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译者为主体的生态翻译教学模式探究 ——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外国语学院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1-26 09:04: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兴的生态翻译理念关注在翻译整体观下的译者“生存”和译者“中心”,这一理论对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本文通过创建基于译者需求的翻译内容、发挥译者的翻译主导作用、建立译者参与的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译者为主体的生态翻译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生态翻译;翻译教学;译者主体

本文引用格式:王燕.译者为主体的生态翻译教学模式探究——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外国语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1):168-169.

21世纪初,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以“适应选择论”为视角,注重翻译“生态”,关注译者“生存”和译者中心,强调翻译的整体观,是一种翻译理论话语体系。本文将以生态翻译理论为基础,以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为例,对传统的翻译课堂进行反思,探讨英语专业核心课《汉译英》的教学模式,以适应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改革和培养国际化人才需求[1]。

一 译者为主体的生态翻译教学模式建构

高校英语专业汉英翻译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使学生能够运用最新的翻译理论,掌握翻译技能,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近年来,关于翻译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有很多,诸如小组合作式、工作坊式、交互式、翻转课堂式、混合式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丰富和推动了翻译教学的发展。传统翻译教学中,教师通常先讲授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然后布置翻译任务,学生个人课后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再根据译者答题情况进行讲解,给出参考译文,这是一种课堂讲授——学生操练——教师点评的线性模式。生态翻译视角下的翻译教学模式,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教学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元素进行调整,积极发挥学生这一翻译主体,合理关照“翻译群落”,使翻译教学成为一个动态平衡、整体关联、多样统一的系统[2]。

\

 
(一)基于译者需求的翻译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才能有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翻译教学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汉译英的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2015年8月,《关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题型调整方案》颁布,对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考试结构和分值做了局部调整。其中,翻译题取消了英译汉,只保留了汉译英,要求学生能运用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将一段约250字左右的汉语段落,在25分钟内翻译成英文,这一变化,对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刘和平将翻译人才的模式归纳为双语能力+专业知识+翻译技能,而且力求1=1=1>3的效果。陶文好教授结合2014年广东省英语专业综合课程改革项目,通过设计“模块化”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将具有高素养的、和国际高度接轨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尤其是广州,地处珠三角经济发展中心,每年两次的广交会,都要求译者具有较强的语言基础,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双语文化沟通、较强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学院遵循规范、严谨、前沿的原则,教材选用流程按照教师-教研室-学院三级流程选用教材,实行严格审查和备案的制度,保证教材的学术质量,无科学性错误。同时,注重突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倡导“一课多教材”的制度,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术视角,以国家“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主。《汉译英》课程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为主,同时兼顾其他翻译资料的训练,内容涵盖历年专八翻译真题、地方旅游英语、会展英语、中华元素系列翻译、《经济学人》翻译等。课外作业上,将学生的语言技能训练通过翻译“工作坊”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学院官方网站新闻的双语翻译、组织学生去翻译公司调研、参与2017年金砖国家文学论坛、第四届教博会、中拉美足球赛、历届广交会等大型会议的实战翻译。

以中华元素系列翻译练习为例,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环境下,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然从大量引入外国优秀文化的“引进来”战略转变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的“走出去”战略。在教学内容上,笔者要求学生就中国元素的段落进行翻译实践,涉及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中国文学、中国人物和中国哲学等,这不仅仅是为了课程考试,更重要的是通过翻译训练,为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双语文化生态关系,培养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使学生学会在国际平台上与他国平等对话、互通有无。

(二)基于译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中,教师努力想把知识复制到学生的脑海,沿用“结果对比”的形式授课,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点评和对比参考译文,师生之间的关系,很难达到动态的平衡与和谐。而在翻译教学的生态系统中,教师转变了角色,变成了翻译任务的设计者、指挥者和监督者,学生译者处于“中心”地位、主导地位,译者代表的“翻译群落”,不断地对翻译文本进行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从而达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3]。

以笔者所教的英语专业大三学生为例,班级规模一般在50人左右,根据班级人数,把学生随机分成4-6人一组,1名学生担任小组长。教师将翻译任务在教学网络平台发布,要求学生以小组“翻译工作坊”的形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译文。学生首先通过各自研读、查阅资料,了解原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范,成员提出个人译文;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头脑风暴、网络教学平台、云端资源、微信群等网络社交平台作用,分析翻译技巧和翻译困难,对原文和译稿进行校审,润色译稿,讨论翻译的重点和难点,以小组形式提交二次译稿提交;教师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讲解,小组之间分享翻译经验和心得,再次对译文进行三次校审提交。通过不断地选择、调整、适应,译者的翻译主体得到发挥。

(三)基于译者为主体的教学评价

生态翻译模式下,对翻译教学的评价,遵循“汰弱留强”的原则,翻译的成果好坏由教师和学生译者共同协商评判确定。

由于学生译者的语言水平、文化储备、翻译能力参差不齐,在生态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所做的适应、选择也因人而异。举例来说,笔者所在学院在2014年进行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了“以内容为依托”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改变了传统课程体系下只注重单一专业单一语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学生实现了一专多能,培养了跨学科、复合型的英语人才。学生译者的语言技能、语言储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外双语文化能力参差不齐,而通过小组讨论、逐级评价,译者之间相互间分享了翻译过程和心得、翻译重点难点;同时,互评的方式,使得译者对自己的优缺点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提升自我认同和对他人的认同,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翻译水平[4-6]。

二 译者为主体的生态翻译教学模式的启示

以学生译者为中心的生态翻译教学模式,摆脱了传统翻译的束缚,通过多元、开放、实效的翻译课堂,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评估的多样性有机统一起来,使翻译生态达到整体与关联、多样与统一的动态平衡。丰富的教学内容,适应了翻译生态的大环境,满足了学生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互评,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突出了学生译者的中心地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人机互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部分译者参与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语言转化能力均有所益助,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化需求。

\

 
三 结语

译者为主体的生态翻译教学实践需要选择能够满足译者需求的翻译教学内容,选择始终围绕译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建立以译者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以便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语言转化能力,让学生能够以更佳的状态迈向社会[7-9]。

参考文献

[1]李亚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地方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19(04):74-75.
[2]刘卉.ESP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大家,2011(6):130-131.
[3]吕兆芳.认知视角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译者主体性[J].海外英语,2018(10):212-213.
[4]孙志祥,吕俊.理论与实践的界面问题:设计学之于翻译学的启迪[J].山东外语教学,2018,39(03):98-104.
[5]陶文好,吕红波.中国元素与全人教育——关于重构新时代英语专业教育模式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2):54-59.
[6]延丽霞.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高校翻译教学模式探析[J].高教学刊,2018(22):98-100.
[7]张春柏,吴波.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02):70-73.
[8]谢水璎.以《德伯家的苔丝》两个中文译本为例的译者主体性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4(32):304-3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79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