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我国正处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初期,目前很多高校通过实践证明“五位一体”培养体系对于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该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借鉴其优势,以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改善我国目前“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不足,更好的实现我国应用型高校教育的转型,完善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五位一体;校企合作;实践应用
本文引用格式:邱胜南,等.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五位一体”培养体系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9,6(70):24-27.
为应对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带来的挑战,世界各国都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美国、德国就已经开始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过几十年不断探索与实践,英美德等国已形成各自独特的培养机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制[1]。而我国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2016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目前各类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位居世界第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跨越“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应用型教育”阶段[3],显然,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我国高校教育依然存在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高校的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二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培养人才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1],因此,加强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而高校教育能否实现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培养创新开放及应用型人才,是21世纪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4]。
一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五位一体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意见》强调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是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等人才培养主体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将生产、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5]。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很多本科院校进行了“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构建的“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固定的模式,各高等院校依据各自特点构建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如衡阳师范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构建了基于“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6]。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Java开发应用能力,实施了“课程设计+短学期实训+学科竞赛+企业培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五位一体的培养体系[7];韶关学院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特征,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地方园区打造点、线、面网状联合体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实训实习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的”的五位一体实践育人平台体系[8]。综上所述,虽然不同学校“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点是通过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双师型人才,加强学生的实验实训,促进校企合作,拓展学生的实践途径,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实现应用导向和实践导向的教育教学,以期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工作岗位,适应社会发展。
二“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实践成果
目前,我国“五位一体”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对于学校,完善了各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我国高校应用型教育转型;对于教师,通过制定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计划,创新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并通过企业短期培训,加强了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对于学生,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让学生在掌握好理论的基础上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其次,校企合作拓展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等活动的途径,学习和比赛相互促进,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学生毕业后能更好更快的适应到工作岗位当中,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中也得到好评。
三“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定位不明确,目标不清晰
很多被列为转型学校行列的普通本科院校盲目追求学校升格,把“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当作一种形式,并未真正落实。结果造成学术研究不如985、211等重点大学,应用人才培养不如职业院校的局面。此外,目前我国很多转型的应用型高校都是从原本的学术研究型转变而来的,原本的教学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二)缺乏政策支撑,校企合作体系不完善,实践效果不理想
我国普通本科院校通过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拓展实践应用,但存在很多学校和企业并未达到深层次的合作问题,大部分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体系的构建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所培养出的学生依然未能很好的适应实践工作。很多企业参与度不高,使一些见习和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并未得到有效的指导,此外,校企合作缺乏更高层面的政策支撑和强有力的经费保障而缺乏稳定性。
(三)实践的硬件设施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现有五位一体的实践形式一般包括各类实验、设计和专业实习等,存在实践的设备更新较慢或内容陈旧的现象,实习基地建设乏力,学生实习时间短等问题。
(四)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性不强
当前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大部分以学术研究为主,理论性强,实践性较弱,对学生实践引导不足,指导不力。
四 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经过长期演进,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培养模式,通过总结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六个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见表1),以期为我国“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启示。
五 讨论及启示
(一)国家层面: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
由表1可以看出,各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如美国政府教育部门牵头,让合作企业和职业院校双方签订公平的校企合作协议,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双赢[9];英国政府积极发挥政策机制的作用,推动企业参与合作,实现资源集聚[13]。日本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实施税收、资金融通等优惠政策,为“产学合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8]。新加坡政府设有专门负责指导职业教育的机构,推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并提供工作岗位以及投入巨额资金支持应用技术[11]。因此,对于我国“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政府可在充分考虑到学校和企业各自诉求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法律及优惠政策,明确企业和学校各自职责与权利,加强校企之间密切合作。
(二)学校层面
1.明确自身定位,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德国对于学校的定位非常的明确,这也是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发展快的重要原因。如德国的综合大学以培养科学后备力量为方向;应用科技大学以培养大量具有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能力的专门人才为方向;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重在发挥个人的创造性[17]。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应该清楚自己的定位,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我国当前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困境。
2.完善培养对象选拔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有限的局限性,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商定培养对象选拔机制,让合格的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在一稳定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短期培训或者实践指导;“走出去”是派遣本校教师到企业去培训学习,了解当今的前沿动向或者向企业提供理论指导,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4.建立有效的督学监管机制,校企密切沟通联系由表1中可以看到美国一般设有“企业联系部”这一机构;日本建立“产学合作”专门机构和中介机构;澳大利亚政府成立由产业或企业支撑的机构或部门;新加坡政府设有专门的负责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机构。这些机构在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合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国可借鉴这些国家设置监督管理学校的部门或者相关机构,加强校企合作联系,促进“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的成功实施,促进我国高校转型。
(三)企业层面:企业积极参与,实现互利双赢
目前,现有的校企合作主要是学校寻求企业合作的主动权,但企业融入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合作内容也只停留在相对肤浅的层面,如项目支持,提供学生实践和企业员工培训。因此,为了提高企业参与深层次合作的积极性,高校应积极完善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21]。如澳大利亚的企业积极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中来,与高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17],在实习期间为学生安排校外导师,负责对学生知识培训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进行测试和评估[20];德国的应用型大学,让企业的高层参与学校的管理,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培养人才并出资在学校建立研究机构[9]。企业的积极参与能为院校培养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从而更好地为企业输送更多急需人才。
(四)学生层面:注重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当今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专业目标不清晰,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从而糊糊涂涂的度过了大学重要的前两年,直到大三大四要实习要毕业了才后悔没学到东西。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工学交替”的模式以及日本的企业访学制度,在学生大一时让学生去企业见习或者实习一段时间,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学专业是做什么的,并引导学生制定一个大学四年的培养计划,对自己的人生早做规划。
参考文献
[1]高敏.英美德高校应用人才培养机制探析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6(15):121-123.
[2]李文杰,余晓平,林青山,等.中澳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差异的思考——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04):18-22.
[3]王日宏,巩玉玺.“五位一体”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7(12):43-46.
[4]席晓燕,张向红.机械基础课程“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198-199.
[5]田玉敏.“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6(11):68-71.
[6]邹建国,言捷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衡阳师范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1):11-12.
[7]陈观林,翁文勇,杨起帆,等.基于需求导向的Java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3(11):66-69.
[8]李寒梅,孙家明.“五位一体”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实践与创新[J].三明学院学报,2015,32(03):11-15.
[9]惠玉,王淼.国外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7(06):77-80.
[10]杨蕾,王诗宇,赵雪莹,等.“互联网+”背景下美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借鉴[J].现代教育论丛,2017(01):92-96.
[11]刘欣.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模式对我国高校转型的启示[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73-76.
[12]杜才平.美国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06):17-21.
[13]仇新明,韩锦标.英国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8(05):71-74.
[14]王辉,张永林,王玉苗.英国精英大学参与现代学徒制现象分析——以罗素集团大学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7,39(07):63-70.
[15]Univ ersities UK.De g ree Apprenticeships:Realising Opportunities[R].London:2017:03.
[16]陶念.美、日、欧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11):160-161.
[17]郁玉环,姬潮心.国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10):76-78.
[18]庞昊,王丽燕.21世纪以来日本“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析——简析对我国的启示[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三等奖论文集[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12.28
[19]李健.TAFE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启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0(03):34-36.
[20]张丽华,卫泽.澳大利亚TAFE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其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5):47-49.
[21]Lei Wang,Study on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ICHESS 2018),vol.320,pp.324,2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