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我国工程教育对高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湖北医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为例,分析了医学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办学现状,结合新形势下对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了教学改革取得的新进展。
关键词:新工科;医学类院校;制药工程;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王天帅,张莉莉,张艳,等.新工科背景下医学类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现状及改革措施[J].教育现代化,2019,6(67):91-92+126.
近年来,我国制药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制药工业大国。制药工业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担负着为制药行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任。为适应新形势下制药工业人才需求,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起草《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积极推进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全国各高校制药工程办学点根据各自办学特色积极响应,推动制药工程专业改革[1-3]。湖北医药学院是湖北省及鄂、豫、渝、陕毗邻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西医类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于2012年开始办学招生。利用本校医学专业特色教学模式结合工科特点开展制药工程专业建设,体现了医学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办学的优势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本文以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为例,分析了医学院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现状,总结经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针对性的对制药工程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并对教学改革取得的新进展进行论述。
一 医学类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办学现状
我国制药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制药工程专业办学时间短,教学基础较为薄弱,实践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全国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有两百多家,包括理工、医药、农林、师范等各类院校,而且大多数是在原有化工、药学、生物科学等专业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教学模式源于相关专业,每个学校根据相关优势学科专业特点制定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4]。
制药工程专业是集化学、生物学、药学(中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类专业,要求设置制药工程专业的学校应该具备一定的药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基础,同时也需要有较强的工科办学背景,但是很明显,医学类院校不能同时达到这两个要求。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相关学科及药学属于重点学科,学校在学科建设以及学生培养等方面软硬件条件比较完善,但是工程学在医学院校中属于弱势学科。以湖北医药学院为例,该校制药工程专业是在药学专业基础上开设工科专业,也是湖北医药学院唯一的工科专业,药学、中药学、化学及生物学学科师资以及软硬件条件设施完备,学科背景较强,但是工科专业师资和办学硬件条件在该专业办学初期是制约制药工程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医学类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办学存在的共同特点是医学、药学属性强,工科属性不强。医学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办学工科属性不强主要体现由以下几方面原因:①工科专业在医学院校中所占的位置不同,医学院校重点发展医学,虽然支持多学科发展,但是工科专业师资以及教学资源配置属于硬伤。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制药工程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医学院校医科教学资源丰富,工科实践教学资源不足。虽然可借用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教学资源,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可充分利用医院制剂室、药学部及其他相关的医技科等资源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药品在医院使用及制备的认识,但是缺点是医学院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学生接受医院实践后,又受到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就业观改变,毕业后就业只找医院相关的工作职位,而医院很少提供制药工程专业的工作岗位,这是导致医学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5]。另外,在医院实践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制药企业中药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内容。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也导致学生动手少,工程实践能力差,相比理工科类院校的毕业生在制药工业领域就业不占优势。③教学师资匮乏和缺乏工程实践教师,我国制药工程专业办学晚,制药工程专业高层次学历人才相对较少。特别是地方高校引进工科专业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即使一些高校大力引进高学历人才,但这些都是在高等学校以及研究院所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担任教师,没有企业实际生产经验,而制药工程专业重在实践,很多实践经验是在理论教学中不能体现的,没有实践经验就不能培养出制药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工科人才。④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工科学科建设经验,所以医学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在办学初期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安排主要借鉴本校其他学科以及其他高校学科建设模式,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安排不符合工科专业要求。实验课程不能跟上理论教学,综合运用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⑤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貌合神离”。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学科,实践课程设置延后导致理论学习后不能及时实验巩固。即使调整课程设置使验证性的实验教学跟上理论教学,理论和实验依然是“貌合神离”。
虽然医学类院校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亦有其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①医学类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借鉴医学专业好的教学模式可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医学院校培养的制药工程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基础理论,毕业生比较受医疗机构特别是医疗设备企业欢迎;②教学模式新颖度高。制药工程工科专业本身属于交叉学科,学习学科门类多,并且众多工科课程都属于枯燥无味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制药工程专业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新颖的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工科教学枯燥无味、学生没兴趣的状态。医学院校医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并且医学也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工科教学可以借鉴医学教学中众多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针对以上现状采取的措施
为适应新形势下制药工业人才需求,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湖北医药学院积极分析医学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推动制药工程专业改革。
1.搭建制药工程实践教学平台。为了满足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我校充分挖掘和建设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有5个化工原理实验室、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实验室,制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建有包含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和安瓿剂五个剂型的制药工程实训中心,开展校企合作现有制药企业实践基地xx家,充分利用附属医院。能够满足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做到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三大结合: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验教学与数字信息化相结合,实验教学与药厂、医院实践相结合。
2.在师资方面引进有实践生产经验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同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际经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开展校企合作,让制药企业中的产业教授到校讲学。
3.实施课程整合,课程设置合理化。原有课程设置对于医学基础和药学基础开设的课程较多,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删减和整合部分基础课程,将相近学科进行横向整合,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对于部分课程选取与该专业联系紧密的章节作为教学重点,实验课程进行优化,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实验进行整合优化。分析化学、药物分析、波普解析几门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并且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工科专业课程参照制药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增加部分专业课程。使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医学基础课程、药学基础课程和工科专业课程比例适中。
4.多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PBL教学、BOPPPS教学设计、雨课堂、微助教、学习通、BTC教学、微课、慕课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改变工科教学枯燥无味、难学难懂的教学状态。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容易的掌握难点和重点内容。同时采用新型理论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同时进行,学习理论的同时进行验证,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5.新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各种实践综合能力,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貌合神离”的缺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我校充分利用制药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实训教学中心以及与校外制药企业建立的实习基地,开展制药工程专业的创新性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理论、实践教学的单一性,合理的将基础实验、虚拟仿真、校内实训、校外见习、校外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手段与理论教学搭配,在先理论后实验验证性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拓展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探索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组合的新型模式,建立①先理论再实验后验证的教学模式;②边理论边实验的同步教学模式;③先模拟再理论+实训同时进行后验证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把理论课程学习搬到实验室和实训中心,把实践教学搬进理论课堂等多种方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同步。丰富新型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新颖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实践的兴趣,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结语
不同类型的学校开办制药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不同,优势亦不同,新工科背景下对高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找准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模式,才能顺应高质量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加优秀、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工程专业人才。医学类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办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工科属性不强,针对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湖北医药学院积极探索解决办法,从教学资源配备,教学师资引进,课程整合优化,教学模式改革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同时充分发挥医学类院校的优势,探索适合医学类院校培养制药工程专业高质量人才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波,冯辉,韩伟力,等.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2):20-28.
[2]袁婷,郄海霞,王世斌.“拥抱新工业革命的新工科教育”国际研讨会暨天津大学首届国际新工科教育研讨会会议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24-28.
[3]姜晓坤,朱泓,李志义.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2):17-24.
[4]王天帅,张莉莉,张艳,等.新工科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12):39-40+56.
[5]邱婧然,赵永恒,邓雪华.医学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建设浅见[J].广州化工,2016,44(11):222-2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