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民办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在“微时代”的供给侧改革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30 10:37: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微时代”对民办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使意识形态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显得必要而又紧迫。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内容,让“共情”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方法,让“微方式”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手段,是破解民办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困境,落实教育效果的供给侧改革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微时代;供给侧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刘康婷.民办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在“微时代”的供给侧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72):182-184.

The Suggestion for Supply-side Reform of Ideology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in the“Micro Era”

LIU Kang-ting

(Wenhua Colleges,Wuhan,Hubei,China)

Abstract:Private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ideology education.The influence of“micro era”on privat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education,so that the supply-side reform ideology education becomes necessary and urgent.Le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come the new content of ideology education,let"Empathy"has become the new methods of ideology education,let“Micro mode”has become a new means of ideology education,Is the suggestion for supply-side reform to break through the difficulties of ideology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to implement education effect.

Key words:private colleges;ideology education;micro era;supply-side reform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表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更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与历史的重任,而以培养大学生为己任的高校自然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时,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与更艰巨的任务。如何让主流意识形态占领学生思想阵地的制高点是民办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微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以微生产、微表达、微支付、微娱乐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微时代”悄然来临。“微方式”正以几何级增长的速度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民办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认同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缺乏认知

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引领社会成员的思想走向和指导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的作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为核心。在校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认同首先要认知,然而,据调查了解,民办高校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不足,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学生对意识形态的概念模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不了解;一部分学生表示对传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政课感到无趣,对政治不感兴趣;受西方价值观网络渗透与社会失范现象信息碎片化的影响,小部分学生对坚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抱无所谓的态度,对意识形态多元化持保留态度;个别学生对我国最终能实现共产主义表示怀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持消极态度。

\

 
(二)容易用感性认知代替理性判断

“微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每个人都是碎片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可能成为碎片信息的传播者。每一个微小的声音在一定的条件下被无意或有意的集合后,就会对一个观点、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当信息接收者不能深入思考、理性分析,使自己摆脱信息内容中的情感蛊惑时,往往就会对一些表面看似正确的价值判断产生盲目的情感认同,并继续为这种不恰当认知和情感提供扩散助力。民办高校学生尤为如此,据调查了解,一部分学生会因党内腐败问题对党的执政能力表示怀疑;一部分学生会因贫富差距问题对借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有利一面持肯定态度;小部分学生会因教育、医疗公平问题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保留意见;个别学生丧失了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任。

(三)知行认同不同步

“微时代”使个体在信息源传递方面具有较大的主动性和随意性,也赋予了个体极大的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和情绪表达权。由于基础教育在意识形态教育上的缺位,使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坚定的认同,加之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社会转型等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拜金主义、奢侈浪费、好逸恶劳、损人利己、急功近利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民办高校之中。这些不良之风,随着网络的扩散,大有抢占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之势。据调查了解,民办高校学生普遍认为诚信非常重要,但又有一部分学生对待不诚信行为的态度是不支持、不阻止、不评价,有些学生表示自己有过不诚信行为,但不感到后悔,个别学生甚至表示可以理解在特定情况下的不诚信行为;民办高校学生普遍认为公德意识非常重要,但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示在需要自己见义勇为的站出来维护社会公德的时候,却会选择沉默或袖手旁观。

二“微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紧迫性

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影响主要有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三个方面。教育者通过教育影响将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的概念、观点、观念传递给受教育者,并使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价值尺度和精神追求。从民办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认同特点中,我们不难发现,“微时代”让民办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面临两个困境:

(一)主流意识形态未能牢牢掌握话语主导权

“微时代”的信息传递仅用一个独白、一段文字或一批图片就可以完成,这种片段式的表达方式,往往会淡化事情的核心价值,造成大主题与小事件之间界限的模糊,而民办高校的学生由于缺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定拥护,很容易将大主题庸俗化或将小事件放大化。当这些错误的价值判断以评论或回复评论的形式充斥于网络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受到破坏,让主流意识形态无法在网上保持话语主导权,而网上话语主导权的丧失又会进一步加剧各种思潮对民办高校学生的侵袭,让网下的意识形态教育也逐渐失去掌控力,产生马太效应。

(二)主流意识形态未能有效地入脑入心

“微时代”创造了“阅读快餐”,更带来了话语表达惯式与风格的改变。网络语以其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和简单上口的特点深受年轻网民的喜爱,尤其在民办高校,网络语几乎成了学生之间传递信息、表达观点、交流情感的主要用语;但逻辑性强、内涵深刻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传播过程中往往需要用词严谨、表达规范,以彰显其权威性与严肃性。两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不可避免的阻碍了主流意识形态向学生认知体系的渗透,从而使意识形态教育流于形式,实效性被弱化,而一旦学生失去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认知,也就更难从情感上去接纳。

民办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遇到的这两个困境,表面上是时代发展、环境变化对民办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冲击,实际上,更深层次反映的是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要求的变化,是对机械式、脱离他们实际的强制思想灌输的潜意识排斥,这种从心理到行为的抵触在民办高校学生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如果我们将教育者看作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供给方,那么受教育的学生就是意识形态的需求方,他们对意识形态的内容在需求上没有指向性,但对传播意识形态的方式与手段在需求上有明确地指向性,这就意味着民办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将取决于教育影响对教育需求的满足状况。所以,为了增强意识形态教育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吸引力与凝聚力,落实意识形态教育目标,冲破意识形态教育的两大困境,就必须正视“微时代”对民办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通过对意识形态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去满足民办高校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需求,使学生能从情感上接受主流意识形态,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与导向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便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三“微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中影响力最大、受众面最广且能够被广泛认同的意识形态。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其传播的意识形态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为了在民办高校学生中让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最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面最广,中国精神传承度最高,民办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建议考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质上是在充分尊重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这就表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本身就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也构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尺度。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血脉与根基,对其族人有天然的吸引力和认可度,因此,让优秀传统文化从意识形态教育中显现出来,更利于民办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与接受。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融入课堂教学,还要能重塑校园文化,更要去指导网络文化。有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加入,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上的话语主导权就有了天然屏障,各种文化思潮意欲借助网络渗透来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的目的就不可能达到。

(二)让“共情”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方法

“共情”是一种心理咨询方法,应用到教育中,就是要求教育者能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运用恰当的方式将自己所理解地表达出来,并在此基础上与受教育者产生情感共鸣。民办高校学生对网络话语模式的独特偏好使得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难以入脑入心,如果教育者能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以“共情”为切入点,寻找贴近他们实际与生活的素材,再进行重新的整理、编辑与设计,使之成为诠释主流意识形态的辅助材料,让意识形态教育鲜活生动起来,那么,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晦涩难懂的印象就会被打破,而一旦消除了他们的固有偏见,也就突破了他们心理防线,想让他们从情感上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也不再是难以实现的目标。

(三)让“微方式”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手段

“微方式”是“微时代”形成的推手,“微时代”是“微方式”普及的环境支撑,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随着“微时代”的快速发展,“微方式”在日常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与深入。“微方式”中最受民办高校学生青睐的是微信、微视和微博,在他们眼中,微信最具便捷性,微视最具娱乐性,微博最具感染性。所以,如果教育者能将“微方式”应用到意识形态教育中,通过微信向学生推送学习内容,让主流意识形态随时随地进入他们的视野,通过微视与学生互动讨论,指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时事热点问题,通过微博给学生提供富有正能量和感染力的文字,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撞击他们的心灵,那么,以这些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手段进行的意识形态教育,将更易于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的目标。

\

 
参考文献

[1]李忠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4(3):31-39.
[2]于洪军.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J].求实,2004(10):82-84.
[3]耿超.供给侧改革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质效的启示[J].政工学刊,2016(8):28-29.
[4]雷江凤“.微时代”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5]杨晓倩.“90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5.
[6]高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6.
[7]骆郁廷,魏强.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J].教学与研究,2012(10):74-81.
[8]陈婷.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D].山西:中北大学,2016.
[9]吕晓梅.教师共情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运用[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2):44-46.
[10]张潇文.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占领意识形态制高点[DB/OL].http://www.qstheory.cn/hqwg/2014/201409/201405/t20140508_347266.htm.2014-05-08/2016-12-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38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