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航空装备维修基本技能课程是生长干部任职教育航空机务类各专业一门必修的、实践性较强的任职岗位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核心是航空装备维修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规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等,笔者结合航空装备教学的经验体会,对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基本技能;航空装备;课程建设;教学内容
本文引用格式:李合等.航空装备维修基本技能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72):225-228.
航空装备维修基本技能课程是生长干部任职教育航空机务类各专业一门必修的、实践性较强的任职岗位专业核心课程;是航空机务类各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是“三个基本”(基本维修知识、基本维修技术、基本维修工作)。而“三个基本”是飞机维修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持与恢复飞机固有可靠性的重要手段,是学员打牢装备保障业务技术基础、培塑优良机务作风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然而以前这部分教学内容都是由各专业自行组织,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系统和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存在教学内容分散和训练科目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也没有配套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保障条件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从部队反映的情况看,毕业学员分配到部队后,普遍存在基本维修知识不扎实、基本维修技能不强、动手能力较弱和机务素养不高等问题。因此,加强课程的全面建设,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而且对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打牢学员专业基础和提高岗位任职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课程建设的创新实践
由于该课程为新建课程,在建设时,首先系统分析了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通过研究航空装备维修通用技术和技能训练的本质与规律,科学确定了教学与训练的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通过加强立体化教材、教学设备和教学场所等教学保障条件建设,优化、整合和补充了教学保障资源。
(一)贴近岗位需求,构建“四模块”的教学内容体系
以任职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岗位需求为牵引,以学员装备维修的基础能力和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为根本,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基本思路
以任职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岗位需求为牵引,以学员装备维修的基础能力和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为根本,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内容,力争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一是充分体现航空机务法规的内容与要求;二是打牢学员航空装备基本维修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三是突出航空装备的使用、维修与保障的通用维修技术及能力的培养;四是注重机务作风、基本维修能力及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2.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主要做法
一是系统分析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各专业岗位实际,按照通用性、基础性原则,科学制定课程标准。以往传统分散的维修技术课程按实习科目划分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时数的框架,新制定的课程标准按部队需求与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优化整合为四个知识单元,构成四个模块,即:概论、航空装备基本维修理论和知识、航空装备通用维修技术、航空装备基本维修工作(见图1),并将作风养成和飞行安全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始终,达到教学与部队岗位需求的统一。
二是以注重方法教学、强化技能训练为原则,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研究航空装备维修通用技术和技能训练的本质与规律,科学确定教学与训练的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课程教学把技能训练与培养学员爱战鹰、爱机场、爱专业的品质,培养良好机务作风和战斗精神结合起来,把军政素养和机务素养的形成分解到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中去,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三是在制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本课程教学的特点,充分对接部队需求与实际,加强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做到打牢基础、提高能力、贴近岗位需求。重新梳理提炼整合的训练课目,能够充分体现航空装备维修的特点和经验,充分满足学员维修基础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需求。
四是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实施中,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涵盖了新大纲规定的全部9个通用课目,并覆盖部队日常维护的所有工作内容。此外,还设置了一些典型案例和研究性课题,以引导学员在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主动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
(二)规范实施流程,建立“全程监控”的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机制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教学组训方式课目化。本课程教学分课堂教学和实操训练二部分进行,其中实操训练是重点。另外,本课程教学的非常规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需要突出基于工作流程的思想,为此,按照贴近部队、贴近实战,再现部队一线工作情境的原则,制定课程教学组织程序,细化各个教学环节组织实施程序和职责任务分工,突出加强学员机务作风培养和规范化维修理念的养成。
1.教学实施基本思路
以适应岗位任职教育为目的,以航空装备维修保障和航空机务法规为依据,以航空装备基本维修理论和知识、基本维修技术和维修工作为基础,以航空装备维修通用技术为主线,以打牢基础、强化技术和提高机务素养为立足点,整体设计课程教学的递进关系和逻辑顺序,使课堂教学和实操训练满足岗位任职教育的需要。
2.教学实施主要做法
本课程教学将采用课堂理论学习与外场讲解示范,学员分组操作练习,最后由教员总结讲评的组织实施方法。第一阶段为理论教学,约占总课时的10%~15%,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用维修技术、基本维修理论、基本维修知识、基本维修内容以及维修手段和方法等,将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等形式进行教学。该阶段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员了解航空装备维修方面的通用技术、知识、内容等,并为第二阶段的实操训练提供理论指导。第二阶段为实操训练,约占总课时的85%~90%,主要在维修技能实习中心、装备训练中心等场所进行,训练的科目主要是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所划分的实习模块。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所有课目均以教员精讲,学员多练为原则,主要采取讲解、示范、练习、讲评、观察、讨论、参观等形式组织教学,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训练的安全和效果。
(三)聚力能力提升,打造“复合型”实践教员队伍
以教员队伍建设经常性措施为基础,以“强化实践,提高能力,紧贴部队,打造特色”为目标,采取一系列超常规举措,按照多渠道引进、多方式交流、选择性留任的方式,打造了一支“知识复合、经历复合、能力复合、构成复合”的训练团队,全面提升了教员队伍实践教学水平。具体工作分以下四个步骤开展:
一是改善教员队伍结构。有计划的增补年青教员,通过部队选调、适时选送年轻教员进修、深造、接受优秀毕业生等形式,改善教员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和学缘结构。
二是提高教员教学能力。通过典型科目培训、部队代职培训、参与性培训等多种渠道,持续提高教员的课程的教学能力;通过对海军航空装备及其维修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把握航空装备维修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总结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规律。
三是建立教员持证上岗制度。为规范实践教学从教资格,借鉴民航“持证上岗”的维修培训模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从事实践性教学的教员资质认证机制,按照先培训后考核、分阶段分批次组织实施。其中,资格认证培训包括“集中培训、辅导带教、自学训练”,考核为“实操考核”,并明确资质证书管理要求及保障措施,确保持证上岗制度落到实处。
(四)完善配套,建设“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保障资源系统
尽管该课程是新开课程,但由于校区长期从事航空装备技术保障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装备维修实践性教学保障条件较好,也使得课程教学保障资源建设有一个较好的基础。
1.教学保障资源建设思路
一是根据实践教学内容,认真梳理所需的教学设施设备、器材以及工具的种类、数量;二是对现有教学保障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确定需要建设的教学保障资源;三是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架(台)、尤其是综合训练架(台)的建设和规范工作,以开出保险丝、开口销、包扎、焊接等10大类20个航空装备维修通用技术训练课目,满足学员技能训练和强化的目的;四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建立课程教学媒体库、制作多媒体课件;五是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广泛吸收各专业的装备维修技术、知识和技能教学的经验,力求使教材知识体系完整、严密,科学性、实用性强,有利于教员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有利于学员自主性的学习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保障资源建设主要做法
一是稳步提高外场教学正规化管理水平。将各专业教学训练课目的梳理与外场装备正规化整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系统梳理开展各教学课目训练所需教学保障条件,制定各专业装备正规化整治建议。同时全面整治规范教学场所,制作完善各类标牌、安全防护设施,规范工具、航材和四站保障。二是全面推行读卡制。制定工卡编制规范,据此重新制定所有课目操作工卡与考核工卡,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工卡使用环节。三是深入开展信息资源建设。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和现代教学手段,根据课程教学特点,加强教学示范录像片、微视频、多媒体课件、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虚拟仿真训练系统、自主式学习训练系统等外场教学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四是充分利用替代训练手段。由于装设备的老旧,依托外场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航空装备的基本维护、基本拆装和检查的教学和训练的同时,积极开展飞机机务训练模拟器、飞机机务训练装置的建设,充分利用发动机监控中心、勤务中心、无损检测中心、各专业训练室等场所,加强学员对现代航空装备维修技术及其发展的学习与了解。五是大力加强外场质控室的管理职能。依托机务保障队成立了外场质控室(外场教学指挥中心),加强质控室对外场实践教学的质量监管和装(设)备的质量控制功能;完善外场各机型、训练装置等协调配备,确保外场飞机、教学装(设)备保持良好技术状态。
二 课程建设的主要成果
(一)制定了一套规范适用的课目标准
制定了符合教学对象特点和岗位需求的课目标准,明确了不同层次训练目标、内容、工时和考核标准。依据课目标准,修定完善了课目配套操作工卡、考核工卡,推行按卡操作、考核。
(二)建立了一支梯次合理的教员队伍
提高教员实践教学组训能力,突出示范引导作用,强化教员法规意识培养、机务作风养成和多样化教学手段应用。实行现役教员实践教学资质考核,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员队伍,保持各训练课目5名以上教员实践教学能力。
(三)建设了一套功能全面的保障条件
充分挖掘老旧装(设)备潜力,依托现有装设备开发训练工位,加大模拟训练台架、器材研发力度,加强教学条件保障力度,综合利用实装、台架、多媒体等各类教学资源,建立了适用不同教学层次、具备难度递增功能的实操课目配套条件。开发的部分训练台架如下图所示。
(四)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规范
依据课目标准,结合实践教学配套条件,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制定了课目训练实施规范,明确了学员训练分组计划、工位分配、训练工时、考核实施等内容。
(五)制作了一套简短精炼的配套微课
采取多媒体、动画、现场录像等多种形式,区分层次制作了8-10分钟的实操课目微课,突出教学内容、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和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微课程在实践教学训练前的预习功能,与课堂教学形成互相补充,提高了实践教学训练效率。
(六)出版了一套系统详实的配套教材
本着宽编窄用的原则,以训练与考核大纲为依据,编写了一套内容涵盖航空装备保障各类师(分队长)和各类员“共同部分”中维修通用技术训练全部内容的配套教材,除阐述基本原理外,还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说明了操作的方法和步骤,并附有质量标准和注意事项,规范和细化了航空装备维修通用技术训练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可以满足航空兵部队教育、训练与考核的需要。
编写的课程教材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作为海军航空兵部队开展的深化“三基本”活动的配套教材,填补了航空兵部队官兵没有基本技能训练教材的空白,得到了广泛认可。
三 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结合笔者从事课程建设的体会,论述了航空装备维修基本技能课程建设的方法、内容以及建设成果。当然,课程建设的方面有许多,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展开论述。总之,课程建设是岗位任职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科学筹划、精心组织、周密实施,确保课程建设高质量完成,从而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道雷.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2]李合,于德会,孙敬.航空装备实践教学正规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9(1):18-19.
[3]唐有才,李合,于光辉,梁佐堂.航空装备实践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J].教育学刊,2018(4):49-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