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主要以浅析研究性学习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尝试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高职数学教学现状,从积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协作沟通能力、研究性学习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升研究性学习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率,为学生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做铺垫。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职;数学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王国安.浅析研究性学习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尝试[J].教育现代化,2019,6(66):188-189.
研究性学习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高职数学教学中,不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提升高职数学教学水平具有积极作用。为此,高职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需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其存在的实效性全面发挥出来,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及效率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学生数学素养上升到新高度,以期在繁杂多变的人才市场中站稳脚跟。本文主要针对研究性学习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尝试进行分析,详细如下。
一 研究性学习有关分析
(一)内涵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以优化问题、学生合作学习为主,创设研究情境,利用所学知识,多渠道获得知识,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由著名学者杜威提出。近些年,我国加大了对研究性学习分析与实践。著名教授周光礼评述研究性学习时提出,研究性学习主要分为三方面,有教学观、知识观、课程观。立足于知识观,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改变知识观,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这样学生才能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成主动学习的状态,不再单一的重复,而投入更多的个人兴趣去研究,在同知识的对话中累积新内容,获得新的理解。立足于课程观,研究性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该种课程观主要以过程为主,把课程同教育情境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营造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推动学生创造性发展。立足于教学观,研究性学习同注入式教学刚好相反,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获取的活动中,指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另外,教师需要把知识获取同思想熏陶有效融合起来。让学生学习知识、形成经验。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创新力。
(二)基本模式
实际上,研究性学习包含两种基本模式:第一,问题研究模式。其最早出现有苏联学者提出。此模式流程包含营造趣味十足的问题情境,提供资料并收集,利用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手段,得出相应的结论,采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第二,自主研究模式。其实是学生在教师的良好帮助下,自行解决问题。主要流程是进一步确定研究课题,建构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书写研究报告、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二研究性学习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能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高职院校是向现代社会输送优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组织。高技能指的是不但要具备丰富的操作经验与坚实的专业基础,还需利用所累积的知识解决生产操作中具体问题的能力。而当前广泛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所提倡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立足于学生,基于解决问题为目标,自行收集信息并进行有效整理,从而把具体问题完全优化,这能够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
通过以上阐述能够发现,研究性学习满足高职院校学生智力特点与基础能力。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较繁杂,不但有高职单招,高中毕业生,还有中职毕业生等,这些学生基础水平良莠不齐,且学习水平及能力相差巨大,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较差。数学基础薄弱,欠缺学习热情,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一些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但是这些学生不但思维较活跃,而且性格较活泼,愿意参加到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十分愿意展现自己,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肯定。研究性学习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还能帮助学生在研究中累积大量新知识。这不单单可以解决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大大提升了教学水平,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创新力以及研究精神。
三 研究性学习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尝试
(一)积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
研究性学习旨在转变传统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讲知识的情况,在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索、分析、判断知识,提升其实践水平及创新精神,也就是基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主培养学生科研意识。这给教师提出了很多新要求:①确定教学目标,即所学内容以优化专业问题为目标。由于学生之前对数学的认识不充分,没有意识到数学知识学习是为解决实际问题。实际上,大学是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主要场所,需要教师给予高度重视。②要求在教学中合理营造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些趣味十足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行探索未知。这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在营造问题情境时找出问题并采用对应的方法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③在教学评价中采用过程评价,评价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使用所学知识怎样优化问题。如此,学生既能产生问题提出、分析、优化的思维方式,还能构建科学的研究意识。
(二)大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包含很多方面,其中比较常见的是阅读理解能力、科研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具体如下。
第一,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每展开一个新课题都需要指导学生阅读,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根本条件。只有通过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刺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信息的记忆才能更加深刻。学生只有通过自主研究,才会分析、综合所学内容。也只有通过不断阅读,才会找出问题、提出问题、优化问题。为此,教师需有效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使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实际上,学生的科研能力主要体现在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等。教师需着重转变学生固有的思维方式,大力培养学生探索积极性与提问意识,及信息收集与整理技能。比如,通过小论文的方式让学生书写一些具有总结性内容,提升学生书面表达技巧;利用数学建模的方式让学生尝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再应用所学知识进行优化,对加强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力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增强学生的协作沟通能力。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科学研究为一项群体活动。基于此,研究性学习比较注重协作与沟通。在科研模式内,把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明确分工,采集并整理研究报告。当学生的意见出现不统一时,切勿应用严厉批评的方式而是要应用提问的方式,让其在解释研究成果的同时,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检查,进而改正结果,另外对研究过程进行更充分的考虑,由此意识到合理研究的重要性。
(三)研究性学习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
数学知识较抽象,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乏味、枯燥的情绪。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展示直观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比如,在教授关于几个图形知识时,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让学生对这个几何知识有一个全面认识,进而帮助其解决相关问题。此外,还能运用互联网为学生布设研究性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有助于加强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优化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分析,新时期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生未来学习及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教师需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其既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此,教师需给予研究性学习高度重视,通过利用多种手段,如积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沟通能力、研究性学习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将其自身存在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给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雪萍,杨庆生,马燕,雷佳宾.小组研究性学习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认识[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5,24(04):81-84.
[2]高洪伟,赵彬.研究性学习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76-177.
[3]邢婷文,刘姣.小组合作学习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函数图形的描绘”为实验案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4):53-55.
[4]史春花.高中数学研究学习--苏教版高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和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6):61.
[5]龚雪,于红红.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9(03):7-9+22.
[6]杨俊灼.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和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6(15):143-1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