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产业融合逐渐成为时代发展中的趋势,其引导着人才培养的方向,作为才人输出的高校必须以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识应对社会的需求,采取积极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明确的才培养目标,搭建校企互动平台,时时更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不断推行新的考核制度,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对口并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
本文引用格式:王幼奇,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8):14-15,35.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alents in"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ANG You-qi1,2,BAO Wei-bin1,2,BAI Yi-ru 1,2
(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China;2.Arid area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Joint Laboratory yinchuan,China)
Abstract:Industrial integr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It guides the direc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at export as talents must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society with the awareness of innovative talents,adopt an active and effec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l,and establish clear talents.Cultivate goals,build a school-enterprise interactive platform,update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curriculum content from time to time,and constantly implement a new assessment system to enable the cultivated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and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Innovative talents
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从事环境检测、环境评估及环境治理的环保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环保事业虽然对于人才的需要量大,但是要求专业对口、掌握一定的技术及较高的综合素质[1]。目前大多数企业出现用工难等问题,其根源在于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未能将理论知识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在订单合作模式、教学见习模式及顶岗实习模式上[2]。因此,仅仅局限于表面上的融合,不能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使彼此之间信息的流通阻塞,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的与企业向衔接。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我党未来发展教育事业的优先目标[3,4],这也意味着如何培养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及服务社会发展的人才是目前高校需应对的问题。作为高校不仅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确定培养的方向、搭建社会互动平台、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5]。
鉴于此,本文以宁大环境科学专业为研究对象,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搭建社会互动平台、校企合作组织体制、运行机制、企业参加专业教学内容等内容出发,探讨了如何实现环境科学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环境科学专业现状
环境科学专业现有宁夏(中阿)旱区资源评价与环境调控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中阿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拥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TOC、室内残留有害物监测仪、公共场所监测系统、环境监测气象仪、原子吸收光度计、ICP-AES等大型仪器200余台套。能够较好的完成本专业的实践实验教学工作。
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控制及区域生态环境规划评价方面。在环境污染控制方面,主要集中于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农田退水等污水污染与控制以及土壤污染与修复等方面。在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与评价领域,主要开展区域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地方发展的需要开展各类环境规划,协助相关部门开展环境管理的探讨和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主要以传统的满堂灌为主,其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上述的基础条件设施看,现有的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全体学生全面的发展,此外也缺少通过校企结合模式培养人才的渠道。
二 环境科学专业才培养目标定位
环境科学专业重点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环境保护相关企事业单位、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等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管理、教学乃至科研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实在区域发展对多样化、多学科、多层次的人才需要,以及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等而导致的教育培养方式的不同,积极探索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想结合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6]。
总之,本专业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力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性教学,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验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创新型环境保护专业人才,为各类环境保护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级理论研究机构提供优秀的管理、咨询及研究人才。
三 搭建校企互动平台
作为社会人才输出的基地,高校在培养专业性、技术性、创新性人才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其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然而,有效的保持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依赖与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密切联系最有效的方式搭建校企互动的平台。因此根据当地企业与环境科学联系紧密程度,建立了石嘴山市环境监测站、银川市环保局、银川市荣洁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有限公司、西安创业水务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水厂、西安西郊热电厂等6个实习基地。并且与宁夏中科精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宁夏智诚安环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宁夏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搭建的校企互动平台,向公众展示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适合社会的能力。
四 更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根据环境科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开始以包括必修与选修为主的系列化创新创业课程;同时在必修与选修课之外的第二课堂中也设置相关的环境知识系列化创新创业课程。一方面根据环科科学专业所具备的实验基础条件、实验场地、实训基地等平台,实现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在此条件下,把握不同企业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严格依据当前企业、社会的要求来培养实用性、技术性、理论性等创新人才。另一方面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方格、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采用等方面应考虑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强调学生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分向培养、完善弹性学制及分层教学等[7]。树立学生的学习与实践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围墙之内的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走出校门,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社会生产中,密切自己与社会、企业及学校之间的联系,为毕业后很快与社会相衔接做好铺垫,这也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所在。
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要注重学科的专业性知识,而且需要将学生的课外活动、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及职业理念培训等相结合,促使形成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目标的才人培养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就业创新计划、专业技能创新计划、合作交流竞赛计划、综合素质提升计划等,其每个创新计划又由不同的活动计划构成[8]。因此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跟从根本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 推行新的考核制度
目前学生的考核方式以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为主,忽视了全方位的评价学生,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发展的人和全面的人看待。因此在考试评价的过程中要将形成性评价、相对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评价方式相统一,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了评价学生。建立以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过程中合作能力为基础的考核内容,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以分数的高度论学生的好坏,考核中加入综合学生素质、职业素养等的考核。以达到激发学生
创业的热情、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裕先,宋乃庆.校企合作构建“企业课堂”[J].中国高等教育,2016(11):52-53..
[2]傅俊,刘繁荣.高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项目向现代学徒制转型的障碍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1):81-85.
[3]张智辉,韩志孝.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52-54.
[4]杨善江.“产教融合”的院校、企业、政府角色新探——基于“三重螺旋”理论框架[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117-119.
[5]秦红.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91-94.
[6]姜晓萍.一流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两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8(1):41-42.
[7]张晓芬,史宪睿.“内外协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8(3):47-51.
[8]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