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研究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的德育功能论文

发布时间:2021-01-18 10:36: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德育体美劳的各功能全面发展,就德育功能作全面分析。在各高职院校的音乐鉴赏课堂中,音乐作为一种美育使学生掌握表达情感的方式,而德育和美育的共同教授,将使学生把握加强德育渗透的中心理念。文章就德育功能在高职院校中的音乐鉴赏课中的渗透作具体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鉴赏;德育功能;渗透

本文引用格式:丁香.研究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的德育功能[J].教育现代化,2019,6(74):282-283.

近年来我国目前教育体系中,不仅是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对于艺术教育方面的发展也较为看重。在高职院校的音乐鉴赏课中,将通过对音乐鉴赏的具体分析加入对德育功能的渗透,音乐鉴赏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提升学生艺术方面的气质之余,促进学生的情感方面的完善以及思想道德的健全。在提高高职院校音乐艺术发展有明确认识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身心素养的培养。

一 德育功能在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中的音乐鉴赏课是对于学生学习课本知识之余放松情绪的一门课程,当然音乐鉴赏课不单纯是使学生娱乐放松,在此之上对于情感的培养也是有其作用的。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丑,什么是美,可以有一个准确的对美的认知。而关于德育功能加入到音乐鉴赏中的目的,是在认识美的基础上,又培养较高道德素养的人才。音乐鉴赏课在高职院校中也是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的,有引导学生身心健康,表达正确情感的成长重任。因此,在音乐鉴赏课中也是有必要加入德育功能教育的,对学生践行政治指导、情感陶冶以及道德规范的教育,使学生在生动艺术形象中塑造着完整的思想道德。美育和德育相结合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音乐算是感性教育,让学生热爱生活,树立远大理想,而德育作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通过音乐艺术的课程传达给学生。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知识,而每一种文化知识都有其独有的魅力所在,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及认识,掌握其内在的丰富音乐文化,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我们传统文化的起源以及民族的风情,经由优秀的音乐文化激发起学生的民族信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真正意义上掌握思想道德的精神财富。

\

 
二 目前德育功能在音乐鉴赏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于德育的忽略


对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课堂来讲,是需要看重学生的体验以及课后的传授效果的,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正确的道德思想以及品质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思想观念。但因目前普遍的教育文化的现实特点,教师可能仅仅是通过自身擅长的类型或者个人的喜好来安排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及音乐鉴赏的内容,不仅不利于教学的正常实施,对于音乐鉴赏课程也是得不到好的发展。让学生得不到准确的教育汲取和对课程的热爱,不仅在教育课堂中没有达到课程应掌握的学识,对于学生的思想方面更是缺少一定的引导成长,较为严重影响学生的音乐教育中的健康发展以及思想道德的全面培养。

(二)对于音乐鉴赏课的课程目标没有明确认识

教育的思想观念是否准确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对于课程教育没有明确的认知在开展工作上势必会影响其未来发展。现如今较多学生对于音乐鉴赏没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仅仅是注重娱乐方面的功能,对有深意的音乐素材表现出抵触心理,只找让自己能够放松心情且一些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对于高雅音乐从不接触。而一些教师对于授课也只是得过且过的心理,未能从精神方面将学生引导并正确看待音乐课程。学生对于音乐课本的内容更觉乏味,尤其是相关民族、古典音乐避之甚远,对音乐鉴赏课更是没有什么学习目标,仅仅认为是放松心情以及缓和其他课程带来的压力,没有足够的课程目标认知[1]。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调

在音乐鉴赏课程中,以提高音乐教育的意义为前提,贯穿德育渗透的教学理念,进一步转变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定位。教师应作为引导身份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适用于学生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调讲授课本知识,目前较多教师单纯注重授课的进度以及学校给的任务达标,所以仅仅只是针对于课本文字进行讲解,对于音乐作品的起源以及表达思想情感只是大概提及,让学生也感受不到音乐的内在魅力。音乐课堂中应通过灵活的形式,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建立完整的教育制度以及道德思想的有效开展,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正确学习理念和思想道德的完善。

三 音乐鉴赏中具体对于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从音乐教材中找寻德育意识


高职院校的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从音乐教材中找寻并且挖掘出德育因素的知识点,钻研课本教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只有自我体验才能更好地感受并积累学习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去体验,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去前进发展。运用容易触动学生的一些歌曲,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知来了解音乐的内涵,这对于学生思想方面也是有一定教育作用。比如《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不仅让人振奋,更是容易触动心灵,深切地感受到民族的伟大坚强,所以选择课本中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素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课堂的深层含义。例如:《看龙船》这首歌曲,可以让学生先行探讨下自己对于端午节的了解,随后让学生对于歌词简要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关于龙舟的场面以及人们兴奋激动的心情,并且可以和现在的端午节相对比,感受时代不同的节日氛围。教材中不少作品都具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教材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思想品德认识[2]。

(二)利用教材引导且激励学生

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不单单是口头传授即可,通过音乐课堂中引入的内容而将相关素养积极态度传达给学生,教师采取的传授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对于课堂中的乐趣还有学习态度等心理特征,都是学生能够体现出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因素方面的一些折射。音乐教材的内容较为广泛,选用合适的内容也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爱、坚强的意志,从教材中学习到不同的内在美以及高品质的道德方面,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学风。例如:对于《二泉映月》这首曲目,对于创作作家阿炳,为何能留下此让人们都所熟知的佳作,对学生进行作家详解,让学生感受作家当时的环境以及自身所不能改变的缺陷,作家阿炳双目失明,但是也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有如此佳作。学生听到对于音乐家的事迹,无形之中也是会受到影响,使其心情高昂,受到鼓励。并以此学习成长[3]。

(三)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较多教学中仅仅是将理论和技能方面来作为重点传授给学生,对于德育培养较为忽略。我们应着重于道德的培养,使学生有正确的良好道德观念和优秀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音乐实践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所以学校中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实践活动中有关歌词的节奏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联想以及观看相关内容教材视频,也能够起到显著的作用。可以使学生自觉地梳理情怀以及培养良好的人格道德品质。例如:关于《红星歌》这首歌曲时,里面不仅有表达出革命胜利的相关情感,体现出人们为了革命的胜利所努力拼搏以及很多小孩子也有参与战争。教师可以对此歌曲将相关电影播放一段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有更好的感触。有关于电影闪闪的红心,里面就根据主人公一路成长而拍出来的音乐故事,并且在战争年代的时候,很多年纪还小的孩子去参加革命,革命中有许多关于小英雄的事迹,中国战争中革命的胜利都是由革命烈士通过自己的生命而换过来的。教师可以通过更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相关影片故事来引导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我们也可以采用相关音乐教材的丰富活动,比如让学生参加合唱的节目,对于合唱的排练,肯定是需要团体合作才能够得到完美的音乐作品,以音乐合唱的活动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培养的载体,通过排练的过程,使学生明白集体主义在合唱和演奏中的重要性,以音乐作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美育,启发学生的情感,在特定过程加入德育的相关教育,培养高尚情操,从而懂得勤奋努力的道德品质[4]。

\

 
四 结束语

音乐课程的教育和德育是息息相关的,两者之间在情感中有不可分割的特点,德育教育渗透于音乐教育中,使学生更好地对德育教育得到教师正确积极地引导作用。教师应作为引导者将学生积极培养为有正确思想道德思想的优秀人才,坚持德育渗透的教育理念,音乐教学中两种形式的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地达到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实践当中认识到真正意义上的道理。

参考文献

[1]曾红梅.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J].知识经济,2018(9):165-166.
[2]王静宇.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9):172-173.
[3]李朝晖.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学探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1):166-167.
[4]田丰涛.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的研究[J].黄河之声,2017(24):43-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64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