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在对教学团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自身特点,从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课程筛选、团队成员的遴选方面阐述教学团队的组建过程。同时建立了教学团队分项目标和分团队任务,进一步对教学团队进行结构建设、教学工作实施、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运行和管理等实践研究。实践显示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取得了多项教学成果,也为应用型本科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赵冰华.应用型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74):63-65.
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科研对教学的冲击,高校较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而使教学团队的建设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实施,教学团队建设逐渐得到了高校的重视,特别是应用型本科。但由于长期对教学理论上重视、实践中不太重视的惯性,或是对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理解偏差,导致很多应用型本科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团队。
针对教学团队的建设,许多文献都提出了较为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要高效发挥团队作用,应该做到明晰团队建设理念、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投入强有力的资源保障、理顺教学与科研团队的关系[1];应从学校层面构建制度与机制对教学团队建设与发展的导向与规范、院(系)层面的学术环境与新理念对教学团队建设与发展的影响以及教研室层面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对教学团队建设与发展的作用[2];从企业调入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中青年技术骨干[3]等。本文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团队进行了实践研究,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实施。
一 教学团队的组建
南京工程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的数量偏少,建设也是较少前例可寻。建筑专业基础教学团队是2017年经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选拔以学院级别优秀教学团队进行建设,主要根据合理的学缘结构、年龄职称、专长特点等有利于教学成果产生的制约因素,以教书育人为纽带,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共同愿景,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教学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所组成的团队[4]。
(一)确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团队,建设目标重在“应用”二字,要求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经过反复讨论,课题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学生很好的“应用”,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才能将自身所学投影到工程设计和运行当中,否则应用二字将成为空谈。基于此,课题组确定了符合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专业应用型教学团队名称为“建筑专业基础教学团队”,并制定了相应的团队目标:以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群为域,结合课程间的关联与持续性,选拔具有一定梯队、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学团队成员,相互协作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筛选课程
建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众多,根据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课题组筛选出与学生专业能力关联性大、实用性强的建筑制图、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结构力学、计算机辅助制图以及相关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测量实习、建筑材料实验等课程作为教学团队的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实践研究是否有效,对应的近期目标考核是课程的达成度,最终目标考核是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以及学生在后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素质发展中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情况。
(三)遴选教学团队成员
基于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所对应的课程以及考虑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教学科研能力等遴选出教学团队带头人、核心成员和一般成员、服务人员共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助教1人、实验师2人、教务员1人;博士后1人、博士4人、硕士8人、本科1人;50岁以上3人,36-49岁之间8人,35岁以下3人;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10人;取得注册工程师资格的4人。
二 制定教学团队分项目标和分团队任务
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此目标指导下划分子目标,内容包括教学团队结构建设、教学工作、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科研创新以及运行管理机制共六个方面,构成总体目标的支撑结构[5]。针对每一个子目标,又具体细分为不同的任务,根据这些具体的任务灵活组成分团队,以完成相对应的目标。
三 教学团队的建设实施
根据上述的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团队教师根据所上课程、自身优势灵活组合形成多个分团队,进行相应的工作,努力达成相应的目标任务。
(一)教学团队结构建设
在教学团队组建时已充分考虑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学历、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工程实践经验等因素,同时在团队建设期间继续努力提升队员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包括以下方面。
(1)依托学校工程实践制度,轮流安排团队教师脱产下工程企业或进实验室一线实践,尽量向双师型教学团队。
(2)青年教师导师制。团队中进行经验导师和青年导师一对一组合,青年教师对知道教师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规划从而制定出自己教学的课件、教学内容和教案等,通过经验导师一对一青年教师的方式,为青年教师快速积累课堂技巧,快速提升教学有效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师晋升高一级职称,壮大教学团队的高层次人才力量。截止目前,教学团队已有两位成员晋升职称,一位是讲师晋升副教授,一位是助理实验员晋升实验师。
(3)鼓励帮助团队教靠拢。
(4)鼓励团队教师在职学历提升。截止目前,教学团队已有两位成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一位成员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二)教学工作实施
教学团队的重点是教学工作,要求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科(专业)及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无教学事故。具体措施有以下方面。
(1)有计划地通过调研走访、行业论坛、专业学术会议、教学沙龙、名师报告、工程师进校园,以及团队内部集中交流等活动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开阔团队教师的眼界、获取多元知识,及时掌握行业动态,追踪学科(专业)前沿,获得第一手资料。
(2)课程内容优化与调整研究教学内容改革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核心部分,所以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知识体系,避免知识重复脱节,着重体现实用性。建筑工程专业中很多课程具有相关性和连续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独立性,往往只关注自己所教课程,很少关注其他课程的关联性,导致知识的人为性不足。在团队建设实践中,课题组重点研究关联度大的课程之间交叉融合教学,以及有针对性的支撑教学。例如建筑制图与计算机辅助制图的融合教学,建筑材料+建筑制图对房屋建筑学的支撑教学,房屋建筑学对毕业设计的支撑教学,结构力学对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工程结构抗震+毕业设计的支撑教学等。
(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①教学方法工程化
为了更有效地体现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个实际的工程项目为线索来展开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实际的工程项目,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单项的,但该工程项目必须是符合课程特点、有代表性,且应便于搜集设计资料和现场观摩教学的[6]。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进度对所选工程项目进行拆分及合并。
②教学手段多样化
为使教育效果最大化,我们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调整,教学地点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分别安排在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师或是实现现场等,使听课的学生随时训练;建筑材料的认知可带学生去建材市场现场调研;建筑设计的学习,可安排室外建筑物的认识实习,结合真实建筑物讲解设计内容,构造组成,考虑因素,多样性、合理性等。在整个教学过程要合理安排和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改变以讲课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努力使“教学”变为“导学”,强调课堂教学效果的突破与创新。同时不局限于传统课堂,利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雨课堂等进行混合式教学、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强大的自主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和独立探究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实现教师在课堂上由主体变为“导演”的角色,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研究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鼓励和支持教师努力承担各类高等教育教研教改课题,不断提高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水平。在教育教学领域,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本科教学评估和专业认证为契机,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革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开发新课件、开展双语课程、共享教学资源等。通过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各类课题中,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来源于教师的研究课题和承担的实际工程项目,教师能结合科研指导学生创新以及完成实验实习基地建设[7]。
同时,通过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和管理水平,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实验室,有限开放实验室等措施,提高实验对教学的补充作用[8]。
(四)教材建设
基于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调整,积极编写适用于应用型本科系列规划教学新教材,让教材更具专业性和实用性,更适合应用型本科建筑类专业学生使用。为教学提供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资源聚合与交流平台,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满足教育市场的需要,增强教学能力,培养工程应用人才。又由于教学研究和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继承精华同时调整舍弃不足的过程,教材建设一般分阶段逐步进行和完善。
(五)科研创新
(1)建立健全科研和社会服务鼓励措施
鼓励团队教师积极进行专业技术科学研究,提升自身的学科专业能力,为教学服务。优先支持团队教师进行国内外高校学术访问,提升自身的学习经验。鼓励教师前往一线企业体验、锻炼,尽最大程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自身在工程管理、工程实践方面的经验与能力,从而促进科研质量的进一步提高[9]。
(2)重视纵横向课题研究
提倡团队成员以纵横向研究课题为载体,通过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施,提升自身技能。积极申报校级、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基金项目,提升团队成员的理论研究水平;大力提倡与企业的横向课题合作,实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以提高团队成员的工程技术能力。同时也可将这些课题成果编制成教学资料,以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
(3)积极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
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的过程,是教书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更是团队教师课堂教学的素材和案例的来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组成部分。建筑专业基础教学团队所有成员都承担了校级及以上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工作,部分老师承担挑战杯培育和支撑项目;部分教师以分团队形式组织校级CAD应用能力大赛、校级测量技能大赛,带领并指导学生参加华东区CAD大赛和全国先进成图大赛、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
(六)运行管理
实行院、系、负责人三级管理制度,在团队建设初期制定完成《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专业基础教学团队章程》,并依据章程逐步制定出教学团队会议制度、柔性工作制度、沟通合作制度、分目标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对教学团队的良性发展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
四 结语
通过对教学团队结构、教学工作、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科研创新以及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实践研究,建筑专业基础教学团队研究改革了建筑制图、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结构力学、计算机辅助制图等课程内容,更好地体现课程的专业基础性质,目的性更强的支撑专业课和毕业设计,实践显示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取得了多项教学成果。这些都为应用型本科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华,余宏亮.“质量工程”背景下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选择[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6-117.
[2]张德良.本科高校教学团队生成机理与条件保障[J].吉林教育,2008,(7):6-7.
[3]罗建华.道桥教研室省级教学团队建设实践[J].教研探索,2009,(1):45-46.
[4]吕改玲.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郝鹏,李锦华,任志涛.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效果评价研究——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13,19(4):307-312.
[6]赵冰华,尚纪斌.应用型本科建筑制图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2,2012,12:86-88.
[7]潘赟.对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电子试卷,2016,3:165-170.
[8]林王兵.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探索[J].亚太教育,2016,1:94-95.
[9]郝鹏,李锦华,任志涛.基于效果评价的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5):14-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