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实施手段,大连理工大学作为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是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机组》“金课”为例,探索在理工科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的课程建设方法,同时利用国家金课的优秀平台进行全方位推广,为理工科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关键词:理工科;课程思政;金课
本文引用格式:赖晓晨等.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方法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66):204-205+216.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把“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另外,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计算机组织与结构》(以下简称《机组》)课程是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金课),具有较好的课程建设基础。该课程已经在“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中科云”等平台上线,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本文基于《机组》课程进行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设计,力争为其他课程的思政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课程思政”的研究背景
构建“大思政”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阐述的重要思想,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必要环节,要深刻理解“大思政”格局的丰富内涵,积极完善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工作体系。
就高校而言,“大思政”主要是指运用社会、高校中一切可能的力量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遵循思想政治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统筹起来,共同推动形成高校“大思政”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如何将思政课也塑造成盐,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变革和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大连理工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在东三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本校现有学生约40000人,每年开设约2000门课程。但是,本校的课程以理工科为主,主要传授自然科学和工程教育知识,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对于理工科课程与思政的关系问题,以及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法、组织形式、效果评价等方面,还有待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探索。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实施途径
课程思政是高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指导下,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而对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就教育之魂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规律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近两年来,国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相继开展了课程思政研究工作。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高校需要坚持“三全育人”这一核心工作要求,把立德树人贯穿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和运用,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具有共同的目标和一致的方向。其中,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相较之,专业课程的“思政”则更强调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隐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领航作用,渗透性地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价值追求,意味着运用一种更为柔性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为此,要注重教育方法的改进。要围绕课程思政所要求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进行系统梳理和改造,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体系,着力形成富于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有效的工作体系。
(二)研究内容
从近年的研究现状可知,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并在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价等方面开始进行有益尝试。但是,由于高校课程覆盖面极广,尤其是长期以来高校理工科课程建设中思政教育普遍薄弱,因此,如能以一门具有代表性的理工科课程为例,研究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法、组织形式、质量保证和效果评价,并形成一套可推广的方案,则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而汇聚为专业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实施方式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构建“大思政”格局,“课程思政”的魅力在于德行的魅力、人文素养的魅力以及价值引领的魅力。在实施层面,可以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理念、打造“五个一”平台建设、持续的政策导向、健全的制度机制建设等方面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课程思政”要着力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提升认识、深化实践、完善制度,正确认识和把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包括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关系等,从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
三 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好的课程思政,必须建立在高水平的原有课程基础之上。《机组》课程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课程制作形式精美,2018年获批国家“金课”。
(一)建设目标
国家级“金课”《机组》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为:从课程思政内容、思政元素的存在形式、建设效果的评价标准等3个方面入手,对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进行系统化设计,并进行相应资源建设和组织实施建设,完善课程思政资源,研究思政资源与课程内容的“无缝”融合方法、评价体系,进行国际化尝试,并在国内外顶级慕课平台推广,进而力争为理工科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普遍经验。
挖掘内在联系是前提,决定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资源建设是关键,决定了课程思政的落地形式;评价标准是保障,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建设质量;推广工作影响项目成效,决定资源共享问题。这4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建设途径
1.挖掘内在联系。理工科课程以介绍自然科学和工程实践为主,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不同专业类别。因此,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应研究理工科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系问题,通过分析课程内容,寻找与思政元素的无缝结合点。在《机组》课程中,从以下几个角度充实课程思政建设。
在课程的存储器章节,介绍著名的存储器发明家,华人科学家王安的生平事略以加入爱国情怀教育;指令系统章节中,加入介绍老一辈中科院院士夏培肃先生肩负国家责任,早于国外研制最先进型号计算机的事迹等内容来提醒同学用于担负社会责任;在计算方法章节,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例如古人如何用“铺地锦”的方式计算乘法等展现中国的文化自信;在运算器章节,介绍人类历史上由于技术失误导致的若干悲剧,进而唤醒通过技术发展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人文精神等。
2.课程资源建设。确定了课程思政内容之后,下一步应确定其存在形式。将思政内容制作为视频、多媒体课件、文档,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并上传到慕课平台,供学生阅读和观看。在线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重要趋势,在线资源建设可以解决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存在形式问题。
除了可见的资源设计形式之外,还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引入课程思政,使学生得到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育,不拘一格。例如,在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从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聘请了专家来校为学生开办讲座,通过对国内信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进行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信心;同时,教学团队还带领学生赴国内领先的机床设计制造厂商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参观及座谈,了解国内顶级机床技术现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课程评价标准。为了提高课程质量,还应提出多层次加权的评价方式,评价手段可以包括学生、督导组、线上、专家等方式。
为了了解学生对本课程思政内容的评价,教学团队以问卷形式对学习本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同时与本课程的教学督导组进行座谈,记录督导组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评价;利用网络在线上发起对本课程线上学员的讨论帖,了解社会学习者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评价;成立思政内容监督与评价小组,对思政内容进行把关,防止出现内容偏差,同时对思政内容进行评价。
通过以上调查,对课程的思政建设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从中总结出一般化评价方法。
(三)课程思政的多维度推广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机组》作为国家“金课”,以在线形式存在。目前,本课程已经在国内顶级的“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等平台上线,并已完成课程字幕翻译,即将在国际知名平台上线。同时,本课程具备的思政特点,使其非常适合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线推广,目前本课程已经通过了本校教务处、党委宣传部等部门的审核,正在省教育厅做最后一轮审核,即将在“学习强国”正式上线。
四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课程思政的背景、内涵与实施途径,并以《机组》国家“金课”为例,介绍了理工科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方法,同时探讨了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进行多维度推广的方法,对理工科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薇.基于“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广告学专业课教学改革研究[J].传媒教育,2019(5):83-85.
[2]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33-135.
[3]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9(2):1-6.
[4]张楗,田小风.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0):48-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704.html