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再谈中外民俗之差异论文

发布时间:2021-01-23 10:56: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外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用真实的事例详尽地叙述了中外民俗的异同及文化差异,肯定了民俗的不可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民俗;中外民俗;生活;文化;统治者;差异

本文引用格式:彭琨.再谈中外民俗之差异[J].教育现代化,2019,6(83):346-348.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部纪录片,片名叫《逐渐消失的皮影》,皮影是流行于我国北方各地的地方戏种,用驴皮雕刻成各种人物,动物及花草,表演者用线牵着,类似木偶戏,只是有一个幕布。演员都在幕布后面表演,观众看不见演员的表情,却能够通过演员的声腔和幕布上的图像体会到故事的情节。此种表演方式不仅要求表演者会吹、拉、弹、唱,还得要求他们手脚灵活并用,目前表演这种皮影的,都是些“半老头”,看着他们提腔拿调地用高腔模仿男女老少各种不同的嗓音进行演唱时,我不仅为他们精湛的技艺所折服、感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这种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的技艺,流传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戏种却逐渐走向消亡,却面临灭绝。在目前物欲横流的社会,有谁还愿意学这些咿呀的传统表演呢?我为中华民间艺术扼腕叹息。

2011年11月27日,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然而,这项发源于中国的文艺种类却在东南亚国家大放异彩,柬埔寨、泰国、缅甸的旅游区,到处都是售卖皮影道具的商人,还有各类皮影戏的表演,可见这种表演形式然受到东南亚国家人们的喜爱,皮影戏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幸事。我从这个案例中来展开中外民俗的差异,目的是要求我们每个有志向、有理想的中国人都要将保护我们的民族民俗文化当成自己的责任。那么什么是民俗呢?它有哪些分类呢?

民俗也称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和传播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不可或缺的产物。民俗一经产生,就约定俗成,很难改变,人们自觉遵循和维护,历朝历代,千古不变,生命力之强,任何事物无法比拟。民俗的分类按内容划分: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由于民俗表现的类型比较广泛,我们只能从一点点侧面来反映中外民俗的差异,代表一家之言,也可以和广大同仁商榷。下面我从三大方面谈谈我对中外民俗差异的认识。

一 民俗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体现

民俗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体现,这是上千年来总结出来的经验,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工艺美术、文化娱乐,无一不渗透着民俗文化。所以,民俗是一种“生活相”。很多习惯,并没有人要求怎么做,规定你该怎么做,可是,我们自然而然的就是这么做,因为这种生活方式是固定下来的,是代代相传下来的。

比如,大家熟悉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在这些节日当中并没有谁刻意要求你怎么做,可你仍然按照几千年的传统,一天一天地过下来。春节是汉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许多少数民族共同度过的传统大节,汉武帝时,司马迁创《太初历》确定的正月岁首为春节,几千年来人们恪守春节习俗。汉族人过春节是很隆重的事,一年365天,就盼着那么十天半月的休息,能不热烈吗?虽是过节,可有好多事要做。一般都要进行大扫除、挂年画、贴春联、备年酒、除夕吃饺子、守岁、吃团圆饭、走亲戚、看社戏、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扭秧歌、放烟火、好不热闹。

\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把过年更是渲染的节味很浓,他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新年的一声鞭炮,拉开了春节的篇章。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送灶王开始忙碌,一直到正月十五,而且,还有许多规矩,如: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怕把财气扫出去;祭祖的地方女孩不能待在房里,怕祖宗不高兴,有晦气。这是旧社会重男轻女思想在作怪。尽管这些都没有明文规定,却是一种生活习惯使然,是程式化的,几千年来就是这样过的,这就是生活,没有谁能埋怨。

外国的圣诞,虽然很隆重,据说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便派遣使者加百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于是马利亚在马槽里,生下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做弥撒,纪念耶稣的出世。

从两个节日来源和过程进行比较,外国的节日比较务虚,中国则务实,虽然都有一些迷信的成分,总体来说中国的春节讲究的是休养生息,追求安康幸福的生活,而圣诞节更追求精神上的信仰。

当然,民俗不仅只是在过节上,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民俗现象存在。如房屋的建制,在中国,盖房是很有讲究的,不仅要请风水先生看地方,选方位,而且还要择日,选良辰吉日,“左青龙,右白虎,后玄观,前朱雀”,是建房的基本理念。青龙是指河流,白虎是指道路,朱雀是指可供灌溉的水槽,玄观是指可挡风遮雨的山脉,一座房子的前后左右,要按照这样的理念,就是上佳的风水宝地了,可见“天人合一”这一思想的利用,但是我国房屋的建筑受儒家思想影响,等级森严。屋顶分为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低等级的官宦人家也不得越雷池半步,否则就有被杀头的危险。这就是生活相。而在建筑形式上,中国的民居多以悬山顶和硬山顶为主,在色彩上除了大户人家讲究雕梁画栋以外,中国民居还是朴素的红黄色彩。

在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他们对房子的色彩追求是我国所不及的,就拿印度和缅甸来说,缅甸人们特别喜欢天空蓝,无论是房子,还是各种附属摆设,对蓝色情有独钟,有一次,我坐火车从仰光到曼德勒,一到火车站就被惊讶到了,完全是一片蓝色的海洋,车站的标牌,售票处,候车座椅,火车厢,火车车上座椅全是蓝色,甚至窗帘也是蓝的。蓝色代表了明媚,阳光,也象征该国人民受小乘佛教的影响,与世无争,和平安宁的性格,特别是他们脸上永远挂着开心知足的微笑。也可能他们喜欢蓝色的原因,当然,红色和黄色他们都特别喜欢。到了印度,他们的色彩更是斑斓多彩,在印度西部的拉贾斯坦邦就有四座单一颜色的城市,如白色之城乌代布尔、蓝色之城焦特布尔、金色之城杰伊瑟尔梅尔、粉色之城斋浦尔。考查其原因,这些色彩斑斓的城市分别和宗教、国王、英国统治者有关系。相比我国的民居建筑,单一、简单,实用也就不言而喻。

二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

从文化方面来讲,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往往是口头的,无形的和非物质的。我们要给予这些非物质文化现象更大的重现。用我们的热心、真诚保护好这些文化,它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珍宝,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很精辟,反映了世界人民对文化的重视。比如:2001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距今已有600年历史,堪称戏剧之鼻祖,所有戏曲的诞生,都和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可以说是为我国的昆曲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为了让这朵民族的鲜花不凋零,他和江苏昆剧院联合排演了《牡丹亭》。而且在各个大学免费巡回演出,让大学生首先了解昆曲,现在国家已拨重金保护、继承和振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说的是东晋时期,出身富贵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到万松书院读书,三年来,与同学梁山伯产生了爱情,其父为巴结权贵,逼迫祝英台嫁给不爱的马文才,梁山伯以县令的身份求婚不成,回到家中,忧愤而亡,祝英台闻听此讯,假装同意嫁给马文才,迎亲路上,经过梁山伯的坟墓,英台要求拜祭,哭诉中,坟穴忽然打开,祝英台不顾一切地跳了进去,实现了“不能同生,但求同死的”誓言。这个故事一直以口述的形式根植于民间,流传时间悠久。梁祝传说形成的时间有1600余年,主要靠人们以民间传说的方式,口头传承而保留下来。目前国内最早的关于梁祝的文字记载,为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回蕃志》,所记梁祝同学、同冢等项不到80个字;到晚唐张读的传奇小说《宣室志》中的梁祝,是至今我们看到的较早的梁祝文艺作品,故事初具规模,也仅120余字。到了元曲兴盛时期,元杂剧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创作了《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杂剧,为民间戏曲表演梁祝故事开了先河。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把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带到日内瓦放映后,在西方社会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首先用小提琴和交响乐的合作,以小提琴协奏曲形式拉出了《梁祝》这首故事套曲,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至今经久不衰,慑人心魂,每每听到那凄美的曲子,我的眼中就会出现梁祝化蝶比翼双飞的浪漫主义场景。这种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也和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尽相同。这一传说也随着《梁祝》飞越重洋,在英、美、法、德、意、澳、日及苏联等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风靡一时,协奏曲的片段被法、美、日等国家艺术家们在电影、舞曲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中选用,柬埔寨还以本国文将其改编成连载故事。可见其影响深远,历久不衰。最重要的是梁祝故事为我们研究东晋末年的社会状况提供了依据,反映了青年追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价值观。那种“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凛然气概,这就是在那个时代的婚姻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和亚洲其他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比如,日本就和中国的文化模式不同。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每年3月初开放,到樱花盛开的时节,全国上下观花如潮,无论寒冷,人们那种对樱花的崇敬与敬畏的神情,那种樱花情节,令人无法言表。在我们看来,樱花即没有浓郁芬芳的香味,也没有长的花期,也并不娇艳美丽,色泽淡淡的,有什么值得寻味的呢?但日本人都把它比作生命,他们不求生命的长短,只求生命瞬间的灿烂。正因为如此,对爱情,日本人也是这种见解。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就讲了这样一个带有壮烈和宿命色彩的爱情故事。

故事讲的是文化研究中心的编辑久木在50岁那年遇见了书法老师38岁的凛子,两人一见钟情坠入情网。然而两人都各自成了家,久木的夫人是个设计师,有一个已经结了婚的女儿;凛子的丈夫是个医生,没有孩子。凛子的丈夫知道这件事后,坚决不同意离婚,她妈妈也反对,但是,凛子态度很坚决。通过努力,双方各自走出自己的家庭。常人看,有情人终成眷属了,然而两人却相互约会到一个乡村的小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在做爱中相互喂进毒酒相拥而死,尸体僵硬后任人怎么分也分不开。这就是日本人的典型的生命文化,在他们看来,生命爱情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达到最高境界,他们认为,当排除各种阻力和困难时候,他们的爱情也是最辉煌的时候,如果双方趁此结束自己,生命即达到永恒,这就是日本人如此热爱樱花的原因,即把樱花当作生命的象征。

试想,都是为了自由的美好爱情而死,差异悬殊却如此之大。

三 民俗是历代统治者的工具

早在最古老的史书《尚书》中,民俗这个词就已使用。所谓“为政必先究风俗”,成为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关注风俗的经验。《尚书大传》说:“见诸侯,问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俗。”在两千多年前,西周就有“小行人”这一官职,专事考察各邦国的政教民风。一部《诗经》荟萃了先秦五百年间不同地区的民间歌谣,贵族咏颂,祭祀乐舞,具体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人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和喜怒哀乐,它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先秦考察民俗的采风记录。这一传统为后世所继承,沿袭数千年。从诸多的史书所见,历代统治者都把关心风俗作为治理天下的大事。盛唐时期的官员在执法中还表现了对少数民族风俗的尊重.

在民俗为统治阶级服务中还有一个典型案例,那就是历朝历代的服饰改革,如中华民国建立以后的剪辫子运动,放小脚运动,尽管放小脚没有推行下去,剪辫子,男子换中山服却卓有成效。俄罗斯帝国的彼得大帝的改革也是从服饰开始。在此之前,俄罗斯的男子喜欢留大胡子,彼得大帝要求所有男子都剃掉,认为胡子是藏污纳垢之所,推行一段时间,没有成功,就要求留胡子的交胡须税,并要求交过胡须税的出门挂牌子以备检查,终于使得男士刮掉胡子。有一天,彼得大帝在宫中宴请王公大臣,看见他们穿的大袖长袍,亲自拿剪刀一个一个的剪掉,还边剪边说,这些拖泥带水的物件只会拖住我们改革的后腿。这些故事明面是对服饰进行改革,实质却是表达的帝王坚持革命的决心和改革信心。

\

 
综上,中外民俗虽有差异,也有相同,重点是民俗之根本是为时代服务的。利用民俗为统治者服务,是每个国家,每个朝代的统治者惯用的手段,顺其民,治其人,让民俗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89.
[2]顾希佳.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传说故事[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2.
[3]唐晋.大国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9.
[4]渡边淳一.失乐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4.
[5]鲁迅.彷徨[M].北京:北京北新书局出版,192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7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