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再议“高师小教”专业在读学生艺术素养与技能的培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1-01-11 11:45: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适应新时期小学教育“全人”培养诉求,作为小学专业教师主要培养机构的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重心渐由“单科卓越”趋向“全科发展”的小学全科教师。但是,由于考试招生制度、应试教育等现实需求原因,导致高师小教专业长期忽视在读学生艺术素养和技能的培养,致使毕业学生艺术素养与技能低下或缺乏,难以胜任当新时期小学教育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高师;小学教育;艺术素养;技能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周燕.再议“高师小教”专业在读学生艺术素养与技能的培育[J].教育现代化,2019,6(71):50-52.

作为国内小学教师重要培养机构的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以下简称高师小教),长期以来秉承本科层次专业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注重在读学生学科教学和研究能力而忽视艺术技能的培养,致使学生艺术素养与技能低下和缺乏,难以胜任新时期小学教育发展的需求。高师小教学生艺术素养与技能培养问题亟待关注和研究。

一 高师小教专业在读学生艺术素养与技能培育的重要性

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要求,健全科学、明晰、便利的小学升入初中制度,规范招生入学行为,提高治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教育部提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1],《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2]通知规定,不得违反《义务教育法》免试规定。入学工作禁止组织笔试、面试或任何变相形式的考试、考核。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还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将禁止统考、统测,小升初招生取消一切选拔性考试,各类竞赛证书、考级证明等与升学脱钩,取消实验班、特长班招生。只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参加社会活动、文体活动等成长情况进行记录,到了初中阶段才开始完整记录学业成绩,并开展学生学业评价。

由上可见,当前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已由之前的考级竞赛应试取向转向学生基础素质的发展取向。重点突出校际间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和教育发展的均衡性,重点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素养的培育。为适应新时期这种取向的新变化,作为小学专业教师主要来源的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重心必须由“单科卓越”转向“全科发展”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而注重“未来教师”艺术素养与技能的培养,正是当前小学全科教师培育的重中之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 高师小教在读学生艺术素养与技能培育问题

由于“重智轻技”、“学历至上”取向等原因,致使高师小教专业长期忽视在读学生艺术素养与技能培养,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一)观念上轻视

随着大学扩招,“中师”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早已被“高师”层次取代。在学历至上的洪流中,多数人理所当然的认为,高学历等于高能力。忽视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和特殊性,忽视小学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性要求,观念上轻视高师小教专业在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技能的培育。

(二)课程上忽视

由于观念上的不重视,导致当前高师小教专业重在“学科类”和“知识类”课程的开设,该类课程多数是“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忽视“艺术类”和“技能类”课程的开设,该类课程多数是“非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事实上,当前高师小教专业艺术类课程开设大多是“点缀”。

(三)考查上无视

事实上,由于当前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注重学科知识的考查,缺乏艺术素养和技能的考核,直接小学教师的重要培养机构——高师小教专业,对在读学生艺术素养和技能培育观念上的轻视,课程开设上的忽视,教学考查上的无视。

三 高师小教在读学生艺术素养与技能培育问题之原因

(一)传统功利文化导致教育的功利主义


我国长久以来“学而优则仕”的功利文化,致使学习内容禁锢于考试内容,学习与否的标准即是考试考否。而音体美等艺术类课程在中小学作为“副科”长期被边缘化,艺术技能均被排除在考试之外。名誉上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实际上“唯智至上”,德体美劳长期被忽视的现状一直持续至今,已为大家不争和公认的事实。因此,高师小教作为小学教师的培养和输出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小学语、数、外主课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忽视艺术类课程的开设和艺术技能的培养就不足为奇。事实上,自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招收小学本科专业学生以来,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已经走过了21年,不论是综合还是分科培养模式,无一例外侧重于学生学科类和教育类课程的开设与教学。艺术课程大多局限于“三字一话”,音体美类艺术课程要么选修,要么没有。这样的现状其实不难理解,扎根在文化之中的教育,从来都是以文化为土壤,以历史为茎脉,有何种历史文化,就会有何种教育。高师小教对学生艺术技能培养的忽视,有其历史文化的根因,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学历至上的教育改革致使艺术教育旁落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师范教育体系的调整,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教师培养由原来的三级师范逐渐过渡到二级师范,再到目前的一级师范。即由原来的中等师范院校逐渐过渡到高等师范专科院校,再到今天的高等师范院校。应该说,每种教育的存在与当时的社会发展需求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快速发展越来越需要高学历的教师从事小学教育,高师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顺应了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高学历的小学教师队伍,保证了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实行,推动了我国小学教育的持续发展。但是,学历的提高并不代表素质的提高,当然也不等于能力的提高。小学教师高学历化并未带来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赞誉和肯定,相反,质疑、责问甚至直接的批评声屡见不鲜。更有校长直言不讳指出,“现在本科毕业的小学教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更适合小学教育”。[3]诸多的教育学者越来越关注小学教育高学历化背景下的社会批评,思考中师转型为高师后的中师传统价值传承与实践创新问题。有学者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为:“小学教师教育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完全被原有高等师范教育所同化;小学教师教育升、并入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应该是顺应的过程。”[4]正是由于高师小教抛弃了中师传统教学中对学生艺术素养和技能的着重培养,秉持高师一贯的教学传统,着重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高师小教对学生艺术技能培养的忽视。

(三)由生到师教育理念基点转变致使培养目标偏移

理念决定行为,理念不同行为也会不同。本科层次小学教育学生培养的理念基点是小学教师,以往的中师教育学生培养的理念基点是小学生。这二者的理念基点不同,直接导致高师小学教育着重未来小学教师的学科专业教学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这种理念是以师为主,以分科教学为主,以教学成绩为主,以科研成果为主。该理念是基于高师一贯的知识和学问唯上,注重知识的深度胜过广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某一学科的小学专家型和研究型教师。而以往中师小学教育学生培养的理念基点是小学生,是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这就决定了中师教育着重未来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学能力和艺术技能的培养。这种理念是以生为主,以综合教学为主,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以文艺活动为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胜任综合教学、综合活动开展的全能型、综合型教师。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不同致使高师小教专业忽视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

(四)选修形式的课程设计致使学生艺术技能习得碎片化

小学教师培养由原来的三级师范过渡到今天的一级师范,课程开设也由原来的高中课程+艺术技能课程(书法+音乐+美术+舞蹈)+教育实习,变为学科课程(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教育理论+教育实习。可以看出,以往中师课程开设有大量的艺术类课程,注重学生的艺术技能的培养,学生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在行。而高师课程开设实行学分制,设必修和选修课程,注重学科专业和教育理论必修课程的开设,选修课程分为院选和校选且学分比重低。由于高师小教专业大多不具备开设艺术类课程的条件,往往依托艺术学院开设,学生只能通过校选课程来学习。而艺术类校选课程,存在选修名额少、人数多的突出问题,只有少数幸运儿在选课“秒杀”大战中幸运“秒中”。此外,高师院校课程依据各自专业设计,不利于选修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和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

四 高师小教在读学生艺术素养与技能培育的路径

(一)克服功利教育文化,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自古以来,我国教育都充斥着功利性和现实性,教育从来都是人们改变身份的重要工具,也是通往上层社会的重要途径。以学习成绩分成败,以考试分数论英雄,早已成为每个人的文化基因。只有努力转变和克服学习的功利主义文化,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小学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推行,高师小教才能重视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

(二)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顶天立地”小学教师

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不仅是学历、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专多能,多才多艺综合素质的提高。既要在学历、教学和研究上“顶天”,也要在艺术技能上“立地”。只有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开拓“全能型”小学教师的市场需求,才能真正培养和造就“顶天立地”的小学教师。

(三)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基点,兼顾师生特点

高师小教关注基点应该由打造优秀教师,优秀教师成就优秀学生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基础上的教师教育。当前高师小教与以往中师教育的不同在于,中师教师的培养是由生到师,根据小学生和小学教育的特点来培养教师。而高师小教专业教师的培养是由师到师,根据理想教师的特点来培养教师,与现实小学教学相脱节,出现理论上优秀的教师在现实教学中“水土不服”的现象。高师小教专业需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深入研究,兼顾师生特点,才能正在重视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造就“全能型”优秀教师。

(四)整合课程资源,增设艺术类必修课程

高师小教专业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不能简单通过增加艺术学院或者学前教育学院选修课程来实现。原因在于,其一,选修课不可能顾及所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其二,选修课不像必修课那样凸显该课程的重要性,容易被学生忽视,难以保证学习效果;其三,艺术学院或者学前教育学院艺术类课程的开设,针对的是本学院或者本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性、针对性和适应性方面,均不符合非艺术专业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

\

 
高师小教学生艺术技能的提高,必须基于艺术类课程的开设。增设小学教育专业艺术类必修课程,整合当前现有课程资源,增大艺术类必修课程的比重,增加艺术类课程的学分数。课程资源的整合,必须考虑小学生和小学教育的特点,紧紧围绕小学教育的特点,开设和整合艺术类课程,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艺术技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1/201401/163246.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1/201402/xxgk_164088.html
[3]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6):3-6.
[4]李玉华,林崇德.从教师专业化视角看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06(3):13-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54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