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问题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15 14:10: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核心是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实现劳动力到人力资源的有效转变,减少无效人才供给,提高人才供给质量,使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品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学生;供给侧改革;工匠精神

本文引用格式:胡月媚,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问题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0):287-289.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高职教育也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工匠精神”一词在很多行业都作为高频词出现。“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中国想要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创造大国”,需要将以往大批量产的生产模式转变为精益求精的生产模式,“工匠精神”毋庸置疑是最值得借鉴的精神,高职学生毫无疑问是主要人才支撑。结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分析如何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 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一)顺应国家战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谈如何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提到了工匠精神的培育。由此,“工匠精神”这个词,就在两会期间引发了大家的热议,用工匠精神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建议也引发了共鸣。在新常态经济下,中国“创造大国”的升级之路,就需要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精神进一步明晰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和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作为国家主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肩负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是顺应国家战略,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1-3]

\

 
(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端人才的现实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重要战略内容,而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量。我国虽然货物出口世界第一已经多年,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越来越深,但我国在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一直不高。劳动力成本优势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最大的优势,但目前我国劳动成本等传统优势正在减弱。我国要培育质量、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新优势,从而不断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核心就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换种方式来说就是提高人才质量。由此可以看出,高质量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石,培育工匠精神符合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发展的客观需求。当前高职院校应该以培育工匠精神为目标,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为学生高质量就业,为我国培育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推动供给侧改革顺利进行的强劲动力

我国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并不适应,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中低端产品,高质量原创产品呈现供给不足状态,生产高端、优质、原创产品的企业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支撑。每年大批量的毕业生涌向市场,但是很多企业人才需求还是没办法得到满足,优质人才短缺和缺乏工匠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优化资源配置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目标,进行劳动力要素改革,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适应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由此,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供给侧改革顺利进行的需要。高职院校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使之成为供给侧改革的新动力。

二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脱离具体任务


能力是体现在行动中的,无论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只有在与个体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被具体化,才能有利于行动能力的获取。任何职业能力都是具体的,是和一件任务相关联的。所以,脱离具体任务的职业能力是不存在的。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分析教育问题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反而试图培养学生脱离具体任务的职业能力,误以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普遍的职业适应能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在他们的工作领域,面对具体的工作任务,有出色的职业能力,而不是泛泛而谈职业能力。

(二)忽略学生职业道德培养

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总体情况都不错,但还是不乏有学生理想信念模糊。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学校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上,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对职业道德认知由外在的自我规范转变为内在的自我反省。对职业道德的不重视,导致学生毕业后出现一系列对工作缺乏责任心、频繁跳槽、不遵守劳动纪律等不遵守职业道德的现象。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他们对自己的工作能爱岗敬业、专注。因此,这种只重视技能而忽视职业道德的培养模式,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符。

(三)人才培养缺乏品质塑造

职业品质是从业者的工作灵魂,主要体现在精益求精和创造创新。精益求精要求从业者在做得很好的基础上要求做得更好。创造创新即深入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探索,追求突破和革新,在专注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内涵和外延分析。新时代工匠精神需要具有善于创新的职业品质,能够利用新思维,掌握新技术。在人才培养上,机械式的传承意义不大,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并不是工匠精神所需。高职学生主要通过以实践导向来培养技术技能,培养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进行实践。但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是按照设定程序或者老师讲授的步骤去做,并且在做出大体相当的成果的时候就觉得任务完成,没有加入自己思考,也没有从中总结经验,对操作规范、成果质量等缺乏追求精准和精度的意识,对实践过程的创新缺乏主动性,有悖于工匠精神。

三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知识与任务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培养机制


作为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任务本身就应该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之后,清晰的知道某一职业领域的具体工作任务有哪些。对工作内容的熟悉有粗细之分,大致的了解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细致地、规范地熟知各个环节就不那么容易了,有些人工作了一辈子也难以准确地说清楚自己所在岗位的具体任务是什么。而有良好职业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对工作任务内容的娴熟把握。

当然,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仅仅知道有哪些工作任务是不够的,要掌握完成这些任务的方法,在方法和任务之间建立联系,还要熟知、理解任务之间的联系。因此,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在于他们是否能够在方法和工作任务之间建立联系,是否能够理解任务与任务之间的联系,并且这些联系是否能够随着工作情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

所以,只有在具体工作情境中,引导学生努力构建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应当求助于联系方式的改变,而不是脱离工作任务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1]

(二)营造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活动也发挥着文化育人的作用,学校可以张贴一些关于职业道德的标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职业道德教育无处不在。在教授学生技能知识的同时也可以附带前辈爱岗敬业、专注工作的事例加以熏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对职业道德认识还处于空白期或者理想信念模糊的学生,及时填补相关职业道德知识。

学校可以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一些交流会,邀请相关专业的职场人士,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及时了解该专业的企业需求;专业人员可以从特定的业务需求出发,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更直接,更容易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更具指导意义。

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交流会,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巩固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本身是否具备道德水平,对学生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通过各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树立责任意识,自觉遵守劳动纪律,爱工作,敬职业。[4]

(三)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

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塑造职业品质时,可以把精益求精和创造创新的职业品质内化为人才培养的标准。教师在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杜绝粗心大意,严格要求,适时奖惩;端正心态,注重实践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善于分析和总结,认真反思是否有哪个环节可以做的更好,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引导学生改善流程和工艺,创新方法,追求成果品质,精益求精。[5]

四 结论

2019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一百万,如何培育高职学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力推有效人才供给,对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来说责任重大。“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从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品质三方面着手,大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顺应国家供给侧改革举措。将供给侧改革与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高质量就业,为企业人才需求提供保障,为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

 
参考文献

[1]侯文静.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索[J].智库时代,2019(19):229-230.
[2]张瑜,黄梦菲,李心芯,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视野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探究[J].河北职业教育,2019,3(01):26-29.
[3]马晖,王权.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实践能力提升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31(02):87-88.
[4]于林林.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路径探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40-42.
[5]吴修文.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品质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7,34(02):103-10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1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