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对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对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伴随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与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意识到传统模式下数学教学的弊端和问题,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学能力;教学优化
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运用
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让小学生独立完成数学知识的探索,针对学习内容制订完整的学习计划表,管束自己的行为,对自身数学学习成果进行自主测评。其主要的学习表现是:在课前进行预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课后主动拓展知识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数学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学习模式要比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明显,使得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二)增强学生战胜数学学习难题的自信
自主学习模式属于现代学习方式的一种,跟传统的学习模式不同,能够让学生自信地认为“我能行”。众所周知,除了那些特殊的因素之外,其实每一个学生潜在的数学学习能力都相差不多,也都想通过自学提高数学成绩,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因为高年级段的小学生已经开始具备自学能力,所以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机会,能够让学生迎难而上,挑战一个又一个难题,获取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索
(一)以循序渐进为前提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自学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升,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尚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和探索。首先,要让学生养成勤于反思、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不可敷衍了事。除此之外,还应该为学生讲授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找出学习当中的重要环节和步骤,了解自己解决问题时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在讲述知识时,无论教学内容是简单的公式还是复杂的性质等,都不能直接将知识点传递给学生,而应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学习当中积累学习方法和操作经验,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教师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中寻找可供计算的问题,让学生更快地了解乘法公式,之后通过移动小数点,找出其中的变换规律,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小数的乘法转化成整数的乘法。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在遇到问题时就会主动结合生活实际,不断探索,最终解决问题。
(二)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需要注重教师的启发指导作用。苏格拉底曾经提出,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和帮助,也就是帮助学生自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换句话说,教师的功能并不是表现在知识的传播上,主要是在知识的引导上。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产婆术”,这是启发指导教学可以参考的方法。教师可以参照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上提出的相关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按照学生原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结合现在的知识经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启发教学,并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针对问题去探索,并能够相互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些方式掌握数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收获一些数学活动的技巧。在数学的知识体系当中,一个内容不一定只包含着一种思想,每一种思想都可能分布于不同的知识点当中,这也正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也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例如,学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复习的时候引导学生回想面积的含义,计算出不同图形的面积,让学生思考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学生的问题转化思想。
(三)强化课堂合作学习
如前文所述,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推动力。但是一味强调学生思考也会让学生陷入僵局,所以教师在引导的时候可以把侧重点放在学生合作与交流方面。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交流的方式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特别是一些分析思路较深的问题,学生之间思维的沟通更有利于解答问题。预习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应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如此可以提高学生小组交流合作的效率。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利用小组的互相讨论,观察认识上的不同,对不同的部分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之间意见的交流可以让一些学生意识到自己见解的不同之处,并进行更加深刻的探讨。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在学生讨论和分析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合作,这样才能够让他们相互帮助和相互促进,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四)强调自我评价的作用
自我评价是与他人评价相对应的常见评价方式。小学生应当结合课程的学习目标要求,对学习内容的重点部分进行整理,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和自己学习当中的薄弱部分,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向教师反馈学习内容,根据自身的评价对学习目标进行反思,不断改善学习行为方式,强化学习。自我评价还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激励,便于学生意识到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当发现自主学习成效之后,能够从精神上得到鼓励,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结合教学目标来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数学教师通过交流查看学生的自我评价实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明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看还有哪些学生没有达到教学要求等,这样能够为下一步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积极性
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直接影响了课堂的走向、内容和形式,在教学活动当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之前应该首先确定与自己情况相符合的学习目标,制订学习的进度,实施具体的学习计划,这些都是自主学习行为的特征。在实际情况中,数学学习的目标大多数都是由教师起绝对的主导与决定作用,学生很少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教育目标的制订当中。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多数教师认为教学目标的制订权在自己手中,忽视了学生的知情权,认为学生不可能了解教学目标,致使最终所制订的成果目标脱离实际,浪费教学时间。这其实也有一定的现实性,大多数学生确实对教学目标的制订不很了解,特别是小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关注较少,动手动脑能力也相对较弱,教学目标的制订效率可能会很低。
但是,如果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正确得当,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来制订教学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之前学习的三角形、长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内容作为基础,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的课题,联想到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思考和推理。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在学习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是什么”“能不能用公式正确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问题,甚至会问到“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研究和比较,一定能形成空间观念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恰巧这些问题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把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一一展示出来,并给学生解答问题。利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地了解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和自身需要达到的学习程度,而且还能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围绕着教学目标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之中,提高了课堂效率。
(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写道:“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应引导和教会学生在提出问题、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分析问题等方面得到发展。”学生进行反思的行为其实是针对教师所提出的结论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丰富,是形成创造性学习的重要部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这种偏差会对学生数学的学习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那么,应该怎样减少和克服这种偏差的出现呢?教师设计一些矛盾点是阻止偏差出现的有效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忘记一些成功的学习经验,反而会记住那些失败的教训和经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遇到那些常见易犯的错误时,一定会多次向学生强调和反复讲解,但是还会有一些学生依旧犯错,不能彻底更正错误。这时,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设置学习当中的矛盾点,也就是“陷阱”,让学生进入矛盾的情境当中,自主地对自己的认知行为进行质疑和反思,从自身错误的做法当中吸取教训,找出原因,改正错误。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盲区和错误之处,还能减少教师的教学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巩固知识学习。
总之,小学数学在我国教育体系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国家积极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多项能力发展,小学数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教师应通过转变观念,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等方式,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自学行为,制订具体的策略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创新,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目标,为我国社会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龚治珍.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2015(10).
[2]朱婷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教书育人,2017(9).
[3]韩鸿蓉.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6(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