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16 14:00: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我国“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新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探索发展“新工科”。从地方类高校能源与建筑环境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根据未来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结合专业特点,构建具有专业特色和区域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周恒涛,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70):28-29,52.

一 项目的意义

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愈加激烈。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我国我要求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先后形成“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三部曲”。新工科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适应乃至引领未来工程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2]。

由《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18)》可知,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了30%。说明了在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建筑上的表现就是营造更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可知,2012年以来,我国建筑能耗总量增速放缓。这也说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成效显著。这些都要求未来的建筑环境要更健康、舒适、绿色和节能。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是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同时,建筑产业的变革迫在眉睫,以BIM技术、绿色发展、新建筑产业、新能源模式为特点的建筑和能源经济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较强行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河南城建学院能源与建筑环境工程学院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特点分析

(一)历史变革


我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来源于1950年代的原苏联专业设置体系,隶属于土木工程专业大类。1998年,该专业名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2012年,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设设施智能技术和建筑节能技术调整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名称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专业的要求,但是根本上还是属于“建筑设备”的范畴,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仍主要服务于建筑行业。目前,我国有162所高校开设有该专业[3]。

\

 
(二)国外专业建设

在欧洲和日本等暖通空调比较发达的国家,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内容专业覆盖面很广,既有建筑环境设备如暖通、空调、照明及音响等,又有建筑公共设施如供电、通讯、消防、给排水及电梯等。从国外的专业设置可以看出,营造适宜的室内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是专业研究的根本任务;节省能源、保护环境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不断发展的设备新技术、新系统是满足专业目的的有力保证[4]。

(三)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行业(房地产)行业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变为稳定合理发展的新常态。原来的设计体制,监理体制,施工管理体制和物业管理体制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与国际接轨的各类专业认证体制成为新需求。各类技术人员取得认可的行业资质,组成各种职业事务所,开展专业技术服务成为模式。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育的内容从结构到模块必将重新调整。特别要加强相关的产业发展策划,商务运作、团队管理和BIM技术等教学内容,毕业生才能适应由目前服务建筑行业到服务于整个能源应用产业的需求转变。

根据以上分析,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核心任务是由现在的土木工程教育平台,增加机电、能源和技术管理平台内容,专业建设由原来的学科发展决定专业发展,转变成为行业产业需求决定专业发展的新模式,由单纯服务于建筑行业到服务于大能源利用产业。

三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途径及方法

(一)“建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发展新机制


牢固树立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发展的理念。通过认真分析184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供热通风空调技术的发展变化规律,用能源应用产业发展的科学因素、技术因素、工程因素和社会需求来打造雕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建设发展,专业建设导向要由土木学科发展转向以大能源产业的新需求,从重视专业切块分割转向能源应用跨界交叉融合,从服务建筑领域转向整个能源产业应用。目前,该专业所在的能源与建筑环境学院中,另外两个专业为能源与热力工程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初步形成了与办学定位、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大能源的学科体系、专业集群和课程体系。

(二)构建专业教育内容新结构和工程知识新体系

交叉与融合是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着力点[5]。面对新工业革命对工科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新工科教育不仅需重构人才所需核心知识结构,将原有的工程知识、技术知识升级换代,更需注重对新工科人才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并将不同类别的知识进行融合式整合,从而培养新工业革命所需要的、面向未来的新工科人才[6]。因此,该专业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认真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应用,特别是建筑能耗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用绿色建筑、大数据、BIM技术、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提高,用专业之间交叉复合、交叉融合推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发展。将能源应用产业和技术的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炼打造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教材体系,打通“学堂和现场”的断头路,推动知识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促进新工科人才知识结构实现有机融合。

(三)校企合作,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模式

通过建立“中国金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城建学院”供热研究院,“鲜易网络控股有限公司-河南城建学院”协同共建实验室,“中裕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河南城建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等校企工程教育平台,汇聚企业优势人力资源,完善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建设教育、培训、研发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申报了国家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和蜜蜂云筑公司合作,开办了BIM培训班,目前已经培训两期学员,共计50余名。

(四)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工程教育新手段

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强调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紧密结合,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应用型”,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工程理论知识、工程实践知识,还要有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采用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多种新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改革考核和评价方法,将期末卷面考试方式转变为阶段性评价,重点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人才培养过程,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供热工程》、《燃气输配》、《建筑环境学》、《传热学》等一系列应用在线开放课程。整合能源应用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完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两名教师在河南省教学技能大赛中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两名教师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

(五)建设双创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依托学院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了双创空间,建筑面积近4600平米、跨越2个楼层,“四区”格局(即创新意识普及区、模型制作区、产品研发区、产品实验区)的递进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双创空间主要面向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定位于跨学科、跨年级、综合性的创新、创业项目。每年在该双创空间参与创新、创业实训的学生100余人次,涉及节能空调、智能建筑、新能源等多个领域。2014年以来,该专业学生在全国BIM应用技能大赛中荣获国家二等奖,在河南省挑战杯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在河南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在河南省制冷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学生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申报实用新型专利三十余项。空调清洗活动获得河南省暑期社会实践评比三等奖。

四 结语

河南城建学院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为质量为中心,贯穿改革创新,转型提升两条主线,着力塑造应用型、城建类、地方性、国际化四大特色。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构建学科、专业和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从教学改革、实践平台搭建等多个方面着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但就相关制度建设而言,仍有很多工作需要不断改进、提高和完善。

\

 
参考文献

[1]“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0-11.
[2]黄治同.面向“新工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224-225.
[3]王浩宇.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关键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6):120-122.
[4]肖勇泉.深入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暖通空调,2003(3):49-51.
[5]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6]姜晓坤,朱泓,李志义.面向新工业革命的新工科人才素质结构及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13-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18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