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教师队伍是高校教学与育人工作的实施者,培养和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且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工匠精神培育的教师师资保障机制是开展“大国工匠”培养的必要前提。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是保障工匠精神教学和培育的基础,应用技术型大学通过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可有效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生;工匠精神;师资;管理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孙健.应用技术型大学工匠精神培育的师资保障和管理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0):8-9.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政府报告中首次将“工匠精神”提上国家战略层面,在全国范围内培育工匠精神对国家制造业的转型与品质提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1]在李克强总理对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号召下,大学尤其是应用技术型大学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领域。关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方法与理论,近几年来已涌现出不少论点与成果,然而人才的培育离不开师资与良好高效的管理体系,在此,笔者就工匠精神培育的师资保障与管理体系研究,结合笔者所在高校的具体情形进行以下论述。
一 工匠精神培育的师资保障
高校教师队伍是高校教学与育人工作的实施者,培养和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且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工匠精神培育的教师师资保障机制是开展“大国工匠”培养的必要前提。
(一)高校以工匠精神武装教师思想
应用技术型高校中,起到积极带动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首先转换自己的思想,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教师要深刻领会工匠精神的精髓,将其内化为自身前行的动力,把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和教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中国智造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毕业生。在教师工匠精神培养方面,学校可定期组织和开展专门的学习与研讨会,进行工匠精神剖析与交流,还可在教师中树立工匠精神典型与学习榜样,引导和强化教师工匠精神的自觉培育。
(二)引入校外行业专家或技术能手进行实训课教学
校外行业专家、与技术能手,是“精于业”的工匠精神代表,业精于勤,巧于作,行业专家与技术能手多是富有工匠情怀的业务能手,其“精准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早已融入其做人、做事、做物等各个方面。邀请这样的行业专家与技术能手到校进行实训课教学,不仅可以和应用技术型大学双轨制教学对接,还能成为学生们心中的工匠精神典范,在教学中身体力行的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刻的体会什么是工匠精神,如何践行工匠精神。
就青岛滨海学院来说,学院许多专业都已签约不少行业专家,每学期都会邀请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为学生开办讲座,指导实训项目和毕业设计,教学效果显著,对各专业学生也产生了良好的正面影响。
(三)邀请非遗产传承人走进高校课堂
非遗传承人是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具体传达和表现者,以技艺类、工艺美术类文化遗产传承人尤为突出。应用技术型高校可以邀请学校周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结合不同专业,开设选修课程、短期实训或开办讲座。一方面可以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一方面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匠心、匠意、匠行,从而更深刻的领会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内涵。
(四)邀请工匠精神典型进校园
平凡的人生未必不能体现工匠精神,不少先进工匠精神典型正是出自平凡,不忘初心,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从而成就不凡人生,实现个人价值。如全国劳动模范和“五一”奖章获得者,就是富有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将这些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邀请入校园开办讲座,可有效帮助学生树立个人职业目标,不好高骛远,避免心浮气躁,对未来的工作挑三拣四。
二 融合工匠精神培育的教学管理体系
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是保障工匠精神教学和培育的基础,应用技术型大学通过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可有效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建立多级责任教学监督体系
以青岛滨海学院为例,为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出台了《教学工作规范》《关于规范课堂教学秩序的规定》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健全完善,使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实现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为提高教学质量,更有效地实施全面质量监控和定期自我评估,形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青岛滨海学院设立了“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教务处及督导办”四级质量监控与评估领导小组,进行整体教学质量监控,全方位调研、分析、诊断和解决检查日常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保证全校教学工作的正常秩序,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实施提供了健全完善的教学监督体系。
(二)利用线上平台保持学生反馈渠道通畅
除了学校层面的教学监督体系外,还应保证学生评教与教学反馈渠道通畅,对于与工匠精神培养相关的课程,学校可安排期末学生评教,且可将每门课程在校园线上教学平台上建立信息反馈通道,学生可随时将工匠精神学习感受与教学建议上传至线上教学平台,供相关授课教师参考,以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为工匠精神培养过程及时提供信息反馈。线上平台除设置工匠精神课程反馈通道外,还可放置大量的工匠精神专题视频与文字资料,如《大国工匠》等,并在相应资料后设置评论与反馈功能,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理解状况。
三 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学生管理制度
应用技术型大学生尤其是高考录取分数较低的专科大学生,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自觉学习与自我约束能力。[2]需要制定相应完善、健全、系统的学生管理制度去规范和塑造学生的各方面行为与道德素养,将工匠精神培养作为育人的理念之一,融入日常学生管理体系中。
(一)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养成勤奋的好习惯,才能专注于事业的不懈追求。如青岛滨海学院,则制定了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培养应用技术型大学生勤奋的自律与自觉性。管理制度包括晨操制度、卫生要求、早读制度、课堂学习制度、傍晚的普通话与演讲训练、收看新闻联播、晚自习等一系列制度和要求,将这一系列制度和要求,编制成《大学生学习生活指南》,学生入学初始,就学习相应的管理与奖罚制度,以制度带动学生,数年如一日,让学生由被动逐渐变成习惯,而好的习惯往往让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在毕业后,大多数都有良好的作习习惯与卫生要求,且自主学习能力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建立导师制度
青岛滨海学院的育人理念是“要学做事,先学做人;人人有才,人人成才”,并要求学生“做人做到人人喜欢你,做事做到人人需要你”,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更离不开工匠精神的长期培育。学院除了给不同专业按学生人数配备班主任外,还有相应的学业导师,每个导师指导15个左右学生。对自己团队的学生,从学业、生活与心理上进行多重关注,最注重的莫过于针对学生的品质塑造,其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每个导师对学生的要求。学院导师们大多有自己的工作室,从校外引入实际项目,让学生参与自己的校外项目,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更多的是打磨学生的工匠精神。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在与客户的对接,项目的设计、修改和完成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无不要求极度细致与专注,对学生来说,是极大的锻炼。
(三)坚持“德育生活化”教育
任何一种精神的体现都需要身体力行不断的努力和坚持,而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工匠精神的体现也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素质基础,需要有良好的德育素养。如青岛滨海学院,将德育教育点点滴滴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从“点头微笑问好”到“公共场所要有文明行为”,从“劳动教育”到“践行弯腰工程”,从“规范仪容仪表”到“加强礼仪素养教育”,从“重大节庆日、纪念日活动”到加强“仪式感教育”,始终将德育贯穿始终,形成学生良好素质素养,以此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工匠精神人的素质支撑。
四 结语
要完成我国“十三五”规划目标,实现全面小康,将我国由“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离不开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支持,应用技术型大学只有从育人环境、师资保障、管理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建设,保障应用技术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在未来才会涌现出无数的“大国工匠”,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邵红岩.新媒体时代出版人应具有的工匠精神[J].新媒体研究,2018,4(01):78-79.
[2]王慧卉.工匠精神的育人环境研究——以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生为中心[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8,29(04):56-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