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构建审美意境,感悟古诗词教学之趣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12 10:20: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古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对培养学生语言想象力,帮助其领悟诗词的艺术审美与哲思具有重要价值。审美意境是古诗词教学的更高层次,建立在对古诗词的熟读、深思基础上。结合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本文聚焦古诗词阅读与教学,旨在让学生从文字推敲、语句解析、情感共鸣、音律之美、阅读想象、艺术鉴赏、诗词作画等活动中,感知古诗词的意蕴魅力,从而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意境

  古诗词文字精练,用词含蓄隽永,词句之间丰富的情感自然流淌,富有深刻的人文价值和哲思精神。从语言修辞上看,古诗词善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赋予平白自然的文字以丰盈、富足的意象。因此,在解读和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强调学生的阅读想象与联想,从古诗词意象挖掘中,指引学生体悟蕴含其中的审美意境,让古诗词教学成为化育心灵、熏染情感、迸发哲思、美化德行的“精神食粮”。

  一、推敲古诗词字词,感知审美意境

  (一)推敲诗词意境,感受文化哲思

  在古诗词中,阅读和解析古诗词的意义,发现创作者的巧妙构思,体会闪耀着哲思的人文光辉。例如,在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可以引入创作背景,诗人苏轼因被贬汝州,路过九江时,被庐山的美景所震撼,于是借景抒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描写的是庐山的山峰林立、层峦叠嶂、千姿百态的景致。从“横”“侧”“远”“近”等词的解析中,让学生体会认识事物的不同视角。同时,对后两句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解读,诗人所看到的庐山景色,为什么不是“真面目”?原因是高大起伏的峰峦,阻碍了诗人的视野,所看到的一山、一峰、一丘、一壑,仅仅是庐山的一小部分,由此引申出“看问题时,所处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内容也不同,必然存在片面性,而要了解事物的真相或全貌,就要摈弃主观想法,站在更宽广的视野。”对该诗字词的推敲,让学生体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审美心境。全诗文字简洁、明了,内容通俗易懂,却读之亲切、耐人寻味。教师在呈现诗词的意象时,要围绕诗词所蕴含的哲思,带领学生边读边想,感知古诗词所呈现的文化底蕴,帮助学生探究其深刻寓意。

  (二)展开阅读想象,感知含蓄之美

  古诗词的语言表达具有含蓄性,在解读诗词文字时,教师要启发学生从文本中体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含蓄美是古诗词的一大特色,短短的几十个字,所传达的丰富寓意,仅仅依靠阅读想象来感知诗文的画面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联系诗人,抓住关键字词,深刻挖掘其内涵,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精练、含蓄。例如,在诵读《游子吟》时,对该诗中的“密密缝”“迟迟归”进行解读,以设身处地的方式,让学生回归生活,展开想象,将自己看作“游子”,在离开父母时,会有怎样的思想情感?当母亲用心地收拾和缝补自己的衣物时,能够从中感受到什么?学生很快想到了母亲对游子无尽的关爱、无限怀念与深深的担心,还有对游子殷切的期盼。读诗的过程融入学生的思考与想象,从古诗词字词解析中,把握诗人的情感、意图与想法,并从阅读想象中,感知这份难得的真情与关爱,引发学生产生热爱家庭和感恩父母的情感共鸣。

  二、品读古诗词语句,体验意境之美

  (一)分析句式表达,降低理解难度

  在古诗词中,倒装句式的运用很多。古诗词中的倒装句式与现代汉语词句表达逻辑不同,这一句式契合古诗词的对仗美,让诗词读起来具有音律性。小学生语言知识经验少,难以理解古诗词的特殊句式。教师可以通过重组诗句字词逻辑关系,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其中的文化意蕴。例如,在学习《春晓》时,诗中的“处处闻啼鸟”,其本意为鸟啼叫的声音,但因倒装句式,学生难以准确把握。教师可以改变顺序“处处闻鸟啼”,帮助学生体会春天里鸟语花香的季节特色。同样,在学习《早发白帝城》时,对诗中“两岸猿声啼不住”的理解,本意是山水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不断。通过改变顺序,“两岸猿声不住啼”,从字义到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此外,省略句式也是古诗词的一大特色,诗句中通过省略一些字、词,在不影响句意表达的基础上,让语言更加精练,如在读《题西林壁》时,“横看成岭侧成峰”中,句式补充为“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句式补充为“远(看)近(看)高低各不同”,借此助力学生读懂古诗词。

  (二)分析语言格式,展现意境之美

  古诗词的语言格式,多体现为对仗工整的对称之美。对仗又称为对偶,形式与表述上体现为两两相对的格式。在古诗词中,对仗的运用,让诗词意蕴波澜起伏、跌宕有势,展现整齐之美。例如,在学习《江雪》时,诗文中的“千山”与“万径”,“鸟飞绝”与“人踪灭”,“孤”与“独”等。这类词汇的运用,在句式上显得工整,为读者描绘出可知可感的审美意境。再如,阅读杜甫的《绝句》,诗中的“两个”与“一行”,“黄鹂”与“白鹭”,“鸣翠柳”与“上青天”等,以数量、动物、颜色、动词、名词等对仗格式,既呈现了诗词的真实意象,也让学生从中感受诗词创作中遵循的严谨规律。

  三、品味诗词音律,感受抑扬顿挫之美

  (一)感知诗词的节奏,体味音乐之美

  诗词创作,与音乐创作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讲究节奏变化。诵读古诗词,最自然的方式是吟唱,从吟唱中顺着节奏去感受诗词的意境。解读诗词,除了解析字、词的美,还要围绕诗词的节奏、韵律,涵泳其节律之美。节奏是诗词的一大特色,对节奏的把握,便于读出古诗词的韵律之美。通常,结合古诗词,教师要引领学生去认识和把握其节奏特点,并从诵读、吟唱中感受这份独特的节奏美。例如,在学习《咏柳》时,该诗为七言绝句,朗读时可以按照“二、二、三”节奏展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从中体会七言诗的韵律变化,以及节奏美带来的诗词意境。再如,读孟浩然的五言绝句《宿建德江》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五言绝句的节奏划分,多以“二、二、一”或“二、一、二”为主,不同的节奏变化,让学生品味出诗词不同的气势与特点。

  (二)感知诗词的韵脚,邂逅音韵之美

  在品读古诗词时,对诗句中最后一个字的音韵变化,可以从中窥探诗词的意蕴与境界。留心不同诗词的韵脚,从中感知诗人的情感。阅读王昌龄的《出塞》,聚焦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第一句的“关”,第二句的“还”,第四句的“山”,其尾韵为“an”。对比杨万里的《小池》,朗读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第一句的“流”,第二句的“柔”,第四句的“头”,其尾韵为“ou”。从韵脚的赏析与对比中可以发现,读《出塞》时,能够从中感受到悲凉、沧桑之意;读《小池》时,却为学生呈现出一派清新、自然、柔美之境。当然,结合古诗词音韵之美,教师在平时要关注诗词中字的正确读音,一些字的发音与现代普通话的发音有所不同,如《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字,其读音为“xiàn”,《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裳”,其读音为“cháng”。另外,在朗诵古诗词时,对于停顿、声调、重音、语气的把握,要让学生从中读出韵律之美,如读到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其节奏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优美的古典音乐,让学生跟着伴奏来吟唱诗文,体会其浓郁的乡土生活美景,感受人与自然宁静、清新、闲适的田园意境。

\

  四、整合诗词资源,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一)对比相同主题诗词,品鉴诗词意境

  对古诗词的解读,可以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情感。教师通过对主题相同的诗词进行整合,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感受诗情意境。例如,在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该诗属于送别诗,王维送别自己的好友元二,结合元二的出使路线,经过渭城、阳关。从“朝雨”过后的渭城,描写雨后送别的离愁,借助于杨柳依依,传达出一种不舍情感。尤其是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告别好友时,情不自禁地端起酒杯,将对友人的担忧和怀念,对友情的珍重,对离别的感慨,融入酒的意象,也让整首诗的意境得到升华。由此,可以围绕送别主题,结合与送别相关的其他诗词,从不同的送别诗词中,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情感与审美意境。对比高适的《别董大》,诗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与董大的离别,少了依依惜别的离愁别绪,增添了更多对友人的劝慰,同样是离别,表达了高适开阔的胸襟,用豪迈的语言传达出激昂的鼓舞之情。送别主题相关的诗文很多,还有李白的《赠汪伦》,全诗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友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形容,既生动又富有想象,更表达出真挚的情感。从不同送别主题的诗词解读中,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去感知这份深厚的情谊,抓住触动学生情感的共鸣点,体悟其意境审美。

  (二)聚焦不同诗词意象,揭示深远意境

  诗词之美,体现在其独特的审美意象。在古诗词教学中,梳理诗词所描写的意象,将客观事物与内在情感衔接,帮助学生体悟其中的意境之美。对意象的理解,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例如,在阅读《游子吟》时,该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对母爱的赞美与怀念,在整个诗词里,所能传达这份情感的关键词是“密密”“迟迟”,缝补衣服,密密的针脚,藏着母亲对游子的关爱与牵挂。再如,读《泊船瓜洲》,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原意为绿色,表示春天的颜色,但在诗句中却用作动词,刻画了春江的生机盎然。还有张继的《枫桥夜泊》,该诗所描写的内容是景物,而景物本身所承载的意象是表达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乌鸦”“霜”“渔火”“钟声”等景色,所营造的寂寥之境,让这份思乡情感更加浓郁。对比来看,读李白的《望天门山》,该诗描写了壮丽的山河美景,诗中的“碧水”“青山”“孤帆”“红日”交织在一起,由动到静,匠心独具,为读者呈现超凡脱俗、意气风发的气度与眼界。

  五、巧用现代媒体,深化诗词印象之美

  (一)现代媒介融合教学,让诗词可视可听可感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文艺鉴赏需要动手、动脑、动口、动心。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生多维度感知古诗词的情感与意境。例如,在学习李白的《静夜思》时,该诗的主题为思乡,从秋月的描写中,形象地表达客居他乡的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教师在带领学生赏析和朗读古诗时,可以融入《兰花草》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与渲染下,让学生去体悟诗中思乡的美好意境。再如,在学习贺知章的《咏柳》时,该诗为咏物诗,借助对二月柳树的形象描写,以拟人手法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在朗读该诗时,教师可以配上《高山流水》等古典音乐,引领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感知徐徐春风、柳枝飘摇的美景,深刻体悟这份浓浓暖意。

  (二)由诗词延伸作画活动,呈现诗词意境美

  读王维的诗,带给读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意境。不同古诗词所营造的意境,需要读者自己去感知和体悟。教师可以通过由诗作画活动,在品鉴古诗词之后,拓展学生的想象力,用画笔来呈现诗词的美好意境。例如,学习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该诗描写了西湖的雨景,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众多美景。接着,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诗文的理解,用画笔来描摹西湖美景,从中感受诗人的情怀。再如,在学习高鼎的《村居》时,通过播放古诗动画,将早春时节,孩子们放风筝的美好画卷呈现给学生,鼓励学生结合诗词描述的内容,动手绘画放风筝的场景,体会其中的乐趣。每个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不同,在勾勒画卷的过程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刻画对不同景物、人物的感受,让诗词的意蕴审美更加直观生动。

  综上所述,古诗词语言精练,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在具体教学中,除了对字、词的解读,教师还要把握古诗词的审美意境,从古诗词的具象、场景及人物情感解读中,带领学生建构古诗词悠远、宁静的空间意境。在揭示古诗词审美意境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诗词,与诗人对话,提炼诗词的情感,还原诗词的情境,挖掘诗词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力。

  参考文献:

  [1]应海红.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低段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23(35):37-40.

  [2]林桂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词审美教学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5):119-121.

  [3]王佳润.审美元素: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有力抓手[J].华夏教师,2023(21):67-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43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