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课程是西安财经大学金融专硕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学习相对比较困难,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探讨了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全新教学模式讲解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课程,能有效提高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
本文引用格式:张雪绸.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0):215-216.
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课程是西安财经大学金融专硕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现实性,学生学习相对比较困难,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能有效提高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也被称为结构主义理论,最早是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后经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和维果斯基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丰富和完善了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构成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景”即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协作”与“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1]。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不是教师被动地灌输,而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该理论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教师要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意义建构的引导者。
二 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课程的特点
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这门课程是理论性和现实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对于学生奠定良好的经济理论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学好这门课程,首先就需要了解其的特点,该课程具有的特点如下。
(一)课程理论性强不易理解
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课程是研究单个经济单位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如何实现资源优化及相关经济政策对单个经济单位决策的影响。课程的主要内容大都是抽象的经济理论,而经济理论的成立往往要涉及到许多假设条件,比如完全信息的假设,假定市场上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产品的信息二者知道的一样多,但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生产者了解产品的信息远远多于消费者[2]。这就使经济理论的许多假设条件和现实生活的经济情况往往差距较大,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听讲起来感觉比较枯燥,导致学习兴趣不浓,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图形多容易混淆
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课程中的经济理论不仅可以用语言文字、函数式表达而且还可以通过图表、几何图形来表达,而该课程中图形很多,而且有些章节的图形还非常相似,例如消费者均衡分析的无差异曲线分析与生产者长期均衡分析的等产量曲线分析,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短期均衡和完全垄断市场厂商的二者短期均衡,都是画图分析,十分相似,大多数学生很难准确掌握基本理论的图形,往往把二者就混淆起来。特别是讲到经济政策效果分析时,例如分析政策直接补贴与间接补贴哪个效果好时,在运用图形分析时既有预算线的平行移动又有既有预算线的转动及均衡点的变化等,线条多,图形较为复杂,很多同学理解困难,把二者图形常常会混淆起来。
(三)课程概念及理论多不易牢记
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课程中概念比较多,像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一些概念比较相似,边际转化率等一些概念比较难理解,导致学生要牢固记住这些概念比较难。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课程中的理论多,理论大多都是逻辑思维表达,比较抽象,而我们学校的研究生基础较弱,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学生上课听讲还是比较费力,这就导致学生不易牢记和掌握理论的内容及理论的应用。
由于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课程具有以上的特点,要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树立经济学的思维,这就需要把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改变为互动式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
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这门课程是西安财经大学金融专硕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而这门课程是研一第一学期开设,我们学校研一学生的主要特点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不浓,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建立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提升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能够比较全面的掌握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课程的基本知识及基本理论,能够比较全面了解现实经济的运行,建立起经济学的思维逻辑,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灌输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理论的新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的情景引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被动地灌输,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内容多、图形复杂等特点,要研一的学生能够牢固的掌握好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吸收,这就需要教学内容的情景引入。
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学习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课程知识的真实背景,通过角色模拟、案例教学等方法,精心设计具体生动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换为主动。
2.鼓励学生独立探索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通过设置一种环境,就是让学生在这一环境下,学会如何学习,如何独立探索[3]。即在教师教学内容的情景引入的基础上,让学生收集各方面的材料独立的进行分析,倾听他们分析材料所形成的看法和观点,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学习态度。
3.建立学生团队的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通过建立学生团队的协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展开深入的讨论,进行有效的交流,学生不仅会对自己或小组的讨论情况作出评价,还可以分享到其他同学或小组的讨论成果,这样有助于学生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或小组的讨论成果,有利于学生全面吸收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形成全面、正确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及兴趣。而作为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和推动,启发学生要不断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进一步促进团队学习及团队意识。
4.教学效果的评价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所面临的现实经济问题的过程,而该过程能够直接反映出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及好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师不能作为宣判者,对学生的思考答案不能仅仅以对错作为评判的依据,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在互动的对话中引导并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发现经济问题并及时的解决经济问题,使学生学会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4],最终服务于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庞娟.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岱宗学刊,2010(02):85-86.
[2]王丽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1):118-119.
[3]徐丽,崔燕,林洁梅.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J].对外经贸,2014(02):147-149.
[4]邵金菊.研究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J].轻工科技,2016(12):168-169.
[5]滕秋菊,郭艳,王爱红.建构主义视域下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01):81-8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