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电动力学是物理专业的四大力学之一,它主要研究电磁场的基本特性、运动定律以及电磁场和带电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但目前对电动力学这门课程的考核形式单一,考试内容僵化。本文提出了电动力学过程考核的重要,探索了过程考核的方式、方法,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
关键词:电动力学;考核改革;教学方式
本文引用格式:李钊.关于《电动力学》课程考核改革的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9):54-55.
《电动力学》是高校理工科物理学专业的重要必选课四大力学之一,考试在理论物理教学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教学改革应当以考试改革为核心切入点。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各个高校的电动力学课程评价方式相对简单,大多数以学期末期终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多半是考勤和作业。这样的评价体系功能只是关注学生的纸面上成绩,无法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更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各项能力。
一 电动力学课程考核现状
(一)考察形式相对单一
现目前为止,各个高校对于《电动力学》的考核方式多限于学期结束前闭卷的一次性期末笔试考试成绩,部分高校也正在尝试开卷考试,极少数高校的考查方式采取写论文的形式。学生课程最终成绩的占比,一次性期末笔试成绩约为70-80%,平时成绩约为20-30%。平时成绩由考勤和作业组成,所以评价体系基本上是以期末笔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将笔试结果即卷面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以写论文形式考核的问题在于:一是评分标准难以十分精确,成绩受任课教师情绪影响较大;二是较为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抄袭网络资源的情况较为普遍,且任课教师无法一一核查所有论文的原创性,纵容了抄袭的不良学风,此外论文形式的考核不利于电动力学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的学习与应用。所以,要建立全面公平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单一的考核方式或写论文等形式都无法满足,考试考查手段改革势在必行,应当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采取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
(二)考核内容僵化
《电动力学》课程考查的内容大多数为题库里和教材课件上的内容,都是经典但是陈旧的题目,考试题型共性太强,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便可通过考试,而很难发挥和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是考试成绩高分的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其中,《电动力学》教学考核的平时成绩主要是是出勤和作业情况,这种过程性考核多半拘于形式化,其考核效果微乎其微。
二 电动力学考核改革的思路及内容
任何形式的考核都是手段,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全面的应用型人才,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考核机制,以便于促进高校培养人才的改革。本着以上原则,改革思路应当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考核形式的多样化;②考核内容的应用化;③考核过程的科学性及公平性、透明化。
(一)过程性考核
《电动力学》每周4学时,16周授课结束,共64学时。实行全过程考核,过程考核贯穿整个课程,考核内容除了包含学生出勤和作业情况等,还应当包括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实际操作能力等的考核。
过程性考核中,课堂出勤和作业完成情况的考核是必须保障的。首先,《电动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缺勤一次,可能会导致整个后续学习无法正常进行,问题积累多了,学生就会破罐子破摔,因此必须抓学生出勤。由于《电动力学》课时紧张,不能每次都点名,因此,我们将把同学分成小组,按小组就坐,按小组考勤,组长负责记录和督促出勤。其次,就是课后作业问题,很多学生会出现老师讲能明白,自己处理问题就无从下手的问题,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听得多看得多,自己动手做题少,因此课后习题的高质量完成,对学生真正消化所学内容和利用所学来解决问题大有裨益。我们根据学生的情况,布置课后作业,进行分类管理。即一部分基础性典型题目是每个同学必须完成的,这种作业不能提前给学生答案,必须独立按时完成,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逐一讲解;还有一部分题目,预先给学生参考答案,这部分作业属于选修作业,主要对学有余力的基础好的同学展开,有利于扩充学生知识面,进行“拔高”学习。
单纯的考勤和作业考核,作为一种半强制性激励措施,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能动性。考评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应用物理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过程考核环节,针对培养应用人才的考核目标,我们还将采取如下方式。
简单的出勤和课后作业考核作为一种半强制性激励,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主动性。考核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以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在过程评估过程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考核目标。
首先,根据传统的概念和公式,将时代发展的要素和应用内容纳入评估内容,并纳入一些科学研究方法。这对教师加强课程建设有积极促进作用,需要建立丰富的、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课程实践成果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分组报告或讨论几分钟,并自由呈现与电动力学相关的最新研究内容或技术创新,或者定期上交学习心得,小的专业论文,让学生自己思考,尽量将课程内容与应用结合。这作为一种考核形式,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并与学科的发展保持同步。
其次,进行课堂测试改革。测验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来监督和督促学生在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都要认真对待,而不是投机,要一步一步地学习。非常适合《电动力学》课程的学习性质,是避免学生为应付最终的考试临时抱佛脚的好方法。但是,由于《电动力学》课堂学生比较多,教师只有一位,在没法保证严格监考的情况下,随堂测试就无法避免抄袭现象,造成最后成绩评价的不公正性。周边每个同学的随堂测验内容难度、题型都相近,但是题目不同,避免抄袭。由于我们采取分组就坐,整个随堂测试的纪律组长要负责,组内同学和组与组之间互相监督,任课老师整体把控。
(二)一次性考试形式
对于电动力学等基础课程,熟练地掌握基本理论和概念是非常必须的。概念和公式是电动力学课程的基石,基本技能的积累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所以,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显得尤为重要。电动力学的学习一定要伴随艰苦的理论修习和深层次的逻辑素养的培养。因此,一次性的期末测试是《电动力学》考核的核心所在和必要手段。
最终考核的试卷建议不能受到试验库和教材的共同问题的制约。命题应将最新的要求和结果引入试题。命题的质量反映了任课老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测试的级别也反应了老师的水平。根据这一命题,教师要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命题的重点应该是确定学生是否真正完成了学习任务并掌握了相关的课程知识,以及对课程知识的理解程度。最终考核从命题到答案公式,从监考到评分,我们必须始终确保命题和考试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公平性。
(三)成绩组成
电动力学这门课程的考核采用最终考试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最终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课堂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课堂考勤和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10%,参加课堂,写学习经验或小论文评估占总成绩的20%。评估的最终结果,过程评估中学生的相互评估以及任课老师对各环节的评估结合起来决定学生的总分。
三 电动力学考核改革的预期目标
通过多元考核渠道,根据考核过程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需求,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适应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成为教与学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考评内容的应用化,根据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重构《电动力学》课程新的教学方法,建立一个由基础到综合、由理论到实践、由观察到操作等循序渐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既要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又要实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科学公平公开的评价考核体制构建一个良好的保障和支撑,维护《电动力学》较高的教学水平,保持良好的考风和学风。
参考文献
[1]陈桂波,卢俊,李金华.在“电动力学”课程中引入创新训练教学模式的初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76-77.
[2]郭硕鸿,等.电动力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3]刘倩,等.基于主动学习法的《电磁学与电动力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物理通报,2018,(9):11-13.
[4]余红丽.基于过程性评价的药学类专业课程考核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6(31):69-71.
[5]孙立山,姚丽亚,魏中华.面向本科班级学习能力提升的课程改革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6(31):77-78.
[6]沙鑫美,王卓君.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课程改革的基本路[J].教育现代化,2016,6(33):73-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