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面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19 10:32: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形势下,处于政策高地中的辽宁,面临相关人才缺失的巨大压力,本文以提高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展对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立足辽宁自身需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改革方案,并在我校进行了相应试点,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从专业技能、综合能力、职业素养等多方面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进而形成了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东北老工业基地;校企合作育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本文引用格式:王军,等.面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70):18-19.

一 引言

开展对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我们发现,校企合作办学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要求。为此,我们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我院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经验,在我院探索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改革试点,进而使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转型发展示范性专业。

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课程体系改革要点


(1)制定整合技术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计划文件,将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及产品和系统建造能力的学习效果整合到课程中的详细计划写入文件中,为每门课程设计培养某些特定能力的计划。

(2)建设工程导论课程在一年级开设导论课程以吸引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产生兴趣,同时激发学习动力。在导论课程中引入基于问题的初级学习项目,强调产品和系统建造能力的培养,并引入个人能力培养。

(3)设计—实现的经验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四个设计课程,每年一个,第二年和第四年的项目是设计—实现项目,聘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参与到一体化教学实践中。从2016级的3个班级中筛选出一个班级作为试点,第四年的项目送学生到本专业的企业实训基地进行免费培训,参与企业的项目设计与开发训练。

(4)工程实践场所建设建设用于C-D-I-O的实践场所,使这个场所能满足大多数高级设计—实现经验的要求。

(5)一体化学习经验用工业实际问题作为设计项目和高级设计—实现项目,并与工业合作伙伴合作,使其参与提供学习经验。如与东软合作,在大四校内进行项目实践。

\

 
(二)校企合作育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IBM软件产品实训基地联合培养,即大一、大二学年主要在学校完成本科生必备的公共能力、专业能力、技术能力的培养,大三、大四进入IBM软件产品实训基地按照“面向职业角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完成软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进入软件项目进行实训和进入软件企业进行全职实习。通过定向培养、案例教学、双师授课、双证毕业、精准就业等一系列专业特色,使同学掌握IBM的核心产品Lotus Notes、WebSphere、DB2、Rational、Tivoli等的设计开发能力,成为软件界的领先者或强有力的竞争者,实现专业与高薪技术产业对接,毕业与高质量就业对接。

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施行“3+1”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完成大学所有理论课程的学习,第四年进入学科特色实践和毕业设计环节学习,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特色实践,企业导师以大量来自于企业的真实项目实训来指导学生,使其亲身参与项目开发流程的各个阶段,体验真实的企业项目开发的流程,了解并掌握系统设计、开发的各个流程与步骤。

在以应用性为导向的原则下,企业要加大动手能力科目的数量,强调应用性课程的质量,并依据目前市场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专业课程,时刻保证专业课程紧随市场需求,随需应变。通过校外实习和实践活动,学生们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弥补了学生对企业工作生活不熟悉的缺点,增加了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信心。成为大学生直接就业的“绿色直通车道”,真正实现校企的“零距离”对接。为辽沈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专业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创新思维拓展”、“网络工程技术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等特色课程,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开设了“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实践”、“就业市场调研”等特色课外实践课程,初步形成了“课堂+实训”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辽宁省和国家举办的各种创新创业大赛,成功举办了“沈阳化工大学计算机设计大赛”和“沈阳区ACM程序设计竞赛”等多项赛事,还成立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场地支持和服务指导。

三应用型转型发展

在构建基于应用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时,我们以高等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高级应用型计算机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原则,强化理论基础,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从理论知识、技术能力、综合素质等三个层面,引入三级项目来建立课程体系。

(1)按课程模块组织课程体系,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中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设置各模块课程组成与学时比例,使课程体系的宏观结构科学、合理。增大编程语言、算法设计类课程比重,加强编程能力与算法设计能力培养。

(2)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实践内容包括学科基础实践、学科方向实践和学科特色实践三部分,使不同专业方向学生得到与其未来岗位相适应的训练;实践实训任务尽可能提供多个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实践项目,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基础、兴趣来选择实践项目的类型和难度,实现因材施教教学,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

(3)将项目贯穿于专业学习全过程。在基于项目的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一级项目作为主线,二级项目作为支撑,三级项目围绕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对中型应用开发的掌握、运行和调控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工程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按照以上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我们设计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设置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系列、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系列、专业课程系列(含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实践教学环节四个部分构成,专业主干课程为8~12门。通识课实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基础课管用,专业课能用。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系列39学分,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系列70学分左右,专业课程系列40学分左右,实践教学环节40学分左右,四年总学分控制在183学分(不含公共选修课学分和课外活动学分)。课外活动包括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创新设计、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校内外专家学术报告(讲座)及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等。课外活动学分不得低于6.5学分。对在课外活动取得相应成绩而获得的学分可以替换校选修课的学分。

四 小结

基于应用型先进教学理念,从本专业的实际出发,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与应用型工程教育模式相融合,解决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探索,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基于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做中学”的思想,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

\

 
参考文献

[1]饶静.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9(08):80-84.
[2]蒋宗礼.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3]王育坚,马楠,牛选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23):61-65.
[4]李宁宁,卢朝霞,王必琪.基于协同创新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资讯,2018,16(31):159-160.
[5]李石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85-90.
[6]袁继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信息通信,2018(03):286-2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19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