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面向东盟的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构建 ——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23 13:54: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分析了面向东盟的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定位,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面向东盟的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以期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国际贸易人才。

关键词:东盟;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樊兢.面向东盟的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构建——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72):45-46.

一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为国际贸易人才提供机遇

中国与东盟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10年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也连续8年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截至2018年底,中国对东盟累计投资890.1亿美元,东盟对中国累计投资1167亿美元,①投资领域也从制造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拓展到基础设施和商贸服务业。双方经贸合作的迅猛发展必然会导致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持续扩大,也为国际贸易人才的就业提供更多机遇和更大空间。广西在中国与东盟区域经贸合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的主要商品集散地。广西财经学院作为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在培养面向东盟的国际贸易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教学实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广西财经学院的第一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可以为培养面向东盟的国际贸易人才提供更大助力。

二 面向东盟的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人才定位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各高校积极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以此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面向东盟的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人才应当具备五种能力:一是具备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二是掌握国际贸易综合知识并具有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能力;三是通晓一门东盟国家的外语并具有沟通和谈判的能力;四是熟悉东盟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并能够尊重和适应文化差异;五是具有跨境电商、电子物流和电子合同等相关知识及技能。因此,面向东盟的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人才是一种复合型、实践型的人才,除了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面向东盟的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人才定位,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由于目前对面向东盟的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所以有必要对人才培养标准体系进行探讨。

三面向东盟的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构建

结合以上分析,面向东盟的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构建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虽然我校设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组织机构,负责管理相关事宜。但该机构的职能较为单一,形式较为呆板,工作内容尚未融入学科专业教育,导致无法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创新创业教育应作为一项独立的课程纳入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并从大学一年级就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学生在整个本科教育阶段受到充分的、积极的创新创业精神的引导。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应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特点,突出国际贸易业务的风险防范、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创立,以及海外市场的开拓维护等内容,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国际贸易学科相融合。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师资数量不足、水平不高,通常由辅导员或者就业指导教师兼任。这是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切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鼓励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在社会和企业中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创新创业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也可以聘请具有创新精神的成功企业家或者创业成功的毕业生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形式应不局限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赛,还要由专职教师指导对计划项目进行实践,切实巩固创新创业成果,同时组织学生分批参观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园区,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创新创业精神的影响。

\

 
(二)国际贸易业务能力培养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应全面涵盖外贸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运代理员、外销员等工作岗位的业务内容,这些业务能力是国际贸易人才的基本技能,是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基础环节。国际贸易业务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这就要依靠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WTO规则等理论教学环节的设置;其次要求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这就要依靠国际货运代理模拟、国际贸易单证处理模拟、进出口报关报检模拟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应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个方面,因此学校要与外贸公司、国际物流企业、报关行等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由双方签订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的共建协议。针对外贸企业规模小、无法大量接收学生到岗实训的情况,双方可以签订校内实训基地共建协议,由外贸企业选派业务技能骨干到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指导。对于外贸企业能够接收一部分学生到岗实训的情况,双方则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明确校外实训的内容与形式,确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三)外语沟通谈判能力培养

外语是面向东盟的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必备能力,主要指通晓一门东盟国家语言并能满足各种商务工作场合的语言需求。虽然英语仍是国际交流的主流语言,但是掌握一门东南亚语种有利于面向东盟的国际经贸合作的开展。因此,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应包含英语和东南亚语种课程。目前,我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开设了泰语、越南语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中一项作为第二外语来学习,但第二外语的授课时间仅有一个学年,授课内容仅能实现基础交流功能。从授课时间和授课内容上看,都还未能达到运用东南亚语种进行商务交流和商务谈判的目的。因此,学校应提高东南亚语种作为第二外语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中的地位,增加第二外语的授课时间,充实第二外语的授课内容,并将第二外语课程与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等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在国际贸易业务中实际运用东南亚语种的水平。

(四)制度文化兼容能力培养

东盟是一个在政治、民族和文化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多样性的地区。面向东盟的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人才应熟悉东盟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并能够尊重和适应文化差异。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应包含制度文化兼容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东南亚经济与贸易、东南亚政治与文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概论等课程,让学生熟悉东盟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宗教信仰,树立政治经济体制多元化和宗教文化多样化的包容理念,建立自觉遵守东道国各类法律、宗教和文化制度的观念。这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开拓和维护东盟市场,也有利于防止经贸合作活动触犯当地的法律、宗教和文化禁忌。制度文化兼容能力属于面向东盟的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人才的软实力。制度文化兼容能力的培养既依靠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也依赖学生自我修养的提升,因此是一个长时间的培养过程,跨越校园学习和社会工作两个阶段。学校始终要确保人才重视制度文化兼容能力的培养,促使国际贸易人才将这种思想意识贯穿整个职业生涯。

(五)电子商务运营能力培养

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已然成为一个趋势。面向东盟的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人才应具备电子商务运营能力,具体包括电商网站开发能力、网络营销能力、网络交易能力、电商平台管理能力。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涵盖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电子商务法规、跨境电子商务等课程,并将速卖通、阿里巴巴等平台纳入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熟悉B2B、B2C业务流程,掌握最新的电子商务支付工具,知晓跨境电商操作规则和模式。电子商务运营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应用导向,必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大学校与跨境电商企业的合作力度。学校要鼓励专任教师到跨境电商企业中挂职,将教学内容、科研项目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而促进理论教学的完善和更新。学校还要聘请跨境电商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并拓展创新创业的渠道。

四 结论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既为国际贸易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东盟的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应包含创新创业能力、国际贸易业务能力、外语沟通谈判能力、制度文化兼容能力和电子商务运营能力。这五种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应在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中以模块的形式推进,确保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校企深度合作的作用。

\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东盟使团经济商务参赞处。

参考文献

[1]吴轶群.“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双创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3(26):21-23.
[2]张广超,袁嘉奕.创新创业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15(08):92-93.
[3]刘大为,孙燕军.Living Lab环境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6):64-6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29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