地进入企业参与管理和生产,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培训机会极少。在没有完整的培训及保障制度的状况下,教师不会主动寻求培训或去企业提升实践能力,这样致使教师水平不能提升,难以满足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现实需求。

(四)没有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奖励机制,无法提高教师积极性

“双师型”教师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大多民办高职院校会出台一些“双师型”教师的相应政策,如评优、培训、职称评审等方面优先,但实质上没有形成合力与健全的评价奖励机制,如在工资待遇、培训福利、主体地位等方面并未真正体现“双师型”教师的优势。“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教师本质上有显著的差异,若这种差异不能从身份、待遇、福利、主体等各方面得以体现,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会流失,准“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会懈怠,渴盼成为“双师型”的教师的意愿会消散,这样,不利于教师自身发展,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更不利于学校发展[3]。

(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停留在浅表层面,无法提升教师能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以下三种现象:一是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但仍然停留在纸面协议上;二是校企合作以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为主要形式,大部分教师在企业里的工作停留在模仿层面,真正面向企业开展的技术开发、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等项目相对较少;三是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认知、校企双方自身性质和利益的追求等方面的不一致,导致双方难以实现良性互动,校企合作无法协同创新,“双师型”教师能力也无法真正提升。

三 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厘清“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准入制度,加快“双师型”教师引进力度


厘清“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首要关键。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应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业课老师,既具备有“双证书”、与所从事教学一致的累计两年以上的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又具备有教育教学能力与社会服务创新能力[4]。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这一政策的出台实质是为我国“双师型”教师建立了准入制度。民办高职院校依据国家政策,扩大招聘渠道,多方位多举措与企业对接合作,加大“双师型”教师引进力度。

(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激励机制,为教师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1.构建“政—企一校”共同合作培养机制。政府、企业和学校应三方联动,通力合作,共同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仅是学校一方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做出长远的规划,还需要政府机构提供平台和政策资金等扶助,企业更要参与进来,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体力量,多方形成合力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新模式。如政府扩大培训基地,增加培训名额和培训资金的投入;学校安排教师利用暑假、寒假分批次去企业参加岗位实践锻炼;还可以请企业的技能人才到实训基地对教师进行实操培训。三方共同培养打造具有高超教学技能、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5]。

2.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一是在薪酬分配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二是搭建科研平台,创建“双师型”科研团队,鼓励“双师型”加大社会服务力度,提高创新能力,并做好政策配套措施。三是职称评聘方面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实行分类评聘。四是积极引导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实践性项目,拓宽专业教师进修渠道,畅通“双师型”教师发展通道。五是在制定政策方面,需为“双师型”教师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突显“双师型”教师地位,塑造“双师型”教师主体性,打造“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育氛围,全面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三)深度加强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促进教师水平的提升

民办高职院校要与行业企业实现深度合作,需以机制创新与政策项目为引导,积极促进协同创新,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人才、项目、体制与机制的协同创新与政策引导,建立“双师型”师资培养的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如推行双职双岗制度,即学校设立公司,赋予教师双重身份,既是公司负责人又是教师;也可是教师到企业担任相关项目负责人,企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还可以是企业人员担任专任教师的企业导师,专任教师担任兼职教师的课堂助教,既增强教师对经营管理实际工作的了解,也强化企业人才的理论知识,双方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诸如此类深化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方式,旨在致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水平和能力。

\

 
四 结语

民办高职院校要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须从政策和制度方面的保障措施,资金经费方面的投入力度,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通道方面等加强,还须提高“双师型”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以促进“双师型”教师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鸿.新时代推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63.
[2]张伟萍.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04):49.
[3]蔡瑞艳.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应对之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8):119.
[4]罗技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宁波:宁波大学,2017(12):38.
[5]谭庆龙.高职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2):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89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