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介绍了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背景,以本校教学实践为例,介绍了相关理论创新和特色做法,借助数学史的相关知识、数学人文思想的相关介绍,将纯粹传授数学知识升华为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达到专业课程思政的高度。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本文引用格式:孙玉芹,等.启迪智慧铸就核心——大学数学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案例[J].教育现代化,2019,6(74):251-253.
一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
(一)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出席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现实背景
课程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元素,课堂教学是学生素质养成和能力培养最重要的途径。数理课程通常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大学物理和物理实验等课程,它们是理工科各个专业的必修课程,占有各专业培养计划学分的15%左右的份额,是培养各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理科支撑,这些课程相应教学大纲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明确指出要通过教学活动落实。
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观、运动观、矛盾观、规律观、量变质变观等等,都是在对自然科学现象、社会科学现象分析之后得出的认知。专业教学“隔行如隔山”,但专业教学方式“隔行不隔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意义下考虑,大学数理各课程教师完全有条件掌握和运用好思政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这一认识世界的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政课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学等内容,大学数理专业教师也可以合理借鉴和应用。
上海电力大学数理学院持续推进“课程教改”已经多年,首先在教师端建立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的正确关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深入发掘数理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资源,从战略高度培养学生科技能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落实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以系列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统筹开展课堂改革项目、校企合作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等建设,积极推进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思政指引为核心的小班化教学,并重培养学生的硬技能和软技能,促进实现“就业上手快、从业后劲足”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思政元素融入数理课堂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不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也不是为了“融入”而融入,而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使“课程思政”工作落实为思想文化素养融入专业教学的工作。
二 理念创新与特色做法
(一)理念创新
(1)大学数理课程不仅是关于自然科学的课程,也是传承思政内容的课程。大学数理课与思政课一样,使用重视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教学语言,实现课堂上师生间思想的互动,从而帮助学生转换视角思考问题。扭转数理课程重智轻德现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之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堂。
(2)思政元素并不是纯粹的政治,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俗话说“科学武装头脑,人文滋养心灵”。思政内容分属人文科学的范畴,对提高数理科学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成长有益。技术技能是解决“物”的问题,但技术技能是由“人”来掌握的,这个掌握基础技能的人,其工作动力、劳动状态、努力程度等不取决于技术技能本身,所有有时技术技能教育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这是主要原因。把专业内容和认识工具结合起来,专业教师就如虎添翼了。
(3)大学数理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对培养一代“三观相同”的接班人有意义。当今社会对年轻一代人(90后或00后)有各种不同程度的抱怨,认为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失偏颇,因此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须体现在学生走上社会之前接受教育的全过程中被培养登高望远、综合分析的能力,每一位作为成年人和“过来人”的教师,都要深入思考和积极实践。
(二)特色做法
(1)数理赶集:理论课程挖掘思政元素“数理赶集”是数理学院2017年春季开始举办的一个长期活动,宗旨是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加强全体教师的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改变专业教师“只教书不育德”的现象。这段话用数学语言描述为:任意一门课程和任意一位教师都具有教书育人的性质。这个活动中数学物理专业的很多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撰写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并积极将教学活动中的思政功能落到实处。
在数理学院《高等数学》课程是在全校授课覆盖面最广的课程,也是经常使用上述数学“句型”的课程,高数教学团队三十余人集思广益,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编制相关教学案例。
例如,在讲解数列极限的概念章节,至少可以从四个层面体现思政元素。第一,导入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公元4世纪)在《庄子.天下篇》一书中对“截丈问题”有一段名言:“一尺之棰,日截其半,万世不竭”。这其中隐含了深刻的极限思想,也是现代微积分中本质的思想。它体现了数学史上的中国成就,是很好的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交融。第二,数列中一个数,两个数,……,到一定程度后的全部数将具备非常特殊的性质,然后提出了“极限”的概念。极限是研究变量变化趋势的基本工具,是人们从有限认识无限的基本方法,本质上是客观世界从量变引起质变过程的一种反映,也是马克思主义“量变质变观”的经典案例。第三,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在有限问题和无限问题上的差别很大,搞清楚这个问题不仅提高了数学能力,也提升了思维素养。第四,雷锋有句名言“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更是人文精神的进阶。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也有许多可以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如分析计算买彩票中奖的概率后,可以看出买一注彩票中二等奖的概率小于万分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根据小概率事件原则,这是不会发生的事件,中一等奖或特等奖的概率更小得离奇,因而购买一注彩票是不会中大奖也就不会一夜暴富了。但由大数据可以看出全国有百万以上的彩民,每期购买的超大数据的彩票中至少一人中特等奖的概率为1,即每期都有人中特等奖。这就是我们现实看到的每期总有人中大奖,但自己买彩票总不中现象的本质原因。通过这个案例告诫学生不可以沉迷于购彩暴富,要理性投注,更多的还是要努力学习,靠知识和力量踏踏实实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数学义卖:业余时间对民族生的爱心助学“数学义卖”是数理学院举办的针对民族生的一个教学辅助活动,举办这样的活动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数理课程相对于人文课程、经管课程和大部分的专业课程而言不及格率偏高,这也是各高校的普遍现象,第二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不及格的学生群体中,民族生是占比相对较高的一类。
马克思主义的“内因观”认为:外因很重要,所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生源之间的差异永远存在,但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同样环境条件下,个人内在的动力、努力和能力是决定性的。内因在决定一个学生是否可以顺利完成学业的作用在于:学习能力,综合素养,坚持精神。
又比如职业素养中的“敬业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学生如果因为不思进取而不能完成学业,则引导他进行反思并开展思政教育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引导他剖析职业素养中的意志素养和思政教育的攻坚克难精神。能有所改变努力学习的民族生,最后都能顺利成为合格的毕业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数理学院的爱心助学平台,搭载在“上海高校本科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平台上,对民族生用团结友爱的开导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做到“既重教又重学”的两手抓,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核心价值观中“敬业,友善”,也对这些学生实施各角度全方位的育人。
(3)双语公益:业余时间对留学生的爱心助学“双语公益”是数理学院举办的针对留学生的一个爱心助学活动,很多留学生抱怨上课听不懂中文,感觉老师讲得快,他们听课跟不上也考试过不了关。我们搭载“上海高校本科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平台,利用马克思主义“规律观”给他们分析。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固有的规律性,规律是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反复出现的关系。他们的母语不是中文,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没有用心学习中文,想通过考试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就有了反差,这时就提醒他不能放弃,我们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给他们讲解数理知识,随着他们对中文知识的增长,慢慢焦虑就变得少一些了。一般规律是,只要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就会有所增长,从而可以搞懂更多的知识,又增加了自信,激发自己更加努力,又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就是良性循环的基本规律。
(4)点评结合:教学环节中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在教学环节中,除了讲授内容之外,经常会有课堂难题解答、发言点评、作业点评、学生问题分析、学情分析等内容,在这样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锻炼学生、协调沟通、时间观念及多向交流等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素养的同时,也给教师最后从“大局意识”“合作精神”“纪律观念”等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师点评中提供了机会。另外,比如在每节课下课时,对爱护坏境注重环保好的和不好的进行拍照,然后在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展示,这也给“文明观”“荣辱观”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搭建了平台。
(5)借用载体:借助微信公众号、QQ群、大作业等载体班级的集体群或班会上讲规章制度、课下布置作业等环节,也是把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中的良好载体,可以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另外,数理学院的微信公众号“方圆数里”更是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人文史话、纪律规范、责任意识、安全教育的引导平台。
三 成效经验与未来方向
(一)方圆数里启迪智慧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此文中的“规”和“矩”是数学技术中的基本工具,而“方”和“圆”是数学学科中的基本元素,它强调了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数理学院的微信公众号“方圆数里”既表达了这层含义,也表达了规则天地和智慧宇宙一样浩瀚。
以专业课程为载体的思政教育就是讲规矩的教育,必须常态化坚持,在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将丰富多彩的思政育人理念根植于年轻人心中,打造“课程”与“思政”完美结合的专业教学氛围。
(二)规矩先行铸就核心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育人理念贯穿于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将思政教育从课堂渗透扩展到整体性的教育和管理当中,全面提高师生的核心素养,在学校相关部门的领导下,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是我们努力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数学(第六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3-28.
[2]张奠宙,王善平.数学文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01-103.
[3]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2018-09-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