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结合当今互联网发展时的代特色和有机化学课程内容特点,对具有药学特色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在教学目标上希望学生能够从根本理解知识,学会应用,脱离传统的单纯记忆、考试的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内容上,以书本内容为纲,多途径拓展相关知识点;在教学方法上,从教师讲授转变为多元化教学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有机化学;多途径;多元化;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杨付来.药学特色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81):53-54.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化工、医药、生物、材料以及环境等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以后能否在化工、制药、材料行业顺利开展工作或继续深造的决定要素之一[1-2]。有机化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充满活力的学科,其特色是理论与实验结合性强,其特点是内容多、知识点分散、前后关联性强、实践性较强等[3]。在现实的有机化学教学中课时较少,理论课和实验课开课时间脱节,造成的结果就是老师为了赶进度一味填鸭式教学并希望学生能够跟上自己的节奏,但由于所学知识点较为抽象并且知识点密度太大,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所讲授内容,出现上课玩手机、睡觉缺席等情况[4]。
近些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和学习方式也变得多样化,网络教学从早期单一的课件库、试题库、教学录像向MOOC、微课等集成式网络教学资源转变,海量的微课程、微视频等资源倒逼传统的“讲授-接受”式教学方式发展改革。2018年10月17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出“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事态,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变轨超车’”。进一步从制度文件上说明了教学改革的刻不急缓。因此我们尝试对有机化学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 教学目标从传统的记忆转变为理解和应用
有机化学特点是:知识点多且较为分散,有规律但例外也多,实践性较强。传统上死记硬背有机化学只能勉强应付考试,记得快忘得也快,不能算作真正地学会了有机化学。为了让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进行真实有效的掌握,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讲解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的关系,以便深入理解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深入理解了化合物结构特点和所发生有机化学反应的内在关系,学习过程才会变得得心应手,才不会觉得知识点多而散,才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刻意去记忆;着重讲解反应机理,要将反应发生的原因和反应历程中电子的转移的方式和方向讲清楚,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不去刻意地记忆孤立的反应,而是知道反应发生的根本原因,知道表面上不相关的反应之间内在的相同点,知道为什么总结的规律会有例外;着重讲解有机反应的应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比如将一些药物分子(阿司匹林、水杨酸甲酯等)的合成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习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可以用来治病救人。要实现从传统上的死记硬背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应用上这一教学目标的转变,教师也需要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二 教学内容从单一的书本内容转变为多途径获得
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书本,书本的优点是严谨、权威、经典和系统性强,缺点是无法快速,有一定的滞后性。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生既要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开阔眼界,对最前沿的成果进行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但不能拘泥于书本,要以书本内容为纲,对相应的知识讲解其来龙去脉。比如有机反应教材中的Woff-Kishner-Huang Minglong反应,书本上只讲解反应的底物适用范围、反应条件和反应优缺点,教师在授课中可以详细讲解这个反应发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三位科学家分别作出的贡献,这样学生既可以从中了解知识产生的全过程,又可以知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严谨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另外还可以了解到中国科学家对有机化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二、教学要与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生产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讲解一些最前沿的相关的研究热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有机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发展中的学科。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专业相关的公众号,比如X-MOL资讯、EOC化学资讯、化学加以及有机合成路线等优质公众号,学生从每天更新的鲜活的资讯和前沿成果中可以感知到有机化学发展的脉搏,激发学习兴趣。
第三、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要做到有机结合。现在存在的情况是实验教学比较滞后,教师要积极协调,使得二者能够有机衔接,学完理论知识然后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产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第四、带领学生参观科研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和大学生开放试验。进入科研实验室进行学习,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来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
第五、授课要有重点、有区分,因专业施教,根据学生专业不同对具体章节进行重点。比如针对药学类专业学生,授课中要重点讲解杂环章节,并对杂环的结构和其在药物分子中的作用有所涉及,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有机化学是一门高应用价值的学科[5]。
三教学方法从讲授-接受式转变为多元化教学
传统的讲授-接受式,教师主要负责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实践证明在当今形势下这一教学方式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学效果并不好。正在探索的新的多元化教学法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课前阶段: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在线教学平台,教师课前将录制好的教学ppt和教学视频上传到教务平台。学生需要课前对视频进行自主学习,为保证学习效果,在线学习应该有计时统计功能,以便教师掌握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长,课前学习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课堂阶段分为教师讲和学生讲两方面。教师讲:①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主要包括知识的背景和发展历程等课本上没有的知识;②互动答疑,对学生有疑问的知识点详细解释;③阶段性考核,了解学生学习效果,随时调节教学进度和节奏。学生讲: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自由分组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研,把调研结果整理成ppt在课堂上讲解,并接受其他同学提问互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并能够锻炼演讲能力。课后阶段:布置一些课后习题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推荐一些相关的行业资讯和前沿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信“课前-课堂-课后”这一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有机化学教学应结合当今互联网时代特色和有机化学课程内容特点,让学生从根本理解知识,学会应用,脱离传统的单纯记忆、考试的学习方法;要多途径拓展学生视野,教学内容要结合前沿热点、医药行业和化工行业等生产实际,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课程的兴趣;此外,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创新,大胆尝试多元化教学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江文辉,罗一鸣,唐瑞仁.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2):120-123.
[2]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02):75-79.
[3]刘先斌,等.新形势下有机化学课程中研究性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44):30-31.
[4]王晨曦.“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44):68-69.
[5]彭坤.线上线下多元化教学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44):115-1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