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工匠精神”正在回归与重塑,高职院校也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主要教育目标和任务。准警化管理是近些年来兴起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之一,其管理理念与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内涵具有高度关联与契合之处。本文从育人目标、育人环境与育人平台三个层面对二者的关联性与契合度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与工匠精神培育提供相关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准警化管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关联性;契合度
本文引用格式:董磊磊.准警化管理理念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性与契合度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81):192-193.
李克强总理于2016年的全国两会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同时大力强调“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由此“工匠精神”一词开始进入我国大众视野之中,全社会的“工匠精神”正在回归与重塑。
一 工匠精神的当代内涵与意义
从工匠精神连续几年来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可见,目前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是国内各领域的热点,全社会开始大力提倡与培育工匠精神。那么到底何谓工匠精神?不同国家从自己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背景和现状出发,对于工匠精神的阐述各不相同,但都表现出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共同内涵[1]。德国制造是高水平、高品质的世界标杆,德式工匠精神是德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其讲求的是一“慢”,即产品制造中先要稳健、再求速度;二“专”,专注攻坚某一个专门产品,将其发挥到极致极精的地步;三“创新”,在德国无论多小的企业都会成立自己的研发部门,对产品进行研发更新。在亚洲国家中工匠精神最出名的是日本。在日本具有非常久远的匠人文化,日本的匠人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克职尽责。因此有日本学者认为:日本的工匠精神与中国传统思想密不可分,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日本独有精神的完美结合[2]。
我国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追溯可谓是源远流长,中国的能工巧匠们在“术”的积累过程中,不断升华个人的悟性和规律,以达到“技道合一”的境界。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鲁班故事、庖丁解牛,青铜编钟等都说明中国人骨子里素有对精湛技艺的孜孜追求。当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在普通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基础上,开始追求“高品质”、“个性化”、“定制性”等,由此企业生产需要强调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快速迭代,这就要求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更加重视用户体验,生产者必备具备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被赋予了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精益求精的严谨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开拓创新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从工匠精神发展的历史源头上来说,工匠精神是源于实践的,主要在实践中体现其价值的内在属性。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与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存在着一致性关联。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体现了两者精神实质的内在一致性,因此目前高职院校已把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这成为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时代需要和工匠精神自身发展的应有内涵,各高职院校对如何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在对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探索中,大多高职院校的主要培育路径集中在如何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实质,从现代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着力进行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同时加强师资队伍与校园文化建设,确保高职院校能够全员、全部门、全过程地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大力培育和打造学生的工匠精神[3],这种培育方式已成为高职院校自身内涵发展与建设的主流。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当中,准警化管理模式亦是一条富有成效的创新性路径。
二 准警化管理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性与契合度探析
准警化管理是高职院校现有的学生管理模式之一,是参照警务化标准的育人管理模式,是行为养成教育的模式探索,主要内容是结合学生的思政政治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过程,采用严格制度、训练强化的统一规范方式,如制定严格的请销假制度、内务管理制度,营造准警营文化育人氛围,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的职业信念、遵纪守法的纪律观念以及文明规范的行为习惯[4],从而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准警务化管理模式的内容与具体做法上来看,其管理理念与“工匠精神”中着重强调的“执着、坚守、专注、创新”具有高度的关联与契合之处。具体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育人目标的高度关联与契合
高职院校实行准警化管理,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强烈的纪律意识,使其懂规则、守规矩知晓道德礼节,养成良好个人行为习惯与严谨上进、精益求精的个人作风。而高职院校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其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专注求卓的职业态度以及尚美求新的职业情怀,因此可见二者的育人目标具有高度关联与契合之处,高职院校可以将准警务管理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准警务化管理制度为育人手段,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为育人目标[5],使学生在准警化管理制度下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与突出的职业竞争力,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育人环境的高度关联与契合
高职院校实行准警务化管理,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有令则行、有序则止”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管理环境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能够达到严明有序,内务管理严格统一,礼节礼仪规范标准,学生能够养成对规则、制度、纪律高度服从的良好行为习惯。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正需要这样一个严谨踏实、稳定有序的育人环境,以培育学生的专注、创新、求精、求实的工匠精神。因此可见准警务化管理为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了高度关联与契合的育人环境,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也可使高职院校的准警化管理更加严明有序,同时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准警化管理的理解与认识,从内心深处认可准警化管理的理念,从而可以外化于行,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准警化管理工作[6],努力锤炼个人行为与品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成为真正的“大国工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育人平台的高度关联与契合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近的过程,需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实践中进行一点一滴地渗入教育,因此良好的育人平台就显得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实行准警务化管理,则可以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提供这样一个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在准警务管理理念下,着重强调的就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都必须按照严格的纪律与严明的制度来执行,这对于学生的团队意识形成、个人意志磨练、强健身体与行为习惯养成来说,都是锻炼的最佳机会,如进行“警务化”的礼仪培训,对学生的进门、仪表、见面等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礼节都进行规范化管理与培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与礼貌习惯;对学生的日常队列、内务实行严格的统一管理与检查,养成学生严格遵守纪律与内务整洁卫生的个人行为习惯;高职院校还可以结合自身行业、专业特点形成准警化特色文化,为工匠精神的内涵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提供平台与基础,都能极大促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与提高。
三 结语
综上可见,准警化管理理念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与契合度,两者可以相得益彰,实现相互促进与融合,共同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应加大力度探讨准警化管理理念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在内涵与方式上的融合之处,从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高职学生的日常管理方式与学习实践,制定形成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标准、制度体系与全面可操作的多元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培育环境,开拓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的培育空间,使学生养成精益求精、专注、敬业、创新的工匠精神与价值理念,努力成长为新一代“德艺并举”的大国工匠,成为地方以及国家的产业转型及升级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
[2]杜连森.转向背后:对德日两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审视及借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15.
[3]钱闻名.基于行业标准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8(11):34.
[4]李影.公安院校在职培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选择——以《刑事诉讼法学》课程为例的展开[J].教育现代化,2019,6(08):158-160.
[5]杜慧明.对法律类高职院校警务化管理的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589.
[6]叶晓晓.高职院校准警务化管理的实践研究——以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52):2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