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药理学》教学改革中微课教学形式引入之初探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14 16:27: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药理学是高等职业医药院校的专业课程。传统的药理学教学模式存在较多的缺陷,难以满足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具有“短、小、精”等特点。将微课引入传统的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将二者相互补充完善以提高教学效率,这可以成为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以微课引入的形式和环节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加以分析。

关键词:微课;药理学;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白莉,等.《药理学》教学改革中微课教学形式引入之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70):61-62,67.

《药理学》是高等职业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程,是药学与医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药理学》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涉及多门基础医学和药学知识,医学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内容繁复多样且抽象复杂。因此,《药理学》课程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具有灵活的逻辑思维能力。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困难,学习效率低下,缺乏学习的热情和乐趣。如何帮助学生快乐主动地学习《药理学》,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具有“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形式灵活、传播途径多样”等优势和特点,一经推出就在全国的教学工作中大力宣传和推广。在传统的《药理学》教学活动中引入微课教学自然也成为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方向。然而,若将传统的教学形式盲目的全部以微课替代,那么微课由于其录制时长较短、资源容量有限、教学知识内容呈现碎片化的弊端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就药理学教学改革中微课教学的引入形式和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 传统药理学教学方法的反思

传统的《药理学》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在授课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重点和难点知识。而学生则是跟随,被动的接受老师“投喂”来的知识。教学效果的好坏需依赖教师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经验、教学手段以及一定的教育理论。许多青年教师在刚刚进入教学岗位时,往往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效果便打了折扣。

“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经年累月的重复教学,难免流于形式,知识和思维结构固化,不能及时更新前沿性的研究进展,学生即便能够掌握课本的知识,但也会与日后的实际工作脱节。

教师在传统教学活动中一般都处于“唱独角戏”的状态。以“一对多”的形式进行课堂讲授。《药理学》课程理论内容较多,药物名称相似,具体药物的作用机制复杂抽象,对应的临床应用也难以形成系统的记忆。这使得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只能将重点内容讲述一遍,讲解完成后难以让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和学习反馈,且难以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进行前沿药理学知识进展的拓展和补充。课后学生的复习和辅导也难以达到“一对一、点对点”程度,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有学生在课后向我反馈:“老师,这个知识点我在课堂上听得挺明白,但是隔两天再自己看书就看不懂了。”即便采用课堂提问这种传统的反馈方式,也只能覆盖少数同学,大多数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互动性不强,不能形成“教、测、评”完整的教学环路,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再者,从学生的学情特点分析,《药理学》课程的学习需要涉及广泛的医学、药学专业基础知识,如《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通常医学专业的学生基础医学知识扎实,但药学基础知识相对缺乏,而药学专业的学生正好相反。因此,学生想要学好学懂《药理学》,就必须补充知识短板,学习难度较大,畏难情绪严重[1]。在“一对多”的课堂讲授形式下,学生的理解掌握能力也不一致,部分同学只是盲目的跟随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思路,没有来得及进行深入思考,这将直接影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影响学习热情,将主动的快乐学习变成被动的机械枯燥的记忆学习。

\

 
针对以上传统教学活动的缺陷,我们势必寻找教学改革的端口,再运用合适的形式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促进本科教学的进步。

二微课教学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微课(Microlecture)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由美国“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首次提出。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其核心理念就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2]。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具有主题明确、短小精悍、交互性强、使用便捷等优势[3,4]。随着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结合微课的特点,在药理学教学活动中引入微课已成为可能,并且能够弥补传统授课的不足之处。

首先微课的教学形式趣味性强,其图、文、声、形并茂且交互性良好,符合新一代“数字化原住民”接纳信息的习惯。微课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指导学生如何获取有效的学习资源,主动的获取所需知识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5],在此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专注度。

其次,微课的主题内容明确,有利于《药理学》课程中专业性强、抽象难懂内容的阐述。并且微课能够在课前和课后反复观看,这无异于给学生提供了“一对一”的辅导。微课中“微检测”能够让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培养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微课还可以随时在各个移动终端播放观看,学生在后续的执业资格考试时还能继续使用,达到了长期学习的目的。

另外,教师在制作微课中,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知识储备,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微课还能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改变教学思路,便于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因此,将微课引入《药理学》的教学活动,实现教与学了教和学效率双重提高的目的。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三微课教学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微课的优势不容置疑,但值得注意的是,微课由于自身时长的限制,使得微课承载的内容量非常有限,知识呈现碎片化。因此,在《药理学》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不是替代传统的课堂。我们需要将微课作为一种灵活的组件,嵌入到需要的教学环节中,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手段[6]。微课的嵌入形式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课堂实录型微课

课堂实录型微课是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实时录像,授课中需要借助教师的语言表达、多媒体辅助手段(PPT,3D动画等)以及肢体动作等[7]。这种微课形式适用于抽象概念知识的讲解。例如基本概念中“效能与效价”、“耐药性与耐受性”容易混淆,通过课堂实录型微课,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加深理解和记忆。药物作用机制的讲解也适用于此种类型。如毛果芸香碱对眼的调节作用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的作用。若直接用语言表述很难直观演示,而在录课过程中增加动画和视频的演示,则更加形象和直观。

(二)实验型微课

药理学实验课是一门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严谨科研思维,提高实践、创新及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8]。但是传统实验教学中,大型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具有机能实验基础,动手能力并且团队协作能力都比较高,否则实验的成功率极低。而一名指导教师往往一人面对数十学生,教师反复示教,既耗费时间,也不实际,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若在大型综合性实验开始前,先让学生观看实验型微课,反复观看,熟悉实验流程,并且实现“点对点”的指导,既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

(三)推演型微课

推演型微课制作成本较低,一部手机、一块白板、一支笔即可完成。学生在教师带领下,教师一遍推导说明,学生可以同时在旁边演练记忆。这种教学方式现场感较强,非常适用于涉及数学、化学等方程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药物代谢动学章节中,学生需要学习多种药动学参数如半衰期、稳态血药浓度、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生物利用度等计算。传统课堂教学时,部分同学课堂虽然能跟随老师的思路,但是课下遗忘速度快,自学难度高。而推演型微课能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反复观看后能有效巩固难点知识。

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快速发展,微课比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学生,微课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药理学》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药理学》教学改革形式之中,微课也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

 
参考文献

[1]黄金兰,马行,吴登攀.不同形式微课在药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03):73-74.
[2]高思,陈丽.基于学生自制微课的药理学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J].教育观察,2018,7(01):81-8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5]赵慧青,赵小蕾.微课教学的应用发展与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3):86-86.
[6]覃琳,莫玉兰,申志强.微课嵌入式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毛果芸香碱药理作用机制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5):183-184.
[7]王连俊,陈哲.微课的录制形式与结构类型[J].电大理工,2016,(1):38-39.
[8]张喆,李良同,刘哲,等.药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尝试与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9(27):271-2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13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