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略论意象和意境之间关系 ——以散曲创作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23 14:14: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散曲,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元人创作散曲尤重视创作中的意象和意境之关系。散曲中的意象与意境是两个相关的不同范畴,彼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意象是手段和材料,意境是虚化了的艺术氛围,是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散曲创作是一个正确把握好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

关键词:意象;意境;元曲

本文引用格式:郑洁.略论意象和意境之间关系——以散曲创作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6):291-292.

一 创作要重视意象和意境关系

散曲,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兴盛,和唐诗、宋词鼎足而立,同为一代之文学,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相比唐诗宋词,元人创作散曲尤为重视创作中意象和意境辩证关系的处理。

意象和意境是曲家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典诗词曲和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掌握的两个重点和难点。

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这个考点其实就是对传统诗词曲中出现的“意象”把握问题,因为只有对“折柳”这一意象正确的理解,才能和诗人产生共鸣,一起进入“何人不起故园情”意境。

“折柳”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一首散曲作品的成功创作,是作者的一个审美体验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形象思维运动,离不开对意象和意境关系的艺术处理,始终都要思索、体验如何通过对具体的感性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力求使之达到“情景交融”,引起读者共鸣[1,2]。

冈察洛夫曾这样描述他自己在创作中头脑里的形象运动[3]:“……创作仍在脑子里进行着,人物就不让我安宁,总是纠缠不休,做出各种姿态,我听得见他们谈话的片段——愿上帝宽恕,我常常感到,这都不是我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是在我周围的空间活动着的,我要做的只是观察和思索而已。”

这样的描述实际上就是指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如何处理好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

 
二 意象和意境的辩证关系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相关的不同范畴,彼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4]。

(一)区别:第一,意象是指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用以传达作者的情感,寄寓作者思想艺术的形象。是物象和主观感情的组合。意指客观景物,象是人的思想感情。即诗中的景、物、人,比如“愁云黯淡”、“无情水”。

意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5,6]。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作者选取了“缺月”、“幽人”、“孤鸿”、“寒枝”等多个意象来表达一种怅惘心境。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意境,则是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组合,传递出一种伤别情怀。

相比诗词,散曲对于意象的运用,往往是大面积的铺陈。

如白朴:[越调·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此曲几乎从头到尾都是意象的罗列:“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些意象的组合,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在烟霞朦胧之中,传达出一种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

第二,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是意象综合起来所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

散曲的美在于意境,但它是一种艺术加工的“造境”。曲中的境界不是实境而是意境,不是简单摹仿自然而是升华为包容创作者情意的艺术境界,是艺术化的意境。

比如元人白朴的[双调·驻马听]《吹》:裂石穿云,玉管且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这首小令选取了“裂石、穿云、玉管、霜天、沙漠、梅花、黄昏雪。江楼月。”等众多意象,但却进行了艺术加工,通过“造境”,展示出曲中的意境。在造境中,实境直接注入了作者的情思,即“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意境常见的概念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繁华热闹”等。

第三,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从内容上看,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意象与意境分别属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意象诉诸人的视听等感官,意境则直接诉诸人的心灵。意象是关于美的本体形态的指称,意境是意象的境界。主体通过意象建构的独立自主的世界,由单个意象及其背景或意象群及其背景在主体的心灵中所呈现的整体效果,就是意境。

(二)联系:由象生境,意在境中,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联系,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意象通过具体可感的“象”得以呈现,经由主体的超感性体悟在心中成就意境。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亦如王夫之所说,是“有形发未形,无形君有形。”是有形的意象生发出无形的意境,无形的意境是依赖有形的意象而存在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就能对这种关系加深理解: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从意象和意境关系的角度看,此曲选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12个不同意象,营造了一种冷落暗淡又清新幽静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意象是手段和材料,意境是虚化了的艺术氛围,是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三 如何把握好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古人对诗歌创作,历来主张情景交炼,也就是“情景交融”说。宋人张炎在《词源》中说:“秦少游《八六子》云;……离情当如此作;全在情景交炼;得言外意。”张炎的“情景交炼”,就是说在创作中要准确把握好意象和意境的辩证关系,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首先,“材料是文学创作活动的第一成因”。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是创作的基础,为营造意境打下基础,否则很容易造成流水账的平铺直叙,缺少艺术美。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一味地堆砌大话、空话、老干体式的豪言壮语,思想汇报、标语口号、“大批判、齐颂扬”之类,都与好作品无缘。

其次,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一首散曲美不美,有无意蕴,有没有艺术感染力,最终是通过意境体现出来的。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意象让人从旁观赏,意境却让人神游其中。中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花开,寓意希望、青春、人生灿烂;花落则暗含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等。

所以在创作时,要考虑作品营造的是凄婉、悲愤意境还是清丽、雄壮的意境,要了解意象的指向来营造意境。

综上所述,散曲创作的过程是一个把握好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要“因景生情”、“由景入情”、“即景会心”。如《诗经·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是象征,抒发了一个历尽沧桑的征人无限悲苦的心情,诗句并无一处写悲苦,却处处笼罩着悲苦,这就是作品的最高境界。

\

 
参考文献

[1]陶文鹏.意象与意境关系之我见[J].文学评论,1991(5):57-63.
[2]周启付.谈鉴赏辞典与《元曲鉴赏辞典》[J].辞书研究,1989(6):113-123.
[3]李修生.曲学研究的新进展——《元曲鉴赏辞典》及《明清散曲鉴赏辞典》序言[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6-18.
[4]朱晓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观的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46-156.
[5]贾颜冰,申一辰.论情景交融说与主客观统一的一致性--以具体诗词为例浅析美的本质在古典文学中的体现[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8):5-6.
[6]肖鹰.被误解的王国维“境界”说——论《人间词话》的思想根源[J].文艺研究,2007,2007(11):45-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706.html
本文标签: 意象 ,意境 ,元曲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