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自然资源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21 15:54: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自然资源学》是阐述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关系的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本研究针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教学中丰富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学习评价方法等方面改进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自然资源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本文引用格式:吴元芝,等.高校《自然资源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71):88-89,120.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由此造成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也不断加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正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我国自然资源紧缺和人口众多的矛盾尤其突出,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当前最紧迫的知识创新和素质教育内容。因此,很多高等院校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等相关专开设了《自然资源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

《自然资源学》围绕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系统阐述一系列基本原理,包括自然资源问题、自然资源的性质、资源生态、资源经济、资源评价、资源利用投入产出关系、资源开发决策、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等[1]。该课程将使学生掌握基本自然资源学知识、明确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方法、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提升学生在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工作的能力素质。然而过去的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导致教学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 自然资源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不足


本课程选用蔡运龙主编的《自然资源学原理》第二版作为本门课的主要教材,虽然本书内容较为新颖,体系结构合理,逻辑推理严谨,文献资料丰富,理论与实证分析充分[2],但是距离2007年本书出版已经10年有余,各类自然资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新的资源环境问题不断涌现,迫切需要更新教学资料。

(二)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理论性强的课程,往往以传统的灌输式讲授为主,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3]。自然资源学理论性较强,内容繁杂,课堂教学常以PPT展示与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交流,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低,学习效果差。

\

 
(三)学生前期学习基础不足,认同感低

本课程中的难点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经济学原理和管理学原理部分,但学生前期未开设经济学原理课程,缺乏经济学理论基础,因而学习难度大、理解力较低。本课程中自然资源生态学部分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态学基础知识,但生态学课与本课程是同期开设,因此学生生态学基础也不足。另外本课程是作为个别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因此专业认同感较差,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四)学习评价体系落后

过去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要考核方法的学习评价体系,学生仅凭期末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无法调动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死记硬背的知识很难内化为学生自己素质,因而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通过改革学习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注重理论应用的探索,真正使学生掌握并学会利用自然资源学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二 教学改革尝试

(一)丰富教学资源,以社会热点吸引学生


考虑到单一教材数据的陈旧以及案例的不足,本人以郑昭佩著《自然资源学基础》、《中国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作为辅助教材,并且通过知网、万方等学术期刊数据库、“国土资源部”等相关网站等各种网络资源,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增加热点问题例证,并更新自然资源储量数据。如:利用不同时期的《地球生命力报告》,向学生展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加深;通过“雾霾”、“癌症村”、“旅游景点的拥堵”、“大熊猫栖息地天然林被剃头”等热点问题的解析与讨论,展示我国自然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利用期刊网上最新论文研究结果向学生展示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

(二)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

(1)强调课堂引入。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对课堂顺利地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刚上课的五分钟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对于理论性较强课程,如果直接开门见山,会导致学生难于进入专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就大大降低,因此,应特别注意课堂导入的方式。要想尽办法选择学生感兴趣、学生熟悉的事情、热点问题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程的理解。例如:以达尔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观点引入人类对资源的适应行为的学习,并以“生存的博弈”启示学生要想适应社会应该广泛学习各种技能;以“牧羊犬和越野车,哪个生态占用高”的猜谜游戏引入生态占用学习;由“吃饭过饱危害”的讨论引入报酬递减原理的讲述。

(2)以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枯燥,引用案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5],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本课程在理论知识讲授时,结合国内外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熟悉的事情,引进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和对理论的应用性。以“日本核泄漏事件”、“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事件”为例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整体性;以临沂某工厂水污染实例讲述可更新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以“转专业代价”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所付出的各类成本。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增加学生主导性。小组合作学习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6]。为改善课堂的沉闷气氛,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本课程设置2-3次小组学习-课堂讨论课。让学生自行分组并推选组长,由组长安排各组员任务,分别搜集相关资料并制作PPT,然后选择1个代表进行讲述,教师和学生分别对PPT制作、素材选择、讲述表达、组员配合4个方面进行打分。这样学生既可以天宫学生学习积极选性,又可以锻炼学生搜索资料、汇报演讲、团队协作等各项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习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性质前让学生分组搜集“一带一路”计划对我国和沿线国家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的相关资料,理论课讲完后让同学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打破地区性资源稀缺桎梏的方法。在学习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时,因该部分内容是整个课程中较为简单、易于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分组学习并进行讲授,然后教师给予点评,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叫外卖”、“绿色出行”、“光盘行动”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讨论,让学生理解在自然资源利用中人类能动行为的作用,并且倡导学生采取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学生在校园中开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保护地球家园”的宣传活动。

(4)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自然资源学》是一门以理论为主的课程,里面涉及的实践内容很少,而学生对于实践内容学习的期望比较大,因此将课程中仅有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内容作为重点。如自然资源生态影响评价部分生态占用计算,耕地资源价值重建、自然资源评价部分均设置例题,让学生进行计算,特别是生态占用计算,通过学生自己计算不同城市生态占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三)改革学习评价方法

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自然资源学》课程评价采取教师、同学和学生自己共同参与评价的方法进行,成绩构成也随之调整。

(1)教学评价项目。1)教学过程中的评价。首先,对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课堂教学中的随机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主要通过课堂笔记、课堂提问、课堂小组讨论、出勤情况等方式进行考察。课堂笔记既有利于学生加深课堂教学的印象,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而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随机进行的评价,对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挥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提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和讨论要努力做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不局限于课堂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合理设计作业,充分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并给出合理评分及评语,并反馈给学生,且让学生自己给出修改反馈。通过来回的两次反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兴趣。2)期末考试评价。首先,期末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期末考试既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要考核学生的能力,因此主观题、客观题兼顾,主观题比重在40%以上。

(2)成绩构成。为了对学生学习成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课程学习总成绩的计算,一是充分考虑其参与评价的指标体系有:期末考试、作业、出勤情况、课堂笔记、课堂表现以及小组评价;二是根据客观情况,对参与成绩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权衡,制定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占分比例,最后按比例计算出每位学生的课程学习总成绩。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成绩、课堂笔记成绩、小组讨论成绩三项各占10%,出勤成绩占5%、学生课堂表现、学期末总体评价得分占5%。

三 结语

自然资源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将“雨课堂”、“蓝墨云班课”等软件与翻转课堂教学法结合,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理论基础扎实、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

 
参考文献

[1]蔡运龙.《自然资源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倪绍祥.自然资源学的理论构建——评蔡运龙教授的新著《自然资源学原理》[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2):196-196.
[3]徐洪文.高校《自然资源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6):225-226.
[4]孙丽.浅析大学英语课堂导入的原则及方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5):202-203.
[5]邓琳,杜楠楠,董龙丹.《自然资源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77-79.
[6]刘文洪,赵伟春,朱振洪,等.小组合作学习在高校本科教学的实践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6):177-17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2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