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育部、财政部和发展改革委联合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要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来衡量。文章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引进“双师双能型”教师以及产教融合、加大实践实训力度几个方面展开阐述,以山西能源学院化工专业为例,着重强调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加大实验实训力度为重点,对应用型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化工专业
本文引用格式:刘霞,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山西能源学院化工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70):33-35.
高校的化工专业主要为大中型化工企业(包括煤化工、石油化工企业等)培养生产、开发、设计的工程师以及高级部门管理人员。与其他专业相比,化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后,能够在能源化工(比如煤化工、石油化工等)、精细化工、食品化工、制药行业、环保行业等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2015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地将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为“应用型”,该文件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依托所服务经济区域、企业行业的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1]。山西能源学院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建立的,自建立起,学院的办学定位就是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
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既不同于传统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又与高职高专类学生培养目标不同。传统的本科教育更注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偏重于理论学习;高职高专类学校则偏重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由于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则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使学生从学校踏入社会之后,能迅速成长为直接产生社会效益的专业性技术人才。
一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密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要依托所服务经济区域、企业行业的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山西能源学院作为新成立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自建校之初,就秉持“服务能源行业企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集中优势力量和办学资源,建设了一批与山西地方支柱产业相吻合,具有鲜明能源产业背景,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专业集群[2]。其中,就包含化工专业。秉着“服务能源行业企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化工专业设立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了山西省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结合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和“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战略思路,在制定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确定了山西能源学院化工专业重点培养煤化工专业人才的目标;同时,考虑到山西省目前处于经济转型发展时期,能源产业也处于转型升级时期,依据《山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确定并实施发展“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的战略,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鉴于此,在制定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山西能源学院也考虑培养新能源化工专业人才,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化工专业人才及其下游产业专业人才。
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既不同于传统的研究型高校,又要区别于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依据《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以培养能够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山西能源学院在办学初始阶段,要制定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工程技术本科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能够引导一方经济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将山西能源学院打造成省内能源类特色院校。
结合山西地方经济特点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在制定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做好前期人才需求调研工作,在确定化工专业人才需求方向后,首先努力打好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的基础,同时要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使实践教学学分能够占到总学分数的35%以上。概括而言,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两手抓”,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理论基础扎实,是指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既包括本学科的必修课理论,又包含有相近学科的延伸理论,并且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学生走出校门后,要具备能够依据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是指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走出校门后,能够根据所从事的行业需求,快速精准地把握行业技能脉络,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并改善已有的技能短板。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3]。我们要培养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前期必不可少的工作是广泛的调研行业企业需求以及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加以认真分析,最好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的制定要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4]。按照科技发展水平、产业发展需要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优化课程结构,整合相关的专业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训实习课,形成以用为本、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使课程体系具有完整性、前沿性和发展性。增设实践类课程,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扩大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规模,明确毕业设计基本要求。
以山西能源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煤化工方向)专业为例,该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有化学基础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基础课(如化工原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备机械基础)以及专业主干课(如炼焦工艺、选矿工艺、煤气化、炼焦化产回收等)。校内设立的实验室既有专业基础课实验室,如无机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化工原理实验室等,同时还包含有专业拓展课实验室,如煤焦分析实验室、选矿工艺实验室等;并且在校外设有九个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实训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四 积极引进“双师双能型”教师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推动化工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化工专业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依据“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急需引进和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着重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一支学历、职称、技术能力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和专业带头人。
以专业规划为引领,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人才队伍建设新机制。在倡导和鼓励现有师资队伍适当调整专业方向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聘请省内外高校、行业企业专家来学院兼职工作或担任专业带头人,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可以达到专任教师的40%,同时选聘符合专业任教条件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博士学位的教师要达到20%以上。
其二,实施青年教师扶持计划。对于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要采取四方面措施:一是要到相关的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实践,使其掌握生产实践知识;二是要对其进行专业进修,提高其教学能力;三是要鼓励青年教师多多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使其加大接触学生的机会、了解学生,实现因材施教;四是要鼓励青年教师深入省内外院校进行助教、助研,为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从教能力提供平台和机会。
同时,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以发挥传帮带作用,言传身教,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工作。
第三,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指同时兼具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5]。要建设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条件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可以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引进来”,既是指我们可以大量引进“双是双能型”教师,直接增加“双是双能型”教师数量;也是指我们可以聘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才和一线工作人员参与到教学方案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中[6],或是聘请这些人员对我们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指导性的、更加符合生产需求的实践课程的培训;“走出去”,是指我们的一线教师或青年教师,要积极走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生产需求紧密结合,根据实际生产所需,切实培训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两大步骤,建立起企业一线和教学一线的长期合作机制,从而建立起一支既能够走上讲台教学,也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动手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五 产教融合,加大实验实训力度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保障。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化工专业教学环节需要建立起包括课程实验、实训基地训练、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一整套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在实践中得到切实锻炼与提高。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同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质量。
着重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虽然目前化工专业已有必备的基础实验室和部分专业实验室,但是对实验课程的投入力度仍然欠缺,开设的实验课程比例有待增加。其次化工教学实验形式偏于单一,可以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加大开设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类型比例,进一步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的能力。
加大企业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力度:其一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制实验实践课教材;其二可以将企业正在进行的或已经完成的课题,加以筛选,当作学生的实训课题或毕业设计课题[7]。
发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善校企合作平台:本着“校企互利共赢、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原则,建立具有实质性合作、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校外合作基地,加强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交流,真正推进与地方大中型企业或优质企业开展专业实质对接。
探索内涵丰富的校企合作模式: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实施“三跟进”、“五共同”的校企合作模式,即课程设置跟进生产过程、教学设计跟进岗位需求,教材选配跟进项目任务;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承担教学工作、共同编写实用性教材、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共同监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在学院实验实训管理中,转变观念,实行开放式管理模式,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及节假日能够自主进入相关实验实训室学习。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关注企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培训方案,与企业开展“订单”合作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教学见习模式、顶岗实习模式、产学研模式、共建与合作经营实训基地模式等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合作,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落到实处。
六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是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之需,同时也是顺应山西省经济转型时期对于人才培养的紧急之需。课题组以山西能源学院化工专业为例,探索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关于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着重强调了以地方经济需求为导向,对于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并在今后教学实践中对此培养模式不断验证、探索、改善,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01):17-22.
[2]常建忠.加强能源类专业集群建设提升服务地方发展能力[J].前进,2017(12):57-58.
[3]胡紫玲.国标指导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175-177.
[4]杨晓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计现状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吴凤彪,张秀山,吴浩等.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31(5):84-86.
[6]李素君,魏丽丽,田太福等.转型发展背景下化工专业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8):27-28.
[7]刘莹,邓莲丽,唐安江等.基于OBE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新建本科院校化工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6):36-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