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媒体话语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19 16:12: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在承担起弘扬教育主旋律、充实和丰富高校教育载体、提升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养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存在着舆论导向压力、教育模式不适、教育主体困境等挑战,本文针对以上困境,通过从加强新媒体网络阵地建设、提升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创新网络信息监控机制等方式,开创高校新媒体话语体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实效性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王纯.新媒体话语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9,6(70):279-28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1]。社会信息技术的变革,带给高校教育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冲击着教育主体、教育客体的认知和教育方式的转变。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对人们认知的意义相对于符号或符号集团要更加深入,其影响因素则是对权力的掌握”。因此,高校必须明确牢牢掌握“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话语权,构建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有效路径,才能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一 新媒体话语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新媒体话语弘扬教育主旋律


新媒体时代信息世界的极大丰富和信息传递的多元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工作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使命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师生,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必须在纷繁复杂的多环境格局下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必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新媒体话语体系正能量,积极弘扬教育主旋律。

\

 
(二)新媒体工具充实和丰富高校教育载体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冲击和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大学生的学习因新媒体工具平台的使用突破了地点和时间的约束,为学术研究、技能拓展、思维创新、交流沟通提供了便利。新媒体工具的使用极大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例如,慕课教学就是新媒体的产物。慕课的产生使课堂选择变得更加个性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在此过程中的话语权[2]。此类教学形式的创新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从线下时间地点固定教育模式转移到了线上线下无障碍沟通模式,有效推动了两者之间的真实互动和思想交流,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将第一课堂一元化的传统教育方式转变为教学趣味性更高、教学内容形式更丰富、教学效果更好的“三全育人”下的多元教育方式,充实丰富了高校教育载体,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抓手[3]。

(三)新媒体发展提升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养

当代大学生接受和认知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其社会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因缺乏责任感和社会思想过于多元化而迷失自我。因此教育者必须辩证地看待新媒体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既高度肯定新媒体的高效便捷,又重视网络存在的消极影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积极发展方面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环境,使用好各类新媒体网络平台。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核心,以新媒体为依托,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营造阳光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教育对象树立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和价值观,培养思想政治素养高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人才保障。

二新媒体话语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带有两面性,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

(一)信息传播开放性带来的舆论导向压力

新媒体的信息开放性传播特点,使各种积极的和消极的、健康的和颓废的、正确的和谬误的信息同时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认知,一些不良信息甚至对缺乏价值判断的大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在种类繁多的信息中,大学生由于社会身份较单纯,社会阅历较少,无法对每一条信息彻底正确分辨是非曲直,谬误的信息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对一件事物产生错误的观点,使其以错误的观点指导实践,进而产生错误甚至无法挽回的结果。新媒体环境下,多元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部分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拜金主义错误思潮、享乐主义庸俗观念等经网络包装后,渗透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冲击着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仰。利益分化、价值多元致使社会各方借助新媒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思想观点,争夺新媒体话语权,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舆论教育导向带来了严峻的压力和挑战[4]。

(二)网络媒体虚拟性带来的教育模式不适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藩篱,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单向性的特点,往往以课堂式教学灌输和面对面思想教育辅导为主,信息的沟通完全可控。但网络的便捷性和时效性导致部分大学生断章取义,将校内信息、辅导员教育信息等截图发上网,制造负面话题,造成不良影响,引发社会话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敏感性,此类行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阻碍。此外,网络互动具有在封闭性和排他性,大学生可以在QQ、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匿名发表言论,这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无法及时了解学生言论;不能对学生现有思想、言论进行及时正确引导;无法对有可能进一步恶化的事件进行有效干预。部分学生甚至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产生脱节,造成大学生思想意识倒退,实践能力减弱,自我认识不足的现象。网络圈层的广泛存在使高校教育者很难全面掌握信息,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相应弱化。由此可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媒体快速发展的需要,新的教育模式必须要结合教育环境实际和大学生特点进行革新,并快速抢占高校网络媒体教育阵地。

(三)客体需求多元性带来的教育主体困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需要从各方面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元性发展需求。从实际情况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媒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

一是教育工作者相对传统的思维模式跟不上媒体时代的潮流。当代大学生多是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社会长大,思维活跃,天马行空,善于利用新媒体媒介达到自身诉求。而高校传统教育工作者没有积极借助互联网此类新媒体的力量,惯用谈话、开会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中心,用权威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与受教育者交流少、要求多,强调受教育者的顺从性,忽视受教育者的独特性。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差异性导致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不能被受新时代的教育者接受。

二是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队伍力量薄弱。人员数量上,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足,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引导和把控新媒体话语权;人员结构上,辅导员群体除肩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还要承担各项工作任务,并兼职网络舆论导向工作。这导致辅导员群体在新媒体认知和操作水平受限,专业技术培训和研究投入相对不足。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内容形式相对不足。高校网络资源多偏重于学术研究、文学欣赏类期刊图书,思想政治教育类没有强有力的网络资源库,缺乏系统性,难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形成发声合力。现有的思想政治类网络资源多为教材,内容较为枯燥的说教,成分缺乏吸引力,不够接地气。网络形式互动不足,静态页面展示较多,缺乏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深入互动,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和共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相对较差。

三构建新媒体话语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作为培养人才基地的高校要提高新媒体话语权,把握好时、度、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筑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占据宣传和教育的主阵地,跟得上时代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培养诉求。首先要用技术前沿赢得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新媒体带来的教育冲击不仅仅是工具、手段、载体的变化,更影响到教育客体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价值体系。面对青年大学生信息网络依赖、媒体创新大数据技术和课程教育慕课微课走势,各类新型传播媒介就是网络意识形态战场上的新式武器,只有摸准社会形势,始终走在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的前列,才能筑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

其次要增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巩固和拓展思想阵地,才能在应对复杂状况时牢牢把握主导权。要做好高校新闻网站、思想理论网站、校务微博和微信公共账号等建设管理工作,加强网络党建、网络团建、网络社团建设,结合时事热点、热议话题,创新教育模式,开展形式新、内容丰富、学生参与感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

只有紧紧跟随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信息主动权,才能把握大学生思想脉搏,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实际而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媒体教学因素,跨出课堂讲授模式。结合慕课、热点讨论、课下互动、第二课堂活动,真正做到课程思政,把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知识让学生愿意听、主动学、常思考,提高思政课程教育的“回头率”与学生的“抬头率”。

其次,加强高校学生思政工作队伍媒介素养培训工作[5]。高校宣传工作队伍、辅导员队伍虽然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和各专业学科知识,但还满足不了信息化、网络化、专业化的媒体技术运用能力和需求。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增加社会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培训和技能操作培训,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新媒体发展变化。

最后,建立专兼相结合的有机力量。要充分认识到青年学生在新媒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着重在大学生中培养网络领袖,利用朋辈的影响力,进行重大事件宣传、学生网络思想动态监测等重要活动,并在师生沟通之间形成良好的网络传播效应。

(三)打造风清气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

做好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和处理,有利于高校在面对国内外热点问题、社会重要事件、校园突发问题等情况发生时,及时了解学生需要表达的态度和情感倾向,并通过学生的动态晴雨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预防、干预和引导工作。

首先,加强网络技术的监测管控和创新。高校自身具有互联网数据、网络技术方面的显著优势。除利用现有的社会普遍网络技术外,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通过创新研发技术加强敏感信息的预判,进行前期的信息安全评估和处理,随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与舆情波动。前期评估和处理后,借助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有针对性的开展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线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形成一套本校独特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和方法。

其次,加强网络监督力度。建立以高校思政工作队伍为核心,班主任、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校园媒体平台成员为骨干的监督应急队伍。充分发挥高校各环节的重要作用,全面关注教育客体的网络活动空间,做到遇到网络舆情问题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和处理问题。此外,还要营造积极传播弘扬正能量、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利用大环境影响青年学生,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最后,树立底线意识,强化自律意识。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是客体,都需要提高对媒体信息的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坚守法律道德底线,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开创高校新媒体话语体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116-121.
[3]伍林.“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优化研究[J].高教学刊,2019(2):185-187.
[4]苟海博.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析[J].学理论,2018(11):245-247.
[5]葛云霞,孙佳荀.解构与建构: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青少年学刊.2018(5):47-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21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